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曾经是一个人、一本书,如今则是活色生香的“听书”“看视频”,一打开手机,有画面、有声音、有段子。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深厚,从孔孟、老庄、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都是可供新媒体演绎的源头活水。从实际效果来看,“名著课堂”是名著普及的一种不错的形式,这些讲解传统名著的视频、音频,具有化难为简、活泼生动的特点,为传统名著的普及增加了新的渠道,成为当前的文化“爆款”。
经典只有活在当下,才有生命力。前几年,“百家讲坛”火爆,于丹讲《论语》、王立群讲《史记》、易中天品《三国》等节目纷纷流行,加快了古典文化普及的进程。到了当前移动新媒体时代,更是百花齐放,各个视频网站、听书软件、微信自媒体公众号等都纷纷推出相关节目。一部经典名著,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大IP”。单以一部《红楼梦》而言,就迎来不少讲解者,陆续有蒋勋、白先勇和欧丽娟等名人解读《红楼梦》的视频流行于网络,从不同角度带领大家走进红楼大观园,观众可以各取所需。
经典在当下,也读出了新的文化消费模式。从这类节目的市场表现来看,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为“经典课堂”付费。在“豆瓣时间”上,《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课程128元,共132期,每期仅需0.97元。《以乐语教国子——叶嘉莹古诗词吟诵课》由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讲解,总共售价128元。而在蜻蜓FM上,每期收费也大多在一两元钱左右。有人疑问:“《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值得花100多元买吗?”对此,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128元,132期,每期20多分钟。现在两个人上一次餐馆大概也就这个价吧,如果这么比较的话,这份精神食粮还是值得的。”
让原本高高在上的经典走下神坛,进入读者的日常生活,新媒体传播可谓功不可没。传统名著博大精深,不过其“大部头”的内容也挺吓人。网上曾经有一份网友评出的“死活都读不下去”图书榜,传统的四大名著竟然都有入选。历年来,许多学院派学者对经典的研究和解读,常常流于晦涩,不为一般读者所能接受。如今,像白先勇、蒋勋、欧丽娟等知名大家的解读,亲切易懂、娓娓道来,因而也赢得无数的点击率。正因为有了这些新媒体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便利地享受到文学、美学、哲学的熏陶。
然而,这些活泼生动的“名著课堂”固然在传播经典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浅阅读”的价值取向也值得我们警惕。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们的阅读模式正在不自觉间发生变迁,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一类“拆书”模式兴起,不需要你兢兢业业地埋头苦读原文,有人替你把原著嚼碎了,喂给你“干货”,一分钟音频让你了解一本书的核心概念,十分钟的视频给你讲解书中的精华,这类课堂大多主打“短平快”,符合人们的速读习惯。
然而, “干货”虽好,毕竟是别人喂你的。即便是名家,他们在讲解经典名著时,有些讲述也是基于个人经验。其中,一些看似独辟蹊径的观点和“发现”,其实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观点。例如,南大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就针对高晓松评讲的《金瓶梅》提出,自己完全不认同高晓松所谓“林黛玉原型是潘金莲”的观点。白先勇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所写的观点,最近也正受到学界的一些专家的质疑。
此外,为了分一杯羹,不少自媒体也一哄而上,制作了许多名著讲解的音视频节目,这当中,为了让节目更迎合现代人的口味,有的是将经典转化成浅白的语言,有的讲述者故意把经典名著狭隘化、庸俗化,并常常冠之以“戏说”“揭秘”等夺人眼球的关键词。比如将《三国演义》演绎成“权力的游戏”、揭秘《红楼梦》中“人情世故宝典”、把《水浒传》趣解为“职场智慧”……这类“标题党”,一味以娱乐为导向,常常偏离了原著本身的思想,被人诟病“过分解读、糟蹋名著、骗取流量”,需要读者擦亮眼睛来甄别。
传统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各有各的优势,但我们的阅读之根,还是应当扎根于原著阅读。阅读,归根到底还是个人行为,也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潜心思考甚至辗转思考的过程。自己先把原著读过一遍,再上网听专家讲解时,才会有更深的体悟。如果只想从专家讲解中捞得一些“金句”“段子”,那么这样“阅读”名著对你的人生毫无益处。要想真正从内心拥有这些跨越时空的经典,还是多回过头来读读原著吧。 顾星欣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名著,媒体,时代名著 媒体 时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