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厌世还是殉道:海子为什么要自杀

编辑:秋痕 来源:广州日报
 
如果对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说起海子,我只消说出下列一串关键词:政法大学,山海关,橘子,孤筏重洋,梭罗,麦地,德令哈,以梦为马,秋,神的家族,鹰,1989,春天的风暴……

    然而,面对80、90后,上面这些词语如同暗语黑话秘咒,看来我需要耐心地从头说起。

    海子是谁?简单地说,海子是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留着一头蓬松的头发和小胡子,戴着一副眼镜。像所有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一样,他写诗,他太爱诗歌了,所以他在山海关卧轨。尸体解剖后发现胃里只有一个橘子。他的自杀经过精心准备,遗物中有几本书,包括:梭罗的《瓦尔登湖》、《新旧约全书》、《孤筏重洋》,后者是一本讲探险的非虚构类作品。

    在一个人人嘲弄“梨花体”,程序员开发出“做诗机”的时代,在一个人们因为失恋、失业才自杀的时代,该怎么解释海子的死呢?

    海子的死似乎早有预兆,很多人从他的诗歌里找到端倪。例如在组诗《太阳》中,他写道:“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不过仔细一想这个逻辑很牵强,有很多喜欢吟哦死亡的诗人和文艺老中青们,至今不但没有要寿终正寝的迹象,而且都有活过国学大师的趋势。

    海子的死,本来是一场个人悲剧和家庭悲剧(海子家中还有老母),然而经过了诗人们的过度阐释,却成了一次殉道。一个叫西川的诗人声称:“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以此为基调,诗歌圈子开始奉海子为圣徒,视他为一种象征,一个符号,并树立为一个偶像,也成为厌世诗人们模仿的楷模。据西川在1994年撰文称:“由于自海子自杀以来,死亡一直笼罩着中国诗坛,至今已有不少于14位青年诗人或自杀,或病故,或被害。”

    理解海子之死,要从他所身处的时代去找原因。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变革剧烈的时代,禁锢已久的文化开始井喷,理想主义大行其道。诗歌成为最好载体。

    可是,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和手机,对于海子来说,如果想让自己的诗歌传播,所能借助的也只有诗歌这个圈子。而据我所听到的口述实录称,80年代的诗歌圈是一个外表光鲜,内里黑乱的组织。当然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无非是把网友见面开房的年代,提前了20年。不过尔虞我诈,互相倾轧肯定是有的。据西川的不可靠回忆,海子因为诗歌受到贬损,还跟人发生过争执。《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调查发现,当时的海子在圈子里屡受排挤,这加深了他的厌世与自毁,他成了一个酒徒。

    诗人自杀是一件全世界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海子来说,死亡不仅可以远离猿猴一样的“人类”——其实,他大概把诗人等同于人类了,而且还可以塑造不朽,达到永恒。看上去是一笔很不错的交换。对于他身边的诗人同僚们来说,海子的死对他们利大于弊是无疑的。那时候的诗人都喜欢大吼: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如果你面前有1000名挑战者,

    我愿意做第1001名!

    听上去好像世界是个异性,而挑战仿佛是求婚。但是面对死亡,他们一个个都后退一步,朝别人努嘴:卧吧,卧吧,你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快去跟但丁讨论神曲,我们会怀念你的,我们会写文章回忆你的,我们会开朗诵会悼念你的,20年后,我们甚至会出版你的全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海子死去之后,中国进入了另外一条快车道,一直疾驶到2009年。只是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20年前的那一个。而今的年轻人,已经不再轻易受种种打着精神旗号天师神汉的蛊惑,他们心中有主张,路上有惊慌。我难以想象,当他们打开海子诗选的时候,会作何感想?那些秤砣一样的话语,还会敲打他们的额头并留下印记吗?

    我不知道。我只看到,在诗人死去的第二十个年头,人们还在讨论谁叫海子他为什么死以及他为什么还在那么多人心中活着。

关键字: 内容标签:殉道,厌世,海子,自杀殉道 厌世 海子 自杀
下一篇:《团长》引学者热议:大胆创新还是无视观众?||上一篇:真正的远征军如何打仗:没有轰轰烈烈场面的残酷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