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方韩之争引发网友关注 期待提高中国舆论质量(1)

编辑:秋痕 来源:济南日报
 
《牡丹亭》中,杜丽娘唱道:“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天然”是个好东西。龙年第一场文化论争是什么?是韩寒与方舟子的“天然”与“人造”之争。在文化娱乐圈,这种可以被笼统归于“名誉侵害”之争的案例很常见,就在记者发稿当日,法院还刚刚判决了一桩——— 范冰冰赢得“同居案”“私奔案”,被告方需向其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某某万元。大家对这类你造我谣言、我告你侵权的事早已司空见惯,顶多一笑了之。为什么“方韩之争”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持续关注,并引起一种文化界、出版界、医学界、民间评论界乃至娱乐圈等多种界别的普遍参与?盖因这是一场“雅战”,它所彰显的,除了被韩寒称作是作家底线的写作者尊严问题之外,还有更多的公权批评、舆论多元、真实写作、“公知”榜样等等更高层次的意义。
对于这样一场正在进行的没有剧本的戏剧化事件,其最终走向未明,但最终的结果也许并不重要,即便走进了法律程序,而法院最终的判定也不能证明一方的完胜和另一方的完败。这是一场笔墨官司、口水官司,我们唯一希望的,就是公众的理解力与判断力能通过这场“官司”得到进步与提升。它体现了发生自民间的舆论震荡与思想震荡,是持不同思想观念者的一场网络交锋。通过众多参与者的发言表态,则可窥探当前社会思想状况之一斑。某种意义上,这场“雅战”的价值或许不亚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场人文精神大讨论。
龙年第一场文化论争:突然爆发的全国性争论,是网民又一场舆论狂欢,还是严肃的学术批判?
想梳理这场论争的脉络十分简单,因为它到今天也不过25天的时间。
1月15日,一位只在IT界小有名气的“互联网IT博客作者”麦田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的长篇博文,以“独家、确凿的事实”,揭示了“一个从不读书的年轻人却以文立身,成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背后的“人造”“真相”。该文有图有真相,有表格有数据,有考据有分析,称其当初的获奖作文、博文、小说等创作多由团队代笔,从头到尾展示了辍学生韩寒怎样被包装成一位青年思想领袖的过程。
16日凌晨,韩寒发博客回应,称自己“出道十多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否认有任何团队或个人为其代笔,并悬赏2000万奖励任何人提供“策划团队”或代笔者的证据,如属实将就此封笔,“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
16日深夜,演员范冰冰表示愿意追加2000万赞助韩寒的悬赏。同日,出版人路金波、韩父韩仁均都发博文回应麦田的质疑。
18日,学者、科普作家、知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发表博文,加入质疑团队。同日,韩寒再度回应,对麦、方的质疑进行回答。此时麦田发布向韩寒的道歉博文,删除最初的文章。而方舟子表示,麦田的致歉与己无关,将继续质疑。25日,韩寒展示“近千页”手稿,力证“亲自”创作。
期间,方舟子以平均每日一篇 博文、多篇 微博的速度,持续对韩寒进行“文学批评”与“医学分析”。
27日,韩父子同时发布多篇博文与微博,展示各自作品及有关介绍。29日,韩寒发布《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再次全面回应各种质疑。与此同时,方舟子仍然在不紧不慢地陆续发布博文,从多个角度列举多项“证据”证明韩寒的文章、尤其是早期文章均是由其父“代笔”。
2月3日,韩寒发布博文,宣布“就此收笔”,同时向上海普陀区人民法院提起对方舟子名誉侵权的民事诉讼。
6日,韩氏父子再次向金山区人民法院递交诉状,要求对方舟子的侵权责任进行立案调查。而方舟子早在1月29日就对此表示:“我对署名韩寒的文章的分析、质疑、批评,属于言论自由和学术批评,不涉及侵犯名誉权。并表示“法院的判决结果不论是否对我有利,我不认为会影响到我的分析结论是否成立。”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网民的舆论狂欢层出不穷。有人将方韩之争视为又一场集体娱乐事件,有的媒体直接将这一报道划进“娱乐乐翻天”的板块;同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能够窥探目前我们从文学创作到思想发展等各方面的社会学意义的文化交锋,认为这场讨论在知识层面上或许比较肤浅,但依然无法遮蔽其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意义。
成为公众的焦点有自身的理由,有可能构成中国舆论多元化的新里程碑,同时显现着中国社会对保护名誉权重要性的不断觉醒;方、韩“都有才气、都有脾气”
翻开各家报纸的文化乃至娱乐版面,方韩之争都成了近段时期以来报道关注的主要对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表示,这场论争成为公众和媒体的焦点有其自身的理由,近年来公众人物、企业和社会的诚信问题一直是全社会的焦点,不少公众人物经过质疑而迅速倒掉。而中国社会近年的总体趋势是对于公众人物的道德有更为严格的要求。“现在舆论监督的关键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而这次处于争议中心的是一直为视为80后的代表人物、几乎总是在对于传统的公众人物提出质疑的韩寒,确实引发了更为复杂的状况。”
在以往思想论争中,话语权基本由学院精英知识分子掌握,而这次网上论战则呈现出去中心化、多元化、草根性等特征。不管你是什么专业、什么身份,不管身处国内还是海外,人人都可以对此表示自己的态度与观点。这就彰显了一个事实:随着网络兴起,特别是微博成为新兴话语平台,知识精英主导思想性讨论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人人都可以发表评论,思想的碰撞与交锋更呈现出多元与丰富,引起的思考也就更加全面而深入。
正如有专家撰文所言:中国舆论多元化是从批评公权力开始的。韩寒这样“神话”一般的意见领袖迟早遭到质疑是注定了的。在任何言论开放的国家,这个过程都会到来,从宏观意义上说,这是社会防止出现“绝对舆论权威”的免疫性条件反射。中国最著名的“质疑者”受到了一次被质疑的洗礼,这是舆论多元化的真谛。这件事还能让人看到另一个方面的积极意义,那就是中国社会对保护名誉权重要性的不断觉醒。
而对论争的双方本身,意义或许并没有多么重大。有网友表示,在动荡浮躁的大时代和无可约束的公权力面前,方舟子和韩寒两个都只是普通人,“都有点才气,都有点脾气”。即便是被拉下“七门功课不及格仍然能够成功”的神坛,韩寒依然是一个优秀的赛车手;即便被法院判定败诉,方舟子依然是国内目前最著名的“打假者”,即使不是每个目标都正确,但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之争,中国,舆论,引发,期待,提高,质量,关注,网友之争 中国 舆论 引发 期待 提高 质量 关注 网友
下一篇:"汉代玉凳"鉴定主角:玉器经过细致审查结论无误(2)||上一篇:我们该抵制情人节吗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