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人看《花花公子》解禁 心态复杂

编辑:秋痕 来源:《环球时报》
 
“《花花公子》将在奥运期间解禁!”――近日,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披露的这一消息如“重磅炸弹”引发了国人的强烈关注。尽管北京奥组委对此消息进行了否认和澄清,但有关“该不该解禁《花花公子》”的投票在环球网第一话题仍吸引了上千网友的激烈讨论,正、反两方的投票数更是呈胶着状态交替上升。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认为,投票结果说明,在面对以《花花公子》为代表的西方情色文化时,中国人的心态仍然是复杂的。公众应当避免“泛道德化”的讨论,而用一种理性和客观的视角去看待外来文化的冲击。

  “中国人正在经历传统与开放的相互冲击”

  “低俗!西方的糟粕怎么能引进?”

  “我赞成,这才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在环球网第一话题的讨论页(http://debate.huanqiu.com/2008-01/44028.html)上,许多网友进行了这样“针锋相对”的讨论。

  该禁还是不该禁?在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内,正、反两方的上千张投票一直是此消彼长、难分伯仲。支持“解禁”的网友认为,《花花公子》作为一种存在多时的西方文化象征,应该被引进到中国,“中国人对于情色文化已经有足够的判断力和欣赏能力”。而要求“不解禁”的网友则认为,中国的文化毕竟与国外存在许多“根本上”的差异,《花花公子》的引进不但会腐蚀中国传统文化,还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我们为什么要迎合西方人的情色文化传统,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一位网友这样说道。


  “对于《花花公子》的探讨已经延伸到中国人对西方‘性文化’能否接受的层面上了。”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花花公子》虽然只是一本杂志,但在中国人眼中,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具象的概念,而成为了一种“西方情色文化”的象征。因此,解禁《花花公子》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相当于“性开放”,这也是一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人们所不能接受它的重要原因。


  “现在,中国公众对于‘性’问题上是具有‘二元性’的。”张颐武教授解释道,在中国,舆论和政策对于‘情色文化’的态度是“严厉而高调的反对”。而在民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中国人私下对于“性”的态度是宽松,甚至是“随意”的,比如聚会上出现的“黄色笑话”、手机短信的“黄段子”等。


  “因此,中国人仍然在经历着传统与开放的相互冲击,解禁《花花公子》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事情。”张颐武说道,“在能够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之前,公众尚不具备完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的承受力。”

关键字: 内容标签:解禁,花花公子,人看,中国,心态解禁 花花公子 人看 中国 心态
下一篇:专家谈“交叉捐肾”事件:人命大还是法律大?||上一篇:心脏骤停 他的“电波”永不消逝 (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