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社会各界提出修建地震博物馆的建议后,地震博物馆选址问题便引来了诸多关注。昨日,经过讨论,专家们倾向把地点定在北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北川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最大,目前已确定县城要异地迁建,这样原址能得到最大范围的保护,作为地震遗址博物馆,那些废墟、倾斜的房屋等等均能反映出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一观点得到其他专家的认同。
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彭晋川则从地震理论出发,更作出了充分解释。他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在“汶川—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安县—北川—平武—青川”这条长达300公里以上的破裂带上,主破裂就是从映秀到北川,大约有120公里,北川是地震破裂的中介点。“这样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对于博物馆的修建方式,专家们认为修建一个中心馆,然后在300公里的地震破裂带上合理布局,选择有代表性的遗址、遗迹修建纪念馆、纪念地、纪念园等等。由此,他们提出,所有纪念场所的名称应该一致,前面统一为“‘5·12’汶川大地震遗址xxx”。
来自深圳的独立策划人蒋敏带来了他在飞机上用两个小时做出的设计草图。在他的构思中,北川县城地震后的地貌完整保留,滑坡山体、飞落的巨石、泥石流、堰塞湖等均是遗址园的组成部分。在破坏程度较轻的地方,修建为生态保护区,与地震破坏的地貌形成对比。
“要尽快征集地震文物。”专家们建议,目前已经开始清理废墟,如果不加快文物征集步伐,也许有些遗物就消失了。专家们建议,应尽快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制定《文物征集大纲》,并确定遗址点,以免一些遗迹在清理和重建中被破坏。专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进入各灾区遴选遗址、遗迹和遗物。
关键字: 内容标签:选址,各方,地震,博物馆,聚焦,落户,倾向,专家选址 各方 地震 博物馆 聚焦 落户 倾向 专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