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我们需重塑新时代家庭伦理
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处在一个文化转型期,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转型的时期。特别是在老人和儿童权益保障方面,个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在这个背景下,行孝会显得举步维艰,但是我们说随着这个转型期的结束,经济发生一个大的飞跃的时候,也许家庭伦理会有所转化,处理起来会更方便一些,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为什么要把传统的清明节恢复到我们假日当中;而未来再扩大一些就有可能把重阳节也同样恢复。重阳节是孝敬老人的节日,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恢复这些传统节日已经强调了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威慑、对个人思想的渗透。
现在还流行一种方式——儿童诵经。我女儿比较小,也赶上这个,曾经读过《弟子规》、《三字经》,但没能坚持下来。但当她在5岁读《弟子规》、《三字经》以后的第二天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里面就讲到孝顺父母了——我们给小孩洗脚,那么有一天她会给妈妈把水端过来;往常是给她倒水,但今天看妈妈渴了,就自己倒水给妈妈。古代的文学著作对古代儿童的教育是深刻的,我们过去把这些忽视了。
所以我们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互相配合,通过启蒙教育让少年儿童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恢复国学中“孝”的方面和伦理对家庭生活的渗透和控制。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寄希望于传统文化的恢复,寄希望于儿童诵经活动,这个方面的文化普及工作要更好地开展。
于丹的材料在大陆很流行,但台湾的老人看到后说:于丹讲这个内容,我们小学生都会讲,四年级同学讲得可能比她还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们的国学教材里面有很多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现在40岁那拨人从小孩时期就开始读,为什么是40岁那拨人呢?因为1949年之后,有一个西化运动,台湾想全方位地引进西方文化。
台湾地区的“文化复兴”
台湾在十几年之内文化是西化的。结果西化以后,发现是不行的,所以后来到五十年代,台湾由官方出面成立了一个“文化复兴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专门推广国学。经过七八年之后,台湾的西化运动得到遏制,最明显的就是国学普及到中小学。再下来,传统宗教得到恢复。台湾五十年代的时候,基督教人口占台湾所有信教人口的70%多,到了六十年代以后截至目前,基督教人口只占台湾宗教人口的10%左右。传统的宗教、文化,包括传统的孝道都是结为一体的。这一推广和恢复最终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从传统中吸取资源健全我们的社会和社会伦理。所以我们说推广国学、发扬国学中有利于我们当代社会的因素,我们大陆最近十年上下层才有一个共识,真正做起来大概不到五年左右。把国学的部分推广到中小学在教育系统里面还没有达到共识,不过大家在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渗透,慢慢去做,包括中小学教材的变化都会体现出这一点。这可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可能两三代之后,我们传统文化,包括重建孝道、重建家庭伦理文化会有一个直接的效果,所以,需经三四十年才能恢复或建构一个比较好的家庭伦理结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维中
本报记者 李月宁 实习记者 杨频萍(根据杨维中在南京图书馆的讲座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关键字: 内容标签:重塑,中不,伦理,哲学,教授,家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