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市民王女士今年58岁,家里有很多崭新的“国民物件”,除了网络走红的床单外,王女士还收藏了手帕、毛毯、枕套、脸盆、被面等很多牡丹花图样的物件。历史学家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拥有一些上述的物品,就像今天拥有一个苹果电子产品一般奢侈和骄傲。
珍藏记忆:一只牛皮箱珍藏了38年
在长春市民王女士的家里,珍藏着一个牛皮箱,皮箱里装的尽是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东西,毛毯呀、缎子被面呀,还有一些50年前备受女士青睐的楔手绢儿。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把它们带在身边。 ”王女士说,这个皮箱已经陪着她走过了38年的风风雨雨。
1974年,王女士当时只拿17元的工资,每月除去要交给父母的钱之外,留在手里的零花钱已经寥寥无几了。那时,王女士被漂亮的缎子被面深深吸引。 “缎子被面的颜色非常鲜亮,上面印着一只只展翅飞翔的凤凰,特别漂亮。 ”为了买下心仪的被面,王女士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攒够了70元钱买下了惦记已久的被面。
1976年,王女士走进婚姻殿堂,母亲准备了一件毛毯和几套缎子料的被子作为陪嫁。这一堆宝贝,王女士没舍得用,便把它们跟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时间越久,感情越深,越舍不得丢弃。 ”王女士说。
消失手艺:那时人人都有手工棉袄
长春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棉袄、棉裤才是70年代家家必做的“国民物件”,每家人手两套,一薄一厚。每年翻拆一次,添一些新棉花。“那时候那棉袄暖和,但不灵便。 ”已经年迈的老人,记忆也有些模糊,耳朵也有些背,他始终不告诉记者自己姓什么,自顾自地念叨当年的棉袄。
老人说,当时他家庭条件并不好,随着越长越大,棉袄变小了。那一年是母亲偷偷把自己棉袄上的棉花,添在了他的棉袄里。
老人很怀念有母亲的那些 “暖冬”,“那些棉袄,现在一个都没了,可惜了。 ”现在老人穿羽绒服,儿女给买现成的棉裤,用棉花做的棉袄,再也找不见了。
撞衫时代:衣服料子不是蓝就是黄
吉林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王庆祥告诉记者,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所有的丝制品和菜都是凭票供应的。生产布料的就几家厂子,所以几乎所有人家里的床单、被面、手帕,甚至是衣服,都是一样的花色,“撞衫”是一种极普遍的现象。
王庆祥的老伴是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她告诉记者,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一个在供销社上班的,可牛气了,因为能挑点好菜买。“每天早晨菜运来,最多只能买一两斤,买多了人家就不卖了。 ”
那时候穿的衣服,基本都是手工做的,衣服料子不是蓝的就是黄的,全是织出来的横竖纹布。王庆祥的老伴总能想办法把每家领的二人布料,再给儿子挤出一条裤子。
“那时候家家都会做点针线活。 ”王阿姨回忆,一条床单铺了很多年,中间的地方磨出洞了,很多人家便从中间剪开,然后把床单的两头拼接在一起继续铺,这么一铺可能就是五六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物件,单调,国民,怀旧,充实,感谢,网友,时代物件 单调 国民 怀旧 充实 感谢 网友 时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