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学者:春晚“低俗化反智化” 一味嘲笑弱势群体(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青年报
 
春晚是活的中国文化符号,对国内演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春晚导演到底该怎么做?
肖鹰:如果春晚是一盘菜,春晚导演应该做采购而不是厨师。春晚为什么难办?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厨师,自己在设计节目,这就是越俎代庖了。当你去做采购时,就会发现,你的演员就是全国人民。
最好的春晚节目,应该从民间选择。为什么大家认为春晚节目越来越假,脱离生活?关键就在于“闭门造车”。总导演把一批人圈起来搞“找笑点竞赛”。现在的小品、相声,都是导演“指定”的一批“春晚专业户”,在黑屋子中做脑筋急转弯的产物。姑且不讲他们究竟有多大心思在专务此事,就是全身心投入,这样的运作模式也是上缺氧气下缺地气。
我认为,春晚导演的功能,就是在对当年度全中国文艺的广泛了解、对当下中国民情的广泛了解和对中国时代精神的深入认知的基础上,把优秀的节目选择出来,组织晚会的编排、表演。
春晚回归民间,一方面要向民间取材,另一方面是要引导民间,引导民间走向更美好、更文明、更先进的艺术、文化生活。我还要强调一点,春晚向民间取材,应立足于选节目,而不是选人。张三今年有好节目,今年就选张三;明年李四节目好,就选李四。这样,春晚导演就不需要吊在一棵或几棵大树上受苦了。现在大腕的价值被绝对化、神人化了,新人怎么上来?上来了又怎么闪光?
中国青年报:今年春晚专门设立了“草根明星板块”,这是不是民间性的体现?
肖鹰:我所说的“民间”,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限于“草根”。所谓“春晚民间性”,是一种向全社会开放。就艺术表演而言,应该让专业、业余和原生态的表演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能一说到民间,就只想到农民工。现在春晚导演的创作意识,一方面排斥所谓“学界精英”,一方面又依赖于几位“春晚老人”,以为这样就可以安全保险了。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懂得春晚的生命线在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生活中。不把这个“整体”的文化内涵搞清楚,怎么有底气办好春晚?
中国青年报:除了您说的春晚设计存在误区外,您认为春晚导演的根本问题何在?
肖鹰:近年来,许多学者专家都对春晚导演有不少善意的建议和批评,但似乎春晚导演们很难听进去,明里暗里都当作“不靠谱儿”给打发了。专家学者谈得最多的、批评最严厉的,都集中在春晚节目表现出导演们缺少必要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判断力。许多节目出来,大家看到的是节目的文化缺陷和伦理纲常问题,但导演们宁愿相信“笑声”,不愿相信“良知”。
目前学界普遍的共识是,春晚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口号、忽悠、煽情,而是缺少文化灵魂。
所谓文化灵魂,就是正确的文化意识,就是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文化精神诉求是什么。春晚作为年度最重要的国家综艺晚会,它的核心导向是维系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为什么不提“中国文化”,而提“中华文化”,因为春晚不是两会,应当承担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仪式责任。这就是我说的“春晚的灵魂”,这是春晚导演没有抓住的。相反,他们现在不仅没有意识关注海外华人,连对国内民众,都分出三六九等,把某些领域的人士排斥在“收视主体”之外。以这样抓不住魂的方式办春晚,当然会感到领导的意志很难贯彻,群众的要求很难满足,文化学者更难对付。
一台春晚虽然一年只演出四个半小时,也尽管它的收视率和关注度逐年走低,但对于当代中国文艺、文化仍然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几年,我国演艺事业普遍低俗化,春晚要负极大的责任,因为春晚的地位,决定了它对演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归根结底,能否办好春晚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春晚导演要虚怀若谷地听听文化专家、尤其是人文学者的意见,另外他们自己也要有创造力。春晚在国家文化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春晚导演应具有文化战略家的视野、胸怀和文化统领能力。
中国青年报:现在也有人觉得春晚已成“鸡肋”,不如干脆取消算了。
肖鹰:我不这么认为。只要有中国,就要有春晚。春晚是活的中国文化符号。春晚的价值,首先是一个重要的民族文化仪式的价值,它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年度重大仪式,所以春晚问题再大,批评声音再多,春晚还是有人在看。这不是春晚的节目抓住人,而是春晚这个仪式在抓人。我听说,我们的留学生在海外过年时会聚在一起打开电视,播放春晚节目——看不看、喜不喜欢另说。现在全球化运动对民族文化的消解力非常大,日常生活又是非常个人化的,春晚的文化认同和凝聚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春晚必须办,并不意味着要继续搞央视春晚一家独霸大年三十的垄断局面。这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垄断导致的不是强健,而是衰败。除夕之夜应向全国影视、网络媒体开放,允许有从中央到地方,各层次的春晚举办。这不仅为地方文化提供了春晚空间,而且也只有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下,央视春晚才可能在竞争中重发生机。
我建议,在准确定位、坚守底线、把握导向的前提下,给春晚主办人员极大的自由。春晚主办人员现在的问题是:对上是简单的听命,对下是廉价的迎合,还夹杂一些莫名其妙的交易,这多重钳制下来,春晚主办人员除了找骂,还有什么可作为呢?
记者 黄冲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低俗,弱势群体,春晚,嘲笑,学者,化反智化
下一篇:学者:春晚“低俗化反智化” 一味嘲笑弱势群体(1)||上一篇:学者探讨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