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文学探索人性 作品反映时代(1)

编辑:Jina 来源:绍兴网
 
文学探索人性 作品反映时代本报记者对话作协领导和“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苏童:人与人的故事永远新鲜
“绍兴很特别,本身就是一个出文人的地方,在绍兴举办鲁迅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也是最天经地义的。”昨天晚上,著名作家苏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者,苏童以其短篇小说《茨菰》列入榜单。一直被公认人缘好、“创作上是只虎,生活上是只羊”苏童先生,昨天在抵达绍兴后接受了记者采访,言语之间平易近人。
人性永远值得探索
记者:能否谈一下您的获奖作品《茨菰》的创作经过?小说背景是在上世纪70年代,您认为在现代化的环境下,这个题材背景还有社会意义吗?
苏童:我的作品原型还是当年到我家做客的农村女孩。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姐姐就是其中一个。在中国上世纪70年代,人们无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大都是如此相识的。有一年,姐姐带了两个农村的女孩回家做客,我当时对她们的印象很深刻。她们一个比较伶俐、活泼,另一个腼腆、话不多,两个都是黑黑红红的脸。这样的画面一直在我脑海中,就成了我这篇作品的原型。以一个城市少年的眼光看农村姑娘的命运,其中还是有很多震惊之处的,一个农村女孩如何以自己的智慧与城市人小心翼翼地相处,又显然带有一点自卑感地生活。
要说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在当今现代化环境下的社会意义,我一直觉得我的小说是一个关注人性的话题,人性永远是值得探索的,人与人的故事永远会有新鲜感,而且人性的问题即便是30年或者3000年也永远不会变。
问:您说短篇小说创作意味着寂寞和清贫,为什么?
答: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在中国选择短篇创作是选择清贫和寂寞,因为从物质上讲一部长篇小说可能带来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的收入,但短篇却天天写也只有一两万元的收入。从舆论上讲,短篇也是最受忽略的,一直被主流文学所忽略,很难得到关注。可以说,短篇创作相当于一种自我修行,是个苦行僧。
(末了,苏童约上一个朋友准备去夜游绍兴。他说,对绍兴的印象一直很不错,还特地给商报的读者朋友写下寄语。)
(记者 汤桂平)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人性,探索,时代,作品,文学
下一篇:儒与道的对话(1)||上一篇:文学探索人性 作品反映时代(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