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曾经感动世界的奥运瞬间

编辑:秋痕 来源:文汇报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体育比赛,更是一种竞技精神,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社会责任,它见证了人类社会百年的风雨历程,成为人类展示光荣和梦想的世界性舞台。
    
    百年奥运史册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为奥林匹克理想付出过艰辛的努力。那一场场精彩的比赛、一幕幕令人动容的瞬间,都成为让世人难以忘怀的经典时刻。
    
    易瑟:木腿英雄逾越鸿沟
    
    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上,一位杰出的英雄照亮了奥运舞台——因车祸失去左腿的美国体操运动员乔治·易瑟,带着木制的假腿参加了该届奥运会,共摘取6枚奖牌,其中3枚是金牌。
    
    1904年,第3届奧运会在美国圣路易斯举行。因为路途遥远,旅费昂贵,很多欧洲选手放弃了参赛机会,所以在圣路易斯奥运会的运动员名单上,美国运动员占了85%。由于缺少实力强劲的别国对手,看到美国国旗一次次地升起,很多人认为,美国人有点“胜之不武”,但对乔治·易瑟的3枚金牌,大家却口服心服,他们被这名失去左腿仍锲而不舍的英雄所感动。
    
    易瑟生于1871年,在一次车祸中,他的左腿被火车碾过,从此落下了终生残疾,但这并没有终止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追求。1904年,他出现在圣路易斯奥运会的体操赛场上。10月28日,他获得长鞍马冠军和双杠冠军。接下来又将爬绳比赛的金牌收入囊中。
    
    奥运会后,易瑟仍然活跃在世界体操赛场上。身体的残疾对易瑟来说并不是不能逾越的鸿沟,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切。
    
    斯旺:奥运史上年龄最大的冠军
    
    已经60岁的奥斯卡·斯旺住在瑞典那维亚山脚下,是个狩猎好手。儿子小斯旺受父亲影响,对狩猎也格外入迷,父子俩经常出没于崇山峻岭,猎获飞禽走兽,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1907年冬天,瑞典雪盖冰封,一位瑞典奥委会官员来到斯旺家,望着屋内墙上的各种兽皮,开门见山地说:“斯旺先生,我想请您和您的孩子一起去参加奥运会的射击比赛。”
    
    斯旺“爷爷”笑道:“我早已过了花甲之年,还能干些什么?”来者实情相告:在历届奥运会比赛中,瑞典还没有一位射击手能进入前六名,即将开始的1908年伦敦奥运会增加了“跑鹿”射击比赛。有人向瑞典奥委会推荐了斯旺父子。一听说要为国争光,父子俩动心了,他们决定去试试。
    
    1908年,当61岁的斯旺出现在伦敦奥运会的射击场时,已是白发苍苍,胡子足有1O厘米长。在“跑鹿”射击比赛中,斯旺以25环的成绩获金牌,成为奥运会历史上夺得金牌年龄最大的选手。在团体比赛中,斯旺与儿子并肩作战,为瑞典队又夺得一枚金牌。
    
    1927年5月1日,这位射击场上的“老寿星”度过了近80个春秋,溘然长逝。
    
    人见绢枝:站在亚洲女子体育浪尖上
    
    在日本冈山县的陆上竞技场,坐落着一尊女运动员的铜像。每当樱花盛开时,总有人去那里瞻仰。铜像的原型不是在战场上立下战功的英雄,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日本姑娘人见绢枝。正是她的优异表现,使亚洲女性运动员的名字第一次被镌刻在奥运会的奖牌榜上。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21岁的人见绢枝参加了800米跑比赛,虽然她以2分17秒6的成绩仅获得银牌,但她却是亚洲第一个赢得奥运会奖牌的女选手。
    
