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含义十分丰富。和谐意味着要形成为社会公众所认可的公共秩序和公共规则,而这些公共秩序和规则往往都与公德的要求相一致,或者本身就是公德的内容。比如在公共场所排队买票、购物、乘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其实排队本身就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排队既是一个人具有较好素质的体现,更是公共道德的要求。排队这种符合公德要求的行为,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大家都遵守的秩序,这种秩序既能够使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又能合理协调二者的冲突。不难想象,如果大家都不排队,或总是有人“插队”,排队作为一种公共秩序就难以为继,大家蜂拥而上,你争我抢,不仅秩序不能存在,而且每个人的个人利益都难以得到保障,说不定还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由此可见,公德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公德并不是为了秩序而秩序。公德之所以形成秩序,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秩序保障人们的利益,进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公德、秩序、和谐三者之间层层递进,和谐是公德的重要价值追求。
有的人认为,和谐就是一团和气,当好好先生,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对和谐的误解。和谐是一种秩序,它蕴含着宽容、尊重、理解等伦理价值。古人讲“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反映出人们希望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有序、良性运行的社会秩序。现代社会人口众多、观念多元、社会关系复杂,远非古人所能想象,因而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就显得更为重要。
强调和谐对道德的重要意义,可以让人们从更宽的视野来理解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既体现为人们自身的自我约束,又体现为人们之间的宽容和尊重。近年来,“共赢”成为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语,也成为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一个准则。由此可见,没有宽容和理解,就难以形成和谐的秩序,也就难以实现各自的利益,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就不会出现。
“大象无形”。和谐作为公德的价值追求,是一个极高的境界,但它并不是空洞无依的,而是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仅从公共道德建设角度而言,和谐社会的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和谐既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又必须从细节做起,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公德从来就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就个人而言,要把公共道德看成“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事情,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主动参与和营造。人人都期盼尊老爱幼、文明礼让、助人为乐、和睦有序的社会氛围,同时,人人又都是这样一种社会氛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当我们主动排队的时候,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时候,在公共场所不喧哗、不抽烟的时候,我们正在培养着自己的道德意识,也在维持着公共的秩序和道德。
作者:郭相宏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德,追求,和谐,价值公德 追求 和谐 价值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