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产业振兴之路——
1998年到1999年,韩国曾经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光头运动”,抗议韩国加入WTO而将国产电影放映期减少至92天。韩国政府迫于压力决定维持当时146天的配额制度。
2006年1月26日,韩国政府为了推进与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宣布从2006年7月起,将电影配额从年放映146天缩减到73天,这次政策的调整同样引起了韩国电影界人士的普遍反对,但毕竟,从146天减为73天历经了8年,这为韩国电影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给予国产电影放映时间保护的同时,韩国政府还通过废除电影审查制度给电影创作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又叫“电影剪阅制度”,“剪阅”是非常挑剔和严格的。被剪阅的内容有:暴力的、恐怖的、灵异的、色情的、给社会带来不好影响的、批评国家政府的等。
1998年,韩国政府废除了电影审查制度,开始建立类似于好莱坞的电影分级制度。规定电影分为5个等级:一级全民可以观看;二级12岁以上可以观看;三级15岁以上可以观看;四级18岁以上可以观看;五级限制放映。在电影级别的审定上,韩国政府也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信任,不仅在法律上不做具体的规定,而且将这一权利完全交给了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影像物等级委员会”。分级制度给韩国电影业真正松了绑,对色情、恐怖、政治等题材不再限制,让导演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此,韩国电影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
印度电影教会我们什么——
印度在2011年年产影片1200部,不仅在产量上超过好莱坞,而且,成为世界上唯一让好莱坞电影望尘莫及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好莱坞电影在印度市场所占份额仅为8%。2010年,所占份额也仅为14%左右。
宝莱坞电影一直以高产而闻名,但是出产的电影针对性很强,大部分是面对印度本土观众,高产虽然不意味着高质量,但是却可以提高一大批电影从业者的工作水平,从宝莱坞一些电影的镜头运用不难看出印度电影工业技术的娴熟和稳重。印度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关注民众需求,满足最大众化的娱乐口味,很多卖座影片都讲述小人物的励志故事,具有鲜明的草根特色,情节轻松、主题积极。正是如此,这股印度电影新浪潮之风才能俘获广大观众的心。
2000年前后,宝莱坞不满足于国内的影片市场,为了打破瓶颈,开拓国际市场,推出的一系列拥有全新的制作理念、国际化拍摄手法的印度电影,这被称为“新概念电影”。逐步开始在国际影坛上崭露头角的印度新概念电影继承了印度传统电影的民族性,同时改变了原有的弊病,为印度电影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于帆)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之痛,烂片谁之痛 烂片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