    实际上,800米比赛并不是人见绢枝最擅长的项目,她的主项是短跑和跳远。在参加奥运会之前大阪举行的一次比赛中,她以5.90米的成绩创造了女子跳远的世界纪录。1929年,人见绢枝又在三项全能比赛中创造了217分的世界纪录。在10月的一次比赛中,她还创造了1OO米短跑12秒、跳远6.075米的优异成绩。
    
    1930年,人见绢枝参加了在布拉格举行的女子世界运动会,她一口气夺得4枚奖牌,分别是跳远金牌、三项全能银牌,60短跑和铁饼的第三名。
    
    1931年8月,24岁的人见绢枝不幸染上肺结核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历史没有忘记她,她的家乡冈山县在陆上竞技场为她塑立了一尊铜像,以纪念她为亚洲体育运动创造的荣耀。
    
    杰西·欧文斯:向希特勒“宣战”
    
    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美国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一举夺得了1OO米、200米、跳远和4×100米接力4枚金牌,并在这4个项目的预、次、复、决赛中,平、破奥运会纪录12次,创造了田径史上的一项奇迹,震惊了整个世界。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边缘,欧文斯是黑奴的后裔,他在大肆宣扬“种族优劣”的希特勒的眼皮底下赢得4枚金牌,向纳粹的种族主义发出了正义的呐喊。
    
    当时正在比赛现场观看的希特勒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甚至抛掉了所有作为东道国首脑应有的风度,气急败坏地离场,并且回避了为冠军颁奖和握手祝贺的仪式。对此,欧文斯却显得很镇定,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到柏林不是来与什么人物握手的,我是来夺金牌的,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这就足够了。”
    
    这次比赛,欧文斯赢得的不仅是4枚闪光的金牌,还有道义——他良好的体育道德和运动家的风度,以及为人友善的品质,都使他成为了全世界运动员崇拜的偶像。看到欧文斯的杰出表现,在场的12万德国观众齐声欢呼:“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
    
    但柏林奥运会后,欧文斯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而是和其他黑人运动员一样,难逃失业的命运,他的家庭还是和从前一样贫困。直到1980年美国才设立了“杰西·欧文斯奖”,用以表彰这位为当代体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运动员。
    
    科恩:飞行的家庭主妇
    
    在1948年第14届伦敦奥运会上,年届30岁、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范妮·布兰科尔斯·科恩接连获得了1OO米、200米、80米栏和4×1OO米接力4枚金牌,被誉为“飞行的家庭主妇”。
    
    科恩于1918年4月26日出生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进入专门教授女孩子家政学的学校之前,她的家人已经发现了她的田径天赋。在参加了几场地区和全国性的比赛并夺取冠军之后,14岁的科恩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了她的田径运动生涯。可惜,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她中断了体育生涯。
    
    1940年,科恩与她的英籍教练布兰科尔斯成婚,并先后育有一对儿女。家庭的操劳丝毫没有动摇她夺取奥运会金牌的信念,运动水平哪怕在战乱中也稳步上升。
    
    当她于1948年踏上伦敦奥运会的田径赛场时已经30岁了,她把孩子放在家里出门参赛的做法遭到了很多非议,而她的年龄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但在伦敦奥运会上,她的优异表现让所有非议瞬间消失。比赛结束后,她告诉记者:“我想念我的孩子们,我只想赶紧回家!”
    
    1987年国际田联庆祝成立75周年之际,将科恩在1948年奥运会连夺4枚金牌的伟绩,评选为世界田坛75年来的“100个金色时刻”之一。
    
    陶卡奇:独臂枪神
    
    当匈牙利人陶卡奇登上1948年伦敦奥运会手枪速射冠军颁奖台时,全场观众对他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大家被他永不言败的精神打动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陶卡奇早已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右臂,但他始终坚持梦想,并最终让梦想成真。
    
    1910年,陶卡奇出生在布达佩斯,20世纪30年代初,他开始在世界射击界崭露头角,完美的技术让他成了欧洲射击运动的代言人。
    
    按照法律规定,陶卡奇在匈牙利必须服兵役。1938年,他已成为一名士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训练时,一枚有问题的手榴弹在他的手中爆炸,那只曾经带给他无数荣誉和维系着他奥运梦想的右手被炸飞了。
    
