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2010】支招:故事主线现代化,细节暗自呼应原著。
第一集化自原著第一个故事《血字的研究》,凶手逼迫被害人服毒这一条线是一致的,只是他的职业从马车夫化成了出租车司机。第二集,福尔摩斯对华生手机的推理,则来自《四签名》中对他哥哥的怀表的推理,不过这次给手机的变成了姐姐。时代变、职业变、道具变,但原著所推崇的推理精髓不会变。
改编原罪二 穿上龙袍也未必是太子
2010版的《红楼梦》被诟病最多的乃是选角,比如黛肥钗瘦,比如动不动笑得全身发颤的王熙凤,比如“宽面”式的秦钟,从主角到咖喱鸡,都和原著读者心目中既有的形象不符。有人说,新版黛玉和宝玉在床上的嬉戏,春意太盛,浑不是个大家小姐的做派。还有人说,尖嘴猴腮的贾老太太还比不得上门打秋风的刘姥姥富态。
结果是花也葬了,男男暧昧也搞了,云雨情也试了,主角把重要关卡都打穿了,结局还是三个大字:“你不像”。
【福尔摩斯@2010】支招:外貌像不如个性像,个性像不如坏脾气像。
2010版的《福尔摩斯》,外貌完全不是原作重点强调的“鹰钩鼻”,也没了大烟斗、高礼帽和燕尾服这些形象标配,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刻薄言辞、除了案件对世间名利情感一概冷漠的作风、对华生表面上的指使暗地里的依赖——谁能否认这就是坏脾气神探福尔摩斯?
关于名作改编的人物,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拍的未必是作者写的,读者看到的未必是记得的。所以与其拘泥于外貌相似,不如着力于神态、做派相似,当然,最好是把人物的缺陷提炼和强化。大众对于好人好事的记忆力,通常比不过对那些怪咖来得深。
改编原罪三 怎么改都是错,到底谁累?
“贾母缺乏高贵气,林黛玉缺少仙气,贾宝玉缺少灵气……” 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胡文彬看2010新红楼这么不顺眼?错,这话当年批的是87版《红楼梦》。
据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说:被人翻译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你相信译者,而他二话不说就杀了你;第二,你不信任他,但他照样杀了你;第三,你挺起英雄气概,拍拍胸膛说,杀我吧杀我吧杀我吧!而他一言不发就杀了你。
其实这话套在《红楼梦》改编身上,也是成立的:怎么改,都是叛徒。因为在中国,《红楼梦》从来不是一部单纯的小说,它曾是“中国文学中使用最频繁、地位最显赫的政治道具”,围绕这部奇书,拍戏、看戏的,仍有自觉不自觉的站队意识。
纵使曹雪芹老师复生,恐怕都未必敢承认这本崇高性不容侵犯的小说是自己写的——怕负不起责啊。你想,他连写都没写完呢。
【福尔摩斯@2010】支招:改吧改吧,胡编乱造看多了,他们就想开了。
在对福尔摩斯的演绎中,绝不乏罗伯特·唐尼这种又矮又敦实、会咏春拳、死皮赖脸纠缠华生的变异品种。但英国人仍乐呵呵看戏,无他,福尔摩斯都有70多位了,什么品种没见过。连改编莎士比亚都有裸体版、有牛仔裤版,早就看开了。“各自需寻各自门”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爱看哪版拣哪版。
其实在香港电影中,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是个传统,评论和观众的心态也比较轻松。比如徐克把《笑傲江湖》拍成了东方不败和令狐冲的恋情,只有金庸搞得很不高兴。至于《红楼春上春》这种毫不靠谱的三级片改编,也算个邪典,也没听说哪位读者观众因此道德沦丧,人心不古。21世纪的《红楼梦》面临的批评和争议,某种意义上也是当代人对于自己的焦虑和紧张的发泄——一部电视剧,能坏什么事呢?反过来说,一部电视剧拍得再好,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新《红楼梦》如果有错,最大的错也在于,它太把自己当回事,丧失了和经典对话和游戏的玩乐性。你非要这么严肃,自然大家也只好严肃地评价你了,可不兴哭啊。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红楼梦,很不,纯真,床戏,裸死红楼梦 很不 纯真 床戏 裸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