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打一场汉语保卫战?(2)

编辑:秋痕 来源:文汇报
 
争论焦点之三:词典的作用正在变化
“字典是起到一个规范和标准的作用,特别《现代汉语词典》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国是影响最大的字典,自称是母典,自称是权威机构,它的影响是全局性的。把这239个英文词放在汉语词典正文里,比在一般的文章和出版物中随意夹杂着西文字母的缩略语影响更大、性质更恶劣。”
面对举报者对《现汉》的“由爱生恨”,许多词语工作者感到被误解的无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认为,语言学圈外的这些专家可能给语言文字赋予了过多的责任和意义。“对语言来讲,不是谁能规定这话能说,那个话不能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力或者这样的能力做这样的规定。字母词能用还是不能用不是禁止得了的,事实上是由社会公众来选择的。”他说:词典只是一个工具书,虽然《现汉》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但记录当代的语言事实、以提供规范化用法的方式来服务于这个事实才是它的基本功能。将《现汉》上纲上线到“武器”的高度,超时空地要求它“健康”和“纯洁”,也许过头了。
“像蛹一样,外来词会经历四个阶段”
社会语言学研究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洁告诉记者,在这场争论中,有几个可能误导大众的方面可以展开说一说。
“首先,汉语的‘纯洁性’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说法。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有大量的外来词,换句话说,我们的语言早就‘混血’了,只是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这239个字母词是其中最明显的一种。”她解释说,外来词在从外语借到本国语言的过程中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最直接的“借”法,像“NBA”、“GDP”属此类;第二阶段变成“音译词”,如telephone曾经被译作“德律风”、cement译作“水门汀”,而Tofel变成了“托福”;到第三阶段就是仿译词,如鸡尾酒、黑板、篮球等;第四阶段完全被本国语言所消化,成为意译词,如“德律风”最终成为了“电话”。但并不是每一个外来词都会走完这连续统一的四个演变阶段,某一个词可能停在某个过程上固定了,或者消亡了,这不取决于任何人为规定,而取决于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语言发生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个词都有自己的生命过程,例如“email”刚进入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时,被叫作“伊妹儿”,还有人试图写作“伊美儿”,结果没多久,这个音译的过程就走到了意译,现在大家都叫“电子邮件”,或直接简称“电邮”。
“其次,强调英语不直接‘借用’汉语,汉语却屡屡照搬英语,看上去有道理,好像不平等,实际上忽略了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那就是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吸收比较自觉,比西方接受中国文化的程度要高得多。”其实打开胸襟放眼看去,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外来词,只是因语言类型的不同形成天然的“亲疏远近”,例如英语大量借用法语词,日文片假名大量借用汉字,而不少日文片假名汉字又被中文所借用回去,变成了新的中文词,如“料理”、“冠军”、“民主”、“科学”等。
另一点,字母词的使用实际上也符合了人们的语言生活越来越“经济化”的倾向。就像“高级中学”早已被我们简化为“高中”一样,能用“CT”指代的事物,不一定非要每次都说成“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在华的留学生都知道“HSK”指的是汉语水平考试,反过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人在日常交流时也用“HSK”而不是它的中文名。考察语言交流的性质时尤其要注意具体的语境。
在这场争论中,李明洁也看到两个有益的方面。一是人们对汉语文化安全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尊敬的;其次,外来词的“进口量”增大正是一个国家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一种表征,而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了这一点。“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对立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李明洁说,这次争论包含着人们对于外来词成为语言事实的关注,包含着特别可贵的全社会对于语言文化的重视,“否则吵不起来”。(吴越)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汉语,保卫战汉语 保卫战
下一篇:新版24孝新潮还是无聊?支持者称契合老龄时代||上一篇:质疑《天下收藏》专家曾认定永乐青花暖水瓶为国宝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