    陶卡奇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倒,从医院出来后,他又开始用左手练习射击,并依靠顽强的精神再次获得了成功,他赢得了匈牙利手枪射击锦标赛的冠军。
    
    1948年,已经38岁的陶卡奇带着他的传奇经历和神奇的左手来到伦敦。面对枪靶,他沉着、冷静,在规定时间内有条不紊地打完了60发子弹,最后以580环的成绩获得25米手枪速射的冠军。4年后,陶卡奇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又成功地卫冕了25米手枪速射冠军。
    
    拉蒂尼娜:9枚奥运金牌不是神话
    
    24枚金牌、15枚银牌、5枚铜牌,其中9枚还是奥运金牌,这并不是异想天开的神话,而是苏联体操名将拉莉莎·拉蒂尼娜取得的辉煌“战绩”。
    
    1934年12月27日,拉蒂尼娜出生在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第聂伯河畔的赫尔松。五年级时,她第一次走进体操房,竟发现自己和高年级同学的水平几乎不相上下。13岁时,拉蒂尼娜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就获得冠军,并达到了国家三级运动员的标准。
    
    1954年,拉蒂尼娜作为苏联国家队的一员,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体操锦标赛,并第一次登上了团体世界冠军的宝座。1956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她再次夺得全能、高低杠、跳马和团体4个冠军。
    
    1956年,拉蒂尼娜第一次在墨尔本奥运会赛场亮相,一举夺得4枚金牌。1960年罗马奥运会,作为苏联国家队的领军人物,她和队友一起夺得了团体金牌;个人全能比赛,她又蝉联冠军;自由体操,她再次夺冠。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拉蒂尼娜是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自由体操的冠军得主,但在争夺个人全能三连冠的比赛中,终因年过30力不从心,败给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恰斯拉夫斯卡,只得到银牌。不过,9枚奥运金牌足以使她成为奥运史上迄今成绩最杰出的运动员之一。
    
    弗拉索夫:“世界第一力士”
    
    1960年8月15日,第17届奥运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当前苏联代表团走入奥林匹克体育场时,担任旗手的举重运动员尤里·弗拉索夫单手擎着国旗,引领身后的同胞入场。
    
    在这届奥运会的举重赛场上,前苏联运动员发挥得极其出色。在前6个项目的比赛中,他们夺走了4枚金牌,使往日的举重强国美国队黯然失色。9月11日,第17届奥运会举重比赛最后一个项目,90公斤以上级的决赛开始了。这场比赛是“世界第一力士”荣誉的争夺战,弗拉索夫和其他17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首先进行的是推举比赛,弗拉索夫以180公斤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在第二项抓举比赛中,弗拉索夫举起了155公斤,再次刷新奥运会纪录。最后一项是挺举,他拼尽全力,将重达202.5公斤的杠铃举过了头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举起200公斤的举重运动员。
    
    最后,弗拉索夫以537.5公斤的总成绩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成为罗马奥运会上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力士”。凭借着自己的出色表现,弗拉索夫被评为该届奥运会的最佳运动员。
    
    施皮茨:他与尼克松齐名
    
    多年来,马克·施皮茨——这位被尊称为“飞鱼”的世界泳坛健将被诸多后起之秀视为偶像和奋斗目标。他曾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勇夺100米、200米自由泳,100米、200米蝶泳及3个接力赛共7枚金牌,成为现代奥运史上在同一届奥运会中夺金最多的运动员。加上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的2枚金牌,马克·施皮茨成为奥运史上第3位获9枚金牌的运动员(另外两人为长跑运动员帕沃·鲁米和体操运动员拉蒂尼娜)。
    
