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随着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结束,它的第二届筹备工作已经启动。与第一届相比,最大的不同将是参赛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所有在校的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这一活动的体验之中,而最终由各省优胜代表队参加的全国比赛更是让人充满期待。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向记者介绍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争取每年都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
在国家语委的语境中,中国梦有着对应的语言文字梦,这个梦想的实现标准,就是全民语言能力的提升。
社会各界的支持让语言学家们倍感鼓舞和欣慰。江蓝生说:“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教育润物无声、点滴在心,要比任何说教都更加有效。我相信,每年一度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必将提升学生书写兴趣,激励广大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加自觉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带动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李挺表示,中央电视台始终坚持它承担的社会责任,坚持文化传播的责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是我们承担这个责任的具体表现。下一步,我们还将在电视表达、电视传播的爆发性上加以改进。让更多的受众能直接通过现代技术、新媒体直接参与互动。观众现在已经在看、在默写、在测试,未来我们计划能让全民的书写状况在这个节目平台上更广泛、真实、有趣地反映出来。我们也会根据这样一个节目给我们的启发,认真思考如何建构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符合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创新我们其他文化、历史、科技节目。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她激动不已:“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本报记者 贾 宇)
基本数字
海选人数:超过20000人
全国决赛参赛人数:160人
节目总期数:13期
播出周期:2013年8月2日-10月18日
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1套、10套并机播出
播出时间:中央电视台1套周五20:06,10套周五20:00
非总决赛最高全国平均收视率:2.16%,与同时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相差0.03
相关人物
总冠军: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 陆佳蕾
总顾问: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 江蓝生
裁判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刘丹青
裁 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 张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 谭景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主任 程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副主任 孟蓬生
题库解密
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题库总量3000道,录制现场题库耗用量约为1157道,节目播出题目量860道。题库分为十个难度等级。
媒体反响
自2013年8月开播以来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海内外华人鼎力支持,“汉字书写”成为整个暑期的热门词汇,这项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已经化作全民共同行动。各类专题报道近300篇,覆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
自第一期节目播出24小时百度搜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关词条数目已达到42万条。截至总决赛播出前,相关词条数目已达360万余条。
微博互动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微博消息呈爆炸式出现,微博话题开展后迅速登顶热门榜排名全国电视节目第一名,点击率高达18万余次。网友参与话题、留言、转发总量从第一期的27000余条持续飙升到总决赛节目播出前超过100万条。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听写,敬畏,祖先,能像,引发,思考,大会,文字,文化听写 敬畏 祖先 能像 引发 思考 大会 文字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