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国学”?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至十九世纪末达到高峰——西学传入中国,故,我国近代学术历史上出现了相对“西学”的“国学”一词。“国学”泛指我国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学术、礼仪、文明,也是对这个学科研究的一个通称。但“国学”从诞生之日起仿佛就被边缘、被忽视:甲午海战的失利,不少知识分子认定“庞大悠久的国学体系”让中国闭关自守而落后挨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疯狂激进的知识分子更是痛批“国学”,“拿来”了“西学”的同时,顺便一棍子打倒了“国学”;新中国成立之初,破“四旧”,这“四旧”便正是“国学”中的大半所在。
在历经了一场场浩劫与运动之后,大众又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自己的重要——如果丢掉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中央电视台在《百家讲坛》中开播有关“国学”的讲座,有不少人说这种讲座有些像评书。这里要特别说一句:别以为说“评书”就是贬低这种做法,要知道,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是最容易深入大众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那时民间的历史、道德教育一直就是依靠评书这种形式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千年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在1921年和1925年成立了“国学研究院”,但好景不长,虎头蛇尾……2005年,人民大学又正式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海外也成立了不少类似“孔子学院”、“国学会”的民间学院。今年,政府出钱、民间捐款300个亿——在孔子的家乡修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对于传统文化来讲,似乎真是好事!
但大凡称做“热”的事,就终有一天会过去。站在这个立场上说,我宁可希望“国学”不要那么“热”——至少不要过度的“热”,过犹不及嘛。这样,也不会出现盲从与赶时髦似的愣学“国学”。“国学”是扎实而严肃的,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和踏实的专业研究,“国学”才会流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有些现象方面的东西只是当下的、暂时的,但学问和传统是要长远的、有未来的。随着“国学复兴”,提出了“人文”这个概念……“人文”这个概念提得真好,当然也不要一窝蜂似地什么东西都一概“人文”化,这样我们的人文领域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杨 旭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国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