    1968年,18岁的施皮茨第一次代表美国参加墨西哥奥运会。赛前,因为在很多比赛中夺得过佳绩,他向队友夸下海口,宣称要拿6枚金牌。队友训练时,他靠在一旁休息观看,因为他坚信自己比任何人都强。可是,骄傲的施皮茨很快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那届奥运会他仅在两个集体项目中夺得金牌,而在200米自由泳比赛中,施皮茨居然是最后一名。
    
    墨西哥奥运会上的失败,对少年得志的施皮茨是个深刻的教训。不过,这个生性倔强的年轻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墨西哥奥运会后,他进入印第安纳州大学学习,并师从著名教练康西尔曼。他发誓,要在即将来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实现自己当年对队友的“吹嘘”。
    
    功夫不负有心人。施皮茨终于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创造了奇迹。他一共获得7枚金牌,并创7项世界纪录,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能及。慕尼黑奥运会的辉煌使他成为当时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齐名的人物。
    
    恰斯拉夫斯卡:在奥运会当“金色新娘”
    
    恰斯拉夫斯卡——一个拗口且不被人们熟知的名字,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大放异彩,26岁“高龄”的恰斯拉夫斯卡以78.25的高分第二次获得个人全能的冠军,7枚奥运金牌的成就,使她成为继拉莉莎·拉蒂尼娜之后世界体操史上又一出类拔萃的人物。
    
    1942年3月3日,恰斯拉夫斯卡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1958年,年仅16岁的恰斯拉夫斯卡第一次参加世界体操锦标赛,就取得了团体赛的银牌。当时,苏联女子体操队整体实力坚如磐石,无人能撼动其霸主地位。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面对强大的苏联女队,恰斯拉夫斯卡毫无惧色,在女子团体比赛中夺得银牌。在最能反映个人综合实力的女子个人全能比赛中,恰斯拉夫斯卡战胜了被誉为“体操皇后”的老将拉蒂尼娜,把“体操皇后”的桂冠尽收自己囊中。随后,恰斯拉夫斯卡再夺平衡木和跳马两项金牌。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26岁的恰斯拉夫斯卡翻开了她体操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她一人几乎垄断了整个女子体操赛场——个人全能、自由体操、跳马和高低杠4枚金牌先后归她所有,与此同时,平衡木和团体银牌也被她夺得!
    
    更让人激动不已的是,在墨西哥城奥运盛典即将结束之际,恰斯拉夫斯卡与她的恋人在用汗水和荣誉装点的比赛场上举行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婚礼,为隆重的奥林匹克盛典增添了更欢快的气氛。
    
    阿·厄特:“铁饼之神”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有一位传奇人物——美国运动员阿·厄特在铁饼比赛中第4次获得奥运金牌,而且4次均破奥运会纪录,成为奥运会田径史上在同一项目中四连冠的第一人。
    
    1956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阿·厄特首次参加奥运会,就以56.36米的成绩获得金牌。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他又战胜各路好手,以59.18米的成绩蝉联冠军。1962年,厄特在洛杉矶以61.10米的成绩首次打破世界纪录。此后,他又以62.45米、62.62米的成绩两次改写了世界纪录。
    
    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厄特以62.94米再创世界纪录。但在这次比赛中,他的颈部严重受伤,就在人们怀疑他是否能参加东京奥运会时,厄特不但来了,还忍着伤痛战胜了世界上第一个突破“60米大关”的美国人西尔维斯特和4次打破世界纪录的达内克,第3次夺得奥运会金牌。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32岁的厄特克服雨天带来的困难,以64.78米的成绩第4次夺得奥运会铁饼冠军,成为现代奥运史上第一位连续4次获得田径金牌的选手,被誉为“铁饼之神”。
    
    1970年,厄特离开田坛,但在7年后,他又出人意料地复出。1980年,厄特以43岁的“高龄”,把自己的个人记录提高到69.46米,是当年世界第二好成绩,再次轰动了世界田坛。
    
    乔伊纳:“花蝴蝶”的谋略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独得3枚田径金牌的格里菲斯·乔伊纳成了一道最引人注目的风景。在赛场上,她花哨而时尚的装束让人们津津乐道,她奇特的服饰为她赢得了“花蝴蝶”的美称。人们对她充满了疑问:她为何总是身穿奇异的服饰比赛?为何把自己的指甲涂得五颜六色?
    
