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跟郭沫若贫嘴”
文怀沙说最初认识郭沫若是在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时期,广东到处笼罩在白色恐怖中,郭沫若当时还是一身黄埔军校的戎装,由于在日本学医患上伤寒影响体质,最后不能从医只能从政。之后郭沫若为躲避白色恐怖辗转从上海到了日本,一住就是十年,也是那个时期,郭沫若常常在东方杂志上投稿挣钱糊口。文怀沙也是那时看了郭沫若文章,开始给郭沫若写信。
“因为我的字苍老有劲,郭沫若一直以为我是晚清年代的人,所以一直以文公相称,而我也一直没有透露真实年龄。记得当时郭沫若在用马克思历史学研究中国社会,而我写了一篇有关古代刀币的文章,郭老看了很是欣赏。”文怀沙说,“一开始只是神交,真正见到郭沫若是在1937年,郭沫若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三厅(文化厅)当厅长,当时第一次见面,郭沫若大吃一惊,他发现我原来不是老头子。”1943年文怀沙从三战区到重庆附近的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教书,而郭沫若则在新成立的文化运动委员会当主任,两人交往更密。
文怀沙常常到郭沫若家住上几天。当时郭沫若50多岁,文怀沙30岁出头。郭沫若没架子,喜欢年轻人,他们平等地讨论时局,研究诗文,探讨个人的感情世界。“郭老最喜欢我去,因为我总会拎着当地出名的鸭子和爆米花,而后者是郭老最爱吃的。”文怀沙说。“北京解放后,我的组织关系还是郭沫若给介绍的,他是个浪漫诗人,从不记仇,每次争执之后,他主动先忘记。”文怀沙说,“当时文坛两大泰斗,郭沫若与茅盾,相比郭沫若,茅盾心细。因此我经常跟郭沫若贫嘴。”
“喜欢我的都是佳人”
提到文怀沙更多人会想到与他有关的三句话。一是文怀沙对自己名字的解释:“我是一粒小小的沙子。你可别小看这一粒小小的沙子,沙滩就是离不开小沙。沙滩离开了沙子,就不会有沙滩;而沙子组成的沙滩足以怀抱海洋啊。”
二是有关他晚年的三字真言哲学:“正清和”,文出他写的最短的文章《文子三十三字箴言》,全文正文仅3个字,加上解释共33个字。“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由儒、道、释三部分组成,孔子儒学的核心便是一个“正”字,就是讲的无羞无愧,精神健康;老子的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则是一种“清气”;而释迦的佛教讲究万事以“和”为贵。在他看来达到正、清、和则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三是有关他对过往的98年人生经历的总结:引用的是王世鼐的诗——“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在文怀沙看来,美女分美人和佳人两种。美人爱的是英雄,先决条件是身体强壮,而佳人侧重的是男人的头脑。因此他这个年纪,喜欢他的都是佳人。(文/柳建云 来源:广州日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郭沫若,贫嘴,文怀沙郭沫若 贫嘴 文怀沙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