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交响乐团俄罗斯籍大提琴手奥列格被除名。
记者 郭 珊
日前,因在列车上跷脚、骂人等不雅举动被曝光并就此事公开致歉的俄罗斯籍大提琴手奥列格,被所属乐团——北京交响乐团正式除名。此前,奥列格担任该乐团大提琴首席一职已近10年之久。消息传出,网络上一片“大快人心”的高呼声,北京交响乐团不分乐手国籍、严惩不文明行为的做法也博得了大多数网友的力挺,一言以蔽之,“不除名不足以平民愤!”
不过,仍有一些人士提出:因为公共场合不文明举动,且当事人已经道歉,再遭“除名”会不会有点“过激反应”?是不是把简单事情搞复杂了?公共场合的公德、业余私人生活与一纸聘书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才算合宜、合度?
看过曝光视频的人,或许第一反应是这洋首席真是可恨,狼狈收场纯属活该。在列车上,奥列格将双脚放在前排女乘客的座椅背上,引起女乘客强烈不满。女乘客要求奥列格改正不雅行为,并用杂志想把其脚背拂下座椅靠背,奥列格高喊“你给我按摩、太爽了”,哈哈大笑。双方矛盾升级之后,奥列格连续用中文辱骂女乘客,实在猖狂。反观女乘客这边,除了用杂志、矿泉水瓶砸人行为有欠妥当之外,也只是一句“为你的国家感到丢人”表达抗议。据此可以判定,此事奥列格应当负主要责任。
正如北京交响乐团负责人事后声明指出的,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传统规范,“不论场上场下都应举止文明”,这一条无论中、外籍乐手都应遵照执行。笔者就此事咨询了一些在国内艺术院团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士获悉,如果出现这样的事件,当事人暂停工作、检讨反省是肯定必要的,而是否除名要视乐团内部规定和双方聘用合同约定,如有严重损害乐团声誉的举动,不排除除名的可能。
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奥列格无疑是为乐团抹了黑,但其中关键一点是因为列车上有旁观者将整个过程拍了下来并传上网。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网络这只信息时代的“上帝之手”, 假如奥列格遭到的只是受辱女乘客向乐团的投诉而不是公众口诛笔伐,事情又会怎样?如果说息事宁人是国人的“传统作风”,那么乐团此次严惩不贷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迫于压力所致?再换个假设前提,如果他不是洋首席,又会否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关于此事,或许在不少人心中,一句“外国人也有败类嘛”、“外国艺术家素质也就这样?”足以概括,毋庸赘言。然而,一斑窥豹,根据有关数据,改革开放30年入境外国人增加了40倍达到2700多万,仅在北京,每日有外国人近20万人在此长期或短期居留。对待老外的态度,渐渐被视为衡量中国人“心态”的一个指标。
前段时间,一名英籍男子在北京街头企图猥亵一名中国女孩,遭过往群众阻拦和围殴。但仗义出手的当事人事后在微博上称,当时有多人现场围观,“像看马戏团一样”,“真的很寒心”。而此次外籍乐手在列车上侮辱中国女乘客时,车上其他人的表现也颇为令人感叹:根据视频显示,乘警和旁人首先反应是劝女乘客“跟他生气不值得”,又以“语言文化障碍”为由不情愿地前去沟通,最后乘警表现出“捣糨糊”的精髓,并未严肃交涉,只是调侃了一句:“脚跷高点就高点吧,人家搞艺术的,我还以为是跳芭蕾的……拉倒吧。”草草了事。包括录视频的人也在一边录一边说老外的“京骂”说得很溜,甚至笑出声来。
“对道德,不是要求过高就是要求甚低;对老外,不是过度优惠就是排外、仇外”。这是一位电视评论员针对奥列格此事提出的质疑。或许,中国人在重新学习“仓廪实而知礼仪”的过程中,对于道德、包括对待外来者的态度,评价标尺还呈现出一种时刻浮动、不够稳定的状态。但有一点值得深思:“要一个骄傲的人看清他自己的嘴脸,只有用别人的骄傲给他做镜子;倘若向他卑躬屈膝,不过添长了他的气焰,徒然自取其辱。”这是莎士比亚的论断。而中国人的祖训里几乎看不到这种“以横制横”的作风。我们更习惯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化干戈为玉帛”的隐忍。如果再有类似事情发生,如何在符合现代社会文明公约前提下,有礼有节地表达“愤怒”,不卑不亢地维护自我尊严和权益,是我们共同需要补上的一课。
关键字: 内容标签:除名,乐手,过激,举止,不雅除名 乐手 过激 举止 不雅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