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当舌尖中国碰上食品安全 记录与现实谁更真实?(2)

编辑:秋痕 来源:齐鲁晚报
 
勾起了每个人的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地方并非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陈晓卿对看涨的收视率颇为满意:“平均收视率有0.5%,高于同时段的电视剧,最高一集的第四集达到了0.55%的收视率,这个水平已经和BBC的纪录片差不多了。”
这个纪录片人一直瞄准的就是《国家地理》、Discovery和BBC纪录片,这次大获成功,他并不意外,因为“主题比较接地气,题材比较讨好观众”。
让这个“美食活地图”去拍一部关于美食的片子确实游刃有余,但以“吃货”的标准去衡量他的成果无疑过于肤浅。“如今有许多令人食欲大增的美食节目,我们的节目则别出心裁,试图呈现更多有关菜肴的文化元素,如饮食习惯和饮食道德。”他说。
对片子的制作技术、思想立意陈晓卿都自信满满。吃只是起点,而非终点,他觉得自己准确地扣住了大众的命门。
在陈晓卿看来,“吃”恰恰是最具“中国特征”的一点,就像中国人善于吃苦,苦瓜、陈皮都能被加以食用,食物体现了这个东方民族独特的生存哲学。
“你可以不是‘白富美’,也可以不是‘高富帅’,但肯定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吃货。”有人用时髦的语言重新定义了“吃”对国人经久不衰的号召力。
朱磊(化名)在美国做一年期的博士交流,他在社交网站上转发了“舌尖体”的段子:“入冬了,缅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麦当劳1号餐,远在千里之外的南国佛罗里达人民更喜欢2号餐,而远离大城市的田纳西山区中的山民吃了个3号餐,而同样处于海边的加州人民却更喜欢4号餐。”
在太平洋东岸呆半年了,他感慨西餐真是“弱爆了”,他喜欢这种揶揄,“与西餐的简单粗浅相比,或许复杂的中国菜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克服文化上的自卑感。”这位分析哲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不忘借此凭吊一下国内许多学术研究领域的没落。
朱磊喜欢亲自动手,这也是迫不得已。为了解一下鱼香茄子的馋,他只能托有车的朋友去中国超市搜集材料。他发现,身边几乎所有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都能锻炼出一手好厨艺,而一顿中餐也是最容易把大家聚拢在一起的办法。
“舌尖体”可以运用在活生生的现实。从踏进湖南郴州的高速公路工地上起,白菜汤面就成为周新勇和工友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早饭,午饭,晚饭,一顿不拉。
从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80后的周新勇随工程队四处“游击”,妻子在另一个城市打拼,小两口生活的艰辛让他时不时犹豫是否要回老家。他怀念小时候在鄂西山地放牛时,爷爷用桐树叶包着焖出来的“口水鸡”。
食物在激发着每个人内心的欲望,味觉的固执像是一种维系,有人称之为比永久还久,著名网友五岳散人在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一语点破:“(它)成功的地方并非是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关键字: 内容标签:舌尖,食品安全,中国,碰上,现实,真实,记录
下一篇:透视中国儿歌荒(2)||上一篇:当舌尖中国碰上食品安全 记录与现实谁更真实?(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