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文化遗产也是文化软实力 别让非遗成"非常遗憾"(5)

编辑:秋痕 来源:解放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但两者之间是有界限的
解放周末:众所周知,传承人是 “非遗”保护的关键。传承人后继乏人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崇明扁担戏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传承人宁愿开出租车也不愿意继承祖业。现在,上海有10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这种困境。
乌丙安:传承人的保护是 “非遗”保护中首当其冲的环节。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对民间艺人还缺少尊重,不少民间艺人的技能被现代化产业 “挤黄”了,生活无着,有的甚至生活在贫困线下。有些传承人则不断遭遇麻烦,比如有的国家级民间鼓乐项目的传承人,常常受到当地治安部门追查,说他们在民间丧葬中用噪音扰乱公共秩序,宣传 “迷信”等等。我们的 “非遗”传承人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非遗”传承人的待遇相比普遍偏低,甚至有的经费分配不当,不切实际。
解放周末:在您看来,解决传承人困境的关键是什么?
乌丙安:我们国家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颁布了,但实施细则还没跟上来。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制定相应规定:如果评上了一定级别的 “非遗”传承人,就必须要给予一定资助,给予他们良好待遇,帮助他们把 “非遗”传承下去。如果传承人的保护做好了,社会风气也会相应改变。想要学习、传承 “非遗”的人多起来,甚至会竞争上岗,收徒传代模式会探索出来,传习所的建立也会越来越顺利。
解放周末:为了不让 “非遗”失传,各地也作了一些探索,比如让 “非遗”进入大中小学校园,编入课本。这能否化解 “非遗”缺乏接班人的困境?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但两者之间是有界限的。民间艺人到小学里,讲一讲泥塑是怎么做的,现场演示一番,这是传播,是普及 “非遗”知识技能。孩子们增加了对 “非遗”的了解,或是能以此为业余爱好,这非常好,但并不等于他们将来就专干这一行了,所以谈不上传承。不能说 “非遗”进校园就是 “传承”了。 “传承”主要是授徒传艺,它是师傅传给你的专业,你则是这个专业行当未来的大师。
所以我们也要警惕另一种现象,那就是,有一些地方从艺术院校中挑选学生到老艺人那儿去学习,去做传承人。这些已经在白纸上打好各种现代技艺底稿的年轻人,可以学习传统工艺,嫁接现代手法,甚至作为产业带头人培养起来,但就是不能称之为 “传承人”。技艺传承收徒最好还是从有灵气的娃娃抓起。我们国家先后评定了三批国家级传承人,共1488位,都是有师承和祖传,都是经过考核的。有个别的专业教授也申报了传承人,但没有通过。有的甚至是工艺美术大师,但不等于是传承人。我们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 “保真”,作假、变味都是不行的。(曹静)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别让,文化遗产,遗憾,实力,文化,非遗成
下一篇:当艺术遭遇商业(3)||上一篇:路内称60后作家并非神 当代文学衰败在他们手里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