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权力为孩子们“去其糟粕”纯属自作多情

编辑:秋痕 来源:光明网
 
山东省教育厅昨日发出通知,表示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2月30日《山东商报》)


    说句实话,比起孩子们现在用的错漏百出的语文课本,《三字经》、《弟子规》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实在要称职得多。它不仅教授幼童辨音识字知识,更是讲授最基本的有关亲情、友情、孝廉、历史的读本,把浅显的道理埋在朗朗上口的语言中,孩童们读着读着有些道理自然也就懂了。


    检视这些作品,除了《三字经》中类似“父子先,君臣后”、“三纲者,君臣义”这些知识有些过   时,《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样的规定有点压抑小朋友成长之嫌外,实在看不出哪里能体现出糟粕的模样?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些发布规定的领导们,事前是否认真通读、研究过这三部作品。


    当然,也不排除领导们的确看过的可能,但是囿于认识有限,把那些微量存在的过时观点看成了严重危害小孩子们身心健康的东西,一听到与自己的认识、理解相悖的地方,就如临大敌、上纲上线。


    从某些层面来讲,任何人的阅读都是私人阅读。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代替别人去选择你要读什么,你必须读什么或者必须从书里读出什么。把权力的大棒都伸到了个人的书桌之前,这属于行政越权。
而且以“糟粕”这种极具贬义色彩的词汇去描述《三字经》、《弟子规》这种古代文化经典,是对经典的亵渎,是对历史的背叛。我们的确就是从封建时代那些三纲五常的桎梏下走来,人性中也有着猥琐、阴暗、对权力的卑躬屈膝等阴暗面,认识自身的价值就要从这些完整的文本中寻找。


    其实,教育本身就是指导学生从世界万象中摸索答案、甄别知识、寻找精华。把那些已经远离时代的知识隔离出来,当成历史知识、时代背景介绍给学生难道不好吗?这毕竟是我们的历史。


     作为成人,我们没有权利给孩子们过滤一个看似完美无缺、完全符合成人标准的价值观,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抹杀了孩子们天性中的探索、思考精神,让他们过早地成人化、世故化。


    前几日,应邀参加一个小学生作文评选,比起笔者20年前读书的时候,孩子们的文章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认识水平上与我们当年毫无区别:一样的扶老奶奶过马路、一样地学雷锋做好人好事。看到这样的作文,只会让我们这些成人深感羞耻,我们到底对孩子们做了些什么,让他们的实际生活与精神差距20年。如果这不是习惯性撒谎向老师讨好的“学乖”行为,那么依靠这样的认识,他们日后是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绝对纯洁化的教育,只会让孩子们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世界上的东西,其实并不完美。抬头望月,美轮美奂,却看不到月亮背后的阴冷与昏暗,但是没有月亮背后的阴暗,我们也看不到正面的美丽。要让孩子们从幼小的时候就认识这个世界的完整性,给他们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才是教育的责任。

关键字: 内容标签:糟粕,孩子们,自作多情,纯属,权力糟粕 孩子们 自作多情 纯属 权力
下一篇:如今年味越来越淡 如何给春节增添新的文||上一篇:学者评方舟子郑渊洁论战:个别童话有些出格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