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炒作“孔李联姻”有何意义?

编辑:Jina 来源:长沙晚报
 
四川广汉女孩李庆龄是李世民直系后裔,江苏男孩孔庆大是孔子第73代孙。两人以汉服为媒,通过一条短信串起情缘,最近在广汉举行了盛大婚礼。(见《成都商报》) 
  有句古话叫“子承父荫”。然而,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孔子和公元7世纪的李世民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声居然能影响后裔几十代。 
    当历史的年轮驶入21世纪的今天,其子孙后代的联姻依旧成为媒体炒作的话题。诚然,在记者看来,一个是文武皇帝的后裔,一个是儒家圣人的血脉,再加上短信这一现代通讯方式的“牵线”,这些似乎都是吸引眼球的卖点。只是,对于受众来说,这样的炒作,除了感到无聊之外,又能留下些什么呢?
  在谈论报道“孔李联姻”的意义之前,首先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那就是所谓“皇帝后裔”、“圣人子孙”的身份难以证实。从报道来看,李庆龄的“李世民直系后裔”之说乃“家谱显示”,孔庆大则更是“自称”孔子第73代后裔。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之人为因素的存在可能,李家家谱的真实性尚有待考究,而孔家的一面之辞更是缺乏有力佐证。事实上,时隔上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恐怕也很难找出办法来证实两人的身份不假。
  退一步说,即便两人的身份不假,孔李两家真的在千年之后喜结亲家,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是以此凸显知识分子的魅力巨大,还是精英组合的结晶值得期待,抑或是说明短信能够成就“超越时空的爱恋”?从相识,到相知、相恋,一切都是两个人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贴上先辈的标签。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照此推断,如果每对青年男女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都去翻翻家谱、寻寻祖根,说不得还会演绎出更多类似的“传奇佳话”。
  毋庸置疑,无论是孔子、李世民,还是古代历史上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都具有其一定的研究价值,应该为媒体所关注。但关注更多要围绕人物本身及其历史功绩展开,而不应沦为一种泛化的猎奇。事实上,包括炒作“孔李联姻”在内,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行为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比如,争论孔子后裔归属,为孔子画标准像,提出以DNA鉴定孔子后裔等等。见诸报端后,无形中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社会的“了望哨”,媒体应保持自己的客观理性,谨慎使用话语权,不能沦为无聊行为的宣传工具,更不能亲自披挂上阵进行炒作。尽管猎奇的东西往往不乏看点,低俗的报道比较吸引眼球,但我们的记者不能受其左右去跟风,而应用积极向上的作品引导舆论导向,提升受众欣赏品味。诸如“孔李联姻”的报道除了迎合少数人的猎奇心理外,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与其跟踪采访这样的无聊新闻,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为大众所关注的方面去。

关键字: 内容标签:联姻,有何,炒作,意义
下一篇:“和谐号”充斥不文明行为||上一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拷问“育人”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