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新北京的“老传统”——最时髦的就是最传统的

编辑:Jina 来源:北京日报
 
挖掘传统:老民俗重又流行


    还记得天桥中幡吗?曾淡出人们视野的百年技艺,如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今年春节,天桥付氏宝三中幡表演是地坛庙会和厂甸庙会上最抢眼的节目。


    一根手指顶起整个幡的是“金鸡独立”、仅用下排三颗牙齿就支撑整个幡的是“放牙剑”、幡稳稳站立在人额头上的是“顶幡上额”、胳膊肘一伸就能接住空中落下的幡是“伸臂托塔”……高约3丈3、重达20公斤的中幡,被小伙子们“玩”得虎虎生威,观众无不瞠目结舌,继而掌声雷动。

    天桥中幡技艺的传承人、年近50岁的付文刚感叹,“十几年前,这东西已经到了没人看的地步,我也只能靠卖建材为生。现在全社会都重视传统文化,我才又把它捡起来,还收了8个徒弟。”


    2001年,厂甸庙会恢复,付文刚有了大展身手的舞台,并开始教学生、带徒弟。3年后,宣武区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将天桥中幡列入重点挖掘保护项目。付文刚逐渐从建材店的“付老板”转变为专心传承中幡技艺的“付师傅”。2006年,天桥中幡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要参加全国六七十场重大活动演出,名扬全国,徒弟们也都能独立表演很多高难动作了。”今昔对比,付文刚颇感欣慰。


    5年来,北京已建立了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4项、市级项目153项、区县级项目586项。


    众多传统技艺不仅从被遗忘的角落挖掘出来,它们的身价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在增长。险些要饭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空竹的传承人张国良说:“原先20元一个空竹都鲜有人问津,现在卖60元一个也供不应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庙会又成为非遗等传统文化亲近市民的平台。仅以刚刚过去的春节为例,63个庙会灯会文化活动就有477个非遗项目展示,还有传统戏曲和花会表演979场,7天长假764万人次走进庙会。


    这几年,北京努力把各种“节”过出文化味,努力留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精神。
    每逢传统节日,城乡各地涌现出清明诗会、端午文化节、中秋文化节等一系列传统节日品牌活动,让人们在“节”中享受文化大餐。
    此外,北京相继投入5000万元举办了5000场民族传统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让全市70多所高校和2500所中小学受益。


    可以说,现在在北京,最时髦的恰恰就是最传统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统,新北京,最时髦传统 新北京 最时髦
下一篇:《砥柱铭》"假拍"风波真相:又是媒体的一次炒作 (2)||上一篇:乾泉:什么是国学?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