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谁来戳破思想泡沫(1)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网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2年7月16日至7月20日,共5天
调查样本:5834人(网友5402人;随机问卷432人)
调查方式:在搜狐网、人民论坛网等多家网站推出调查问卷;联合人民论坛调研基地随机发放书面问卷(发出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2份)
数据处理:网友占权重70%;随机问卷调查占权重30%
调查结果
近六成受调查者最反感学者“游走于政商各界,为权力与金钱服务”
近半受调查者认为思想泡沫的最大危害是“混淆是非,误导公众”
七成多受调查者认为“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是思想泡沫产生的最大原因
九成多受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思想泡沫多
在“您认为当前中国思想泡沫多吗”的调查中,84.1%的受调查者选择“非常多”,11.8%的受调查者选择“多”,选择“一般”、“不多”、“不好说”的分别仅为1.3%、1.5%、1.3%。95.9%的受调查者选择“非常多”和“多”,这说明公众普遍认为当前存在着严重的思想泡沫现象。
虽然受调查者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当前中国存在思想泡沫的现象,但对思想泡沫的看法却是各持己见:
一位网友提及,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些所谓的专家,发表一些貌似“高深”的理论,但是“真知灼见”却少之又少,不禁让我们感叹,“真正的大师在哪里?”
有青年教师坦言,我也非常崇拜孙冶方、范文澜、何其芳等“一本书主义”的学术大师,但是在当前的体制下,如果仍旧坐着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多年最终写精一本书的学者,估计很难评上教授。于是就只能拼命写文章,东拼西凑,明知是泡沫还不得不为之。
更有知名专家在媒体公开表示,一些“著作等身”的教授、博导,一年能出几套书、还动辄出“丛书”,但业内人对此嗤之以鼻,因为这些“著作”有的是明目张胆地偷,有的是用东拼西凑的“抄作”来哗众取宠,欺世盗名,这是典型的学术泡沫。
近六成受调查者最反感学者“游走于政商各界,为权力与金钱服务”
“以下各类催生思想泡沫的行为,您最反感的是?”59.7%的受调查者选择“游走于政商各界,为权力与金钱服务”,21.1%的受调查者选择“上电视跑论坛,将批判等同于谩骂,语不惊人死不休”,另有10.4%选择“互相吹捧,近亲繁殖”,8.2%选择“用钱买版面刊发论文,为学位、职称拼抄凑数”,0.6%的选择“其他”。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受调查者最反感学者“游走于政商各界,为权力与金钱服务”。
近年来,专家学者四处演说、讲课、作报告似乎异常地火起来,有人将其称为教授“走穴”之风。一些经济学家的出场费,甚至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比如,个别经济学家观点备受争议,但他们的一场演讲收费报价却达10万甚至20万。
对此,有受访者谈到,大学教授“走穴”原本并不可怕,教授开讲座服务于社会,显然并非坏事,“君子”不必“固穷”,用知识、用思想创造财富无可厚非。但社会为何对教授“走穴”忧心忡忡?根本原因是很多教授“走穴”仅仅只是服务于金钱。比如,有位教授,走到哪里,都吹嘘当地“可成为中国文化桥头堡”,谁给钱,就为谁说好话。
人们常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评价那些既有才华,又有学术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但是“游走于政商各界,为权力与金钱服务”的学者既没有“铁肩担道义”的学术良心和社会责任感,也缺乏“妙手著文章”的学术研究能力。 如此“走穴”显然是在传播泡沫,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自然会令公众反感至极。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戳破,谁来,泡沫,思想戳破 谁来 泡沫 思想
下一篇:方舟子“大战”韩乔生 打假斗士称未向奥运冠军开炮||上一篇:中华民族复兴至少还需500年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