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是其中的一派。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才创立三民主义。”——孙中山《与张国焘的谈话》。
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
孙中山1896年至1899年流亡欧洲时,正值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之际。宋庆龄晚年回忆说:“(伦敦蒙难期间)他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听到了关于列宁和俄国革命活动的消息。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产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
宋的回忆恐怕多少有些时过境迁的味道。与孙氏同时代的梁启超曾说过,“孙逸仙,他不是个学者,他眼光极锐敏,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这一描述,应该是客观的。
孙氏对社会主义兴趣的由来,除西欧之外,另有“东洋传统”——1903年,孙氏流亡东京,曾与日本《共产党宣言》译者幸德秋水就社会主义问题交换过意见。
同年,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中说:“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1905年初,孙氏访问了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即第二国际书记处),以社会主义者自许,要求加入第二国际。孙氏请求第二国际“接纳他的党为成员”,并“解释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标”——“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适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他们要在将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他们吸收我们文明的精华,而决不成为它的糟粕的牺牲品。换句话说。由于它们,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在后来的一封致第二国际的书信中,孙氏恳切地请求:”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超越欧美,用“社会主义”将中国“改造成世界上最新、最进步的国家”
从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迅速转向对社会主义的热衷,孙中山的转变,其实代表了20世纪最初20年里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这种心态就是:知识分子们不但希望赶上欧美国家,完成救国的重任,而且希望一劳永逸地超越欧美国家,完成强国的使命。孙氏说:
“我们要学外国,是要迎头赶上去,不要向后跟着他。……我们现在提倡改革,决不能够说学到了像现在的欧美便算是止境,便以为心满意足。……欧美近来的文化才比中国进步。我们羡慕他们的新文明,才主张革命。此刻实行革命,当然是要中国驾乎欧美之上。改造成世界上最新、最进步的国家。”
孙氏在欧洲发现了“社会主义”,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国家富强与民生困苦之间的巨大反差,造就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孙氏自此开始批评其早年一意效仿学习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现在欧美两洲,像法国、美国既没有皇帝的专制,人民很可以说是极平等自由,民权可算是极发达。但是只能说到民有、民治,还说不到民享。试看他们国内的平民受资本家的压制,穷人受富人的压制,什么煤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一人之富可以敌国。那般平民和劳动者连面包都找不到手。这是何等不平等的景象呢.所以欧美现在便生出贫富不均的大问题来了。”(1921年12月7日在桂林军政学界欢迎大会的演说,《 三民主义是使中国造成新世界的工具》)
孙氏说,“今日之欧美”因为早年改良政治之时不注意社会事业,种种社会弊病泛滥,已到了“则欲收拾之,而转无从”的地步;既如此,那么尚在追赶西方的中国该怎么办?孙氏觉得社会主义正是医治欧美制度弊病的良药,按孙氏的设想,在中国搞社会主义,“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行,一劳永逸,一举超越西方,越过资本主义进入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1905年,孙氏成立中国同盟会,在其机关报《民报》上正式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关于“民生主义”,孙氏说:欧美各国不注意社会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中国当吸取教训,否则“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 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所以有“民生主义”的提倡。
1905年初生的“民生主义”,其实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党人朱执信次年5月在《民报》上撰文解释说:“社会主义”这个词是日本翻译的,若按中国的说法,“社会主义本译民生主义”。孙中山自己后来也说:“民生主义即时下的社会主义。诸君想想,兄弟提倡民生主义是在什么时候?今日国人才出来讲社会主义,已嫌迟了。但是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 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生义’较为允当。”1907年,孙氏在河内接受法国《时代》杂志记者访谈,明确说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和欧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辛亥年后,孙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一度拟脱离政治革命,而投身于社会革命之中。1911 年12 月30 日,他在上海接见中国社会党党魁江亢虎,宣称“余实全社会主义家也”,并赠给社会党书籍四种:《社会主义概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行》、《社会主义发达史》和《地税论》。1912 年4 月3 日, 孙氏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演说,宣称:“今满政府已去,共和政体已成, 民族、民权之二大纲已达目的。今后吾人之所急宜进行者, 即民生主义。……民生主义, 则排斥少数资本家, 使人民共享生产上之自由。故民生主义者, 即国家社会主义也。”4月5日,孙氏又在与上海《大陆报》记者谈话时说:“余生平事业, 悉在革命, 今幸告成。此后中国将采行社会主义, 使国民生计优裕。”
孙氏对社会主义的热衷,贯穿了其革命生涯的整个后半部分。1924 年8 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后,孙中山在广州演讲中,重申“民生主义”的定义:“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 孙中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