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当艺术遭遇商业(2)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商报
 
第二,艺术该不该商业化?
这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事物。绘画、雕刻也好,文学艺术也罢,都会有人说好,同时也有人说坏;有人欣赏,也有人不理不睬。在创作的最初阶段,创作者们没有名,也没有成熟到令人叹服的技艺。或许,这时候可以看做是对纯艺术的一种追求。但是,当你的文章挣不到稿费、当你的雕刻无人理解、当你的绘画无人问津,而此时你还要为了如何填饱肚皮而忧愁,你还在为晚上何处栖身而痛苦。你还会一味地坚持这种纯艺术的追求吗?站在这个角度看,艺术商业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当然,我们还可以将思路反过来。我们不知疲倦地学着雕刻、夜以继日地练着绘画、绞尽脑汁地写着文章,我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个赤裸裸的商业时代,我等俗人所做的这一切努力,无非就是想自己的文章能一字千金,自己的雕刻、绘画作品能价值连城,名利双收。
从这个角度讲,当从事艺术工作成为一种社会职业、一种在社会谋生的手段,生存成为我们的首选;我们为了自己理想中的艺术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努力,期待获得巨大的回报是情理中的事。在博弈场中,我们既满足了自己追求艺术的快乐,获得了或多或少的回报,而社会也因此获得了艺术的结晶,或者称做“至宝”。一场双赢的结局,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当我们再回到艺术创作的角度,不妨细细地反思一下,感悟到了什么?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这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作品能称做艺术作品吗?那只能叫做商品,只是“商品”而已。瞬间,我明白了,吴冠中先生,“他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他精心挑选出360余幅画作,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香港艺术馆等;他多次把作品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出来”。这是一位艺术家的理想和情怀,他希望他的作品能被更多世人欣赏,而不是少数人收藏,艺术创作的价值不仅仅是名望和财富,而是艺术本身。为财富所累的艺术,已经不能称其为纯粹的艺术。


关键字: 内容标签:遭遇,艺术,商业
下一篇:当艺术遭遇商业(1)||上一篇:学者解析“女娲遗骨”事件:对科学考古的亵渎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