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一样,网上声音立刻分两派。一是义愤挞伐派,一是理性对待派。前者以人肉搜索谴责为主,稍不注意就可能沦为网络暴力,上纲上线;后者主要有两种吁求,一是呼吁未成年人保护,二是认为涂鸦乃小恶,不如关注权力失范、贪腐等大恶。
就事论事,这两者确应有机结合,才能不枉不纵。谴责陋习劣行,也需理性应对。但以“未成年”“涂鸦小恶”、“外国人也涂”等为借口过分袒护的,同样值得批判。“保护”不是不分是非的一味包庇,如果不告诉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是非对错、文明法度,不教其知敬畏识进退,反是害了他们。
就像孩子母亲所说“从小带他到外面玩,常看到类似情况,没想到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带他去埃及玩时,也没管好他。”在三千年文物上刻字,已不是涂鸦问题,而涉嫌违法。父母、监护人,如果从小不教育孩子对文明、法度、道德保持基本敬畏,那么首先应反思失职的是父母,首先应接受歉意的是孩子吧?
树德立信,需从知敬畏、守法纪开始。公德和私德,基本公序良俗、制度敬畏,在日常小事里,在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就应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仁义礼智信”、感受“明德”“修身”与“守法”内蕴。这或许是培养“有德有信中国人”的最基础教程了。
当然,如果我们皇家园林、历史古迹、山川名胜,能最大限度为民所享所乐,而非挂牌收费圈地收钱,或许“到此一游”这种占地签名式陋习,也会少很多。评论员李晓亮
关键字: 内容标签:埃及,刻字,敬畏,自知,有德埃及 刻字 敬畏 自知 有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