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尼山 一次关于文化与信仰的对话(2)

编辑:秋痕 来源:光明日报
 
如何看待两大文明对话
叶小文: 尼山论坛是以和为贵,以和为题目,是和气东来、和风西送。当然这是文明的对话,而不是局限于宗教的对话。我们并不认同将宗教完全等同于文化或者是文明的观点,但是我们也不必否认确实若干宗教经典教义、宗教道德艺术中所积累的人类生命繁衍的文化信息,所渗透的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所孕育着的民族的优秀文化因素,所镌刻着的人类建设文明发展的轨迹。所以尼山论坛不是宗教对话,当然也不是政治家对话,而是一个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对话。像刚才赵启正先生所说的,不是一个神和神的对话,而是一个文化论坛,是越过了神、超越了神的人和人的对话。不是“神坛”,而是“文坛”。尼山论坛不仅会有众多的学者、高人云集,也会有不少宗教领袖光临。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播中的逆差现象
赵启正: 中国在欧洲复兴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科学技术发展迟缓,是一个西方文化的输入国,长期存在文化交流的逆差。一般说来,综合实力强的国家的文化容易被其他国家重视,也有向外传播的基础。正如你所说的,30年来的蓬勃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重要的国家;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政治舞台上也走到了中心。但是,今天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与中国实际的国际地位不符,也就是说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是很少。尼山论坛是一个重要的向世界说明中国文化的机会,同时我们也愿意倾听国际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探讨和不解之处,从而使世界更多地理解中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对中国全面理解的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在文化上相互理解之后,政治对话、经济对话、军事对话就容易进行,这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并没有向世界推销中国价值观这样的目标,只求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如何看待尼山论坛的意义
赵启正: 尼山论坛发出的声音当然是关于文化和文明的声音,是表达中国对文化的见解和传达中国的文化观,与经济对话或者经济论坛、军事对话等都不同,那些对话是比较具体的题目,很多的情况下是一个讲价还价的过程。尼山论坛没有讲价还价的语境,是微笑着讨论我们相同的或是不相同的,不是另眼看待对方,而是本着虚心倾听的态度,同时也诚恳表达自己的态度。这里没有讲价还价的气氛,也不企求制定一个文化WTO那样的规则,是大家微笑着来,微笑着带着收获走。
吴建民: 我补充一句,我想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尼山论坛所发出的和而不同、和谐世界的信息,同中国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一脉相承。最近中美关系出现疙疙瘩瘩的事情,但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个方向是不会变的。中美之间的分歧还是要通过外交途径、通过对话逐步解决。
叶小文: 刚才赵启正先生的话很有诗意,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有智慧的人坐下来喝杯咖啡谈一谈。当今的世界,一个热的、一个冷的,可能会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文明。热的就是核战争,冷的就是环境污染,任其下去人类会自己干掉自己。这个时候人类的智者们应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谈一谈。赵启正先生刚才的话使我想到大家熟悉的《再别康桥》: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我不带走一片云彩。说的是康桥那个地方,现在你到尼山来:我微笑着来,我微笑着走,我会带走解决人类困境的智慧。
吴建民: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找到文化的根源。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30多年的大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大家对于文化的重视在上升。这是一件好事,标志着中国社会在进步。
尼山论坛开展儒家文明同基督教文明对话,第一,可以增进两个文明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儒家文明是以包容、中庸、和为贵为重要特点的,通过首届尼山论坛,世界一定会更多地了解儒家文明、中华文明,人们会认识到,儒家文明不会与基督教文明发生对抗。从这个意义上说,尼山论坛也是我们中国人为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作出的贡献。第二,对话过程当中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构建中华主流文化。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传播
赵启正: 世界太大了,每天我们听到种种关于中国文化的评论。如果哪个国家说他们很好地继承了儒家文化,我听了是很高兴的。我们的一些年轻人听到这些话就会想:人家在他们的国家这样地以继承儒家文化为荣,那么我们中国人自己怎么能不珍爱呢?我们不能有民族虚无主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所当然的。
叶小文: 如果说韩国,还有东南亚的国家,或者其他哪些国家,愿意了解儒学,尊重儒学,我首先要向他敬礼。(录音整理:周 成)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化与,信仰,对话,尼山
下一篇:二访绍龙观 再揭李一真相(1)||上一篇:中西学者对话身体美学(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