新国学网:每天都在被传统文化感动:一道腌笃鲜的密码

编辑:秋痕 来源:解放日报
 
有人问我,最近一次被传统文化打动是什么时候?我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
  一方面,我不知道她指的“传统文化”具体是指什么。另一方面,如果答“我每天都在被传统文化感动”,不知道对方相不相信呢?
  事实上,我近来几乎每天都会被“传统文化”打动,并非由于我本身就是个文化工作者、是名讲授戏曲理论的教师,而是与我生活中的一些小变化很有关系。
  我是个典型的“上海小囡”,从小在都市里生活,对大自然的感知很稀缺,以前对春夏秋冬的流转也没什么概念。如今有了空调,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但因为今年身体不大好,突然间,我对这些就变得敏感了起来。
  前一阵子,我想做一次腌笃鲜,去菜场买了春笋回来,就开始做这道汤。最近网上讨论做腌笃鲜到底要不要放百叶结,而我只准备了春笋、咸肉和鲜肉,因为那是我的童年记忆。
  我先把鲜肉和咸肉放在一起煮。那时,整个汤闻起来好像并没什么特别。但当我把笋放进去,突然发现,这道汤立马变得很不一样起来。特别香!这让我觉得特别神奇也特别好奇:第一个想到将这三种食材组合在一起的人,一定是个天才!
  在那样一个情境下,很打动我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是我们传统生活中那些先人所发现的生活的趣味。他们懂得,只有在这个季节,才能找到刚刚冒出的竹笋,然后它与其他食材组合,便会出现一道美味。你想,现在科技那么发达,我们要吃到咸肉、猪肉都很容易,但如果想吃到春笋,可能就在一年中的这么几天里。而谁又能说,这里面没有我们先人的传统、文化与智慧呢?
  古人经常讲“天人合一”,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特别大的词。而腌笃鲜中的“天人合一”,却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自己去体验的。
  传统文化从哪里找?其实不用找。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就在我们的身体里。当我们需要它们时,比如当我们想吃腌笃鲜时,那里面的美妙和神奇就会被感知、被抵达。如果我们从这种感知中获得了绵延不绝的快乐,就会很乐意再进而用自己的方式把它们延续下去。
  传统文化为何会不断来感动、触动我们?因为它们会打通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感官,帮助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从而丰富我们的感知,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换言之,真正感动我们的,其实并非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我们通过它看到、感受到的东西。
  作为传统戏曲工作者,我们经常会讨论,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形式进校园,才会打动今天的小孩子?这些年,我渐渐开始觉得,传统文化不仅仅要走进校园,更应走近父母们、走近每个人。因为只有如此,它才可能走近孩子。就好像我至今记得,童年放学回家,还没走进家门,就听到房间内向外流淌出的悠悠评弹声。那是姆妈在收看评弹节目,也是我后来有兴趣接触更多传统文化样式的土壤和基础。
  除了走近每个人,社会氛围的营造对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也非常重要。我在出国进修前读的是中文,可很惭愧的是,在那以前,我从来一点都不爱博物馆。而在欧洲求学期间,一次偶然的罗浮宫之行,让我之后几乎走遍了欧洲的博物馆。当然,那些博物馆的展览布置非常吸引人,让人觉得很舒服。更重要的一点,我在那里看到了很多孩子。
  这些孩子来自不同年龄阶段,有很小的小朋友,也有中学生。孩子们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之后,大都会找合适的位置席地而坐,掏出速写本就画起来。他们的神情和体态,都特别放松。由此可以判断出,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博物馆本身的庄严肃穆并不会让他们拘束。
  还记得在罗丹雕塑馆参观时,我拍下了一张照片。地上坐着一群学生,他们可能是专业的,也可能不是,很年轻。有一扇窗,阳光正好透过它照进来。那光恰好打在他们的脸上。他们所有人对着一个展品画画,一位老师在一边驻足守候。那一刹那,我觉得:艺术,是照进生命的光。
  对美术、雕塑,我并非专业,但那一瞬间却特别打动我,也促我反思,我们的艺术教育是不是太功利了?在我们的孩子画画的过程中,他们是否也真正享受了这个过程?
  传统文化也好,艺术教育也好,其实能不能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觉得特别享受非常重要。我们也许应该让他们觉得,传统文化并不是一门课,一种负担,一些考试的内容,而是在某个时刻,可以帮助你、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东西。如果一个孩子可以领会到,原来这些文化可以让生活变得如此美好,我想,家长根本都不用去催他学、逼他学。
  文化总是生长在一个时代和它的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在今天,它可能就是一种“小众”的东西,而选择它也好、不选择它也好,都不应成为某种标志。你选他,不代表你更高级。就像你喜欢昆曲、越剧,并不代表你就比喜欢嘻哈的人高级。问题是,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打动你的又究竟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好比种树。我们要去研究,它需要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长出来、长好,以及从客观上正视,我们当下的生活土壤已经变成了啥样,然后微调、帮助这棵“树”适应,让它长成它在今天可能会有的样子。这件事情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和生活在一起,和真正热爱它、懂得它的人在一起。张静
  (作者为青年戏曲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教师)

关键字: 内容标签:都在,传统文化,感动,密码,腌笃鲜都在 传统文化 感动 密码 腌笃鲜
下一篇:河南辉县赵长城遭破坏 文物局官员称“不清楚”||上一篇:热潮后的冷思考 文博类节目带来哪些新变化?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