    在乔伊纳眼中,奇装异服不是装饰,而是战术。因为对于优秀的短跑选手来说,跑完1OO米一般为10秒左右,所以,很多运动员会把每一秒钟划分成100个等份来计算,很多人为了提高这百分之一秒的成绩而甘愿付出巨大的努力。对于乔伊纳来说,光靠训练是不够的,所以,她设计了一个现代心理学战术,尽量把自己打扮得艳丽甚至是奇特一些,这样,只要对手多看她几眼,就会起到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同时,乔伊纳也能成为赛场上最吸引眼球的运动员,对于成千上万的观众来说,乔伊纳就是焦点。这样,她就能够拥有一支声势浩大的啦啦队,对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和勇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花蝴蝶”不仅是美称,还是一种谋略,当然,这个谋略是乔伊纳专有的。
    
    熊倪:8年圆一梦
    
    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初出茅庐,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力挽狂澜并完美收山,中国跳水队昔日领军人物熊倪的奥运生涯充满坎坷,尤其在汉城奥运会,他遗憾地与冠军擦肩而过,让他终生难忘。
    
    在汉城奥运会男子跳台跳水决赛中,年仅14岁的熊倪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2枚跳水金牌获得者、美国名将洛加尼斯展开了激烈争夺。虽然是首次参加国际大赛,但熊倪的表现异常出色,干净利落的动作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9轮过后,熊倪的总成绩领先洛加尼斯3分,很多人都认为大局已定。尽管熊倪的最后一跳无可挑剔,而洛加尼斯的动作明显不如熊倪,但不知道是某些裁判对洛加尼斯的偏爱,还是其他原因,洛加尼斯的最后得分反超熊倪1.14分。金牌被洛加尼斯得到了。
    
    全场观众哗然,用鼓倒掌、吹口哨来表示对裁判评分不公的不满,裁判席上也发生了争论。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熊倪却显得格外平静坦然。14岁的熊倪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用他的不凡气度征服了观众,赢得了人心。赛后,一位美国选手走过来拥抱着熊倪说:“你才是真正的冠军。”
    
    在8年后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熊倪终于圆了自己迟到了整整8年的奥运冠军梦。
    
    奥托:奖牌多了也烦恼
    
    1988年汉城奥运会游泳比赛中,来自民主德国莱比锡的姑娘克里斯汀·奥托连夺50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蝶泳和4×100米混合泳,自由泳接力等6枚金牌,获金牌数为本届参赛运动员之冠,成为奥运会历史上一届获金牌最多的女选手。
    
    奥托从小就具有出众的游泳天赋,9岁开始接受正规训练,11岁进入体校。16岁起,开始参加国际大赛。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她成为最频繁登上最高领奖台的人,也成为本届奥运会中无可争议的“泳坛皇后”,并被国际奥委会授予本届奥运会最佳运动员称号。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奥托,有着聪慧理性的头脑,她在赛场上表现出沉着冷静的大将风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运会使奥托登上了她泳坛生涯的最高峰。
    
    这位“泳坛皇后”有一个精美的玻璃柜子,里面摆放着她获得的各种奖牌和奖品。她说:“汉城奥运会是我事业的顶点,我将急流勇退!”当记者追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风趣地回答:“因为我已经没有地方存放奖牌啦!”
    
    《奥运传奇——感动世界的100个精彩瞬间》
    
    北京出版社

关键字: 内容标签:瞬间,感动,奥运,世界瞬间 感动 奥运 世界
下一篇:作家与学者“巅峰对决”||上一篇:体育的终点不是民族主义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