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雷词"爆发 2008年公众语文生活"很好很强大"(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您曾说手机短信是世风博览会,博客是性情展销会,MSN是圈子联合会。今年的很多热词是从网络新闻论坛上首先出现的,这些网络语言的特点表现在哪儿?

黄集伟:要说今年网络造词的特别之处,我觉得是句型制造极为活跃。比如2008年年初,诞生于网络的知名度极高的句型“很什么很什么”。这个句型的原始版为“很好很强大”,爆发版为“很黄很暴力”,后续版则有“很傻很天真”、“很恒很源祥”、“很假很坦白”、“很乐很OPEN”、“很爽很摇滚”、“很丑很封建”等无数版本。

方便表述是促成一个句型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原因之一。而要害之处在于,它具有互动空间。与诞生于2007年春晚的那句“太有才了”相比,“很什么很什么”中的“什么”的部分,是需要使用者自行填空的。这就是所谓互动空间,创造空间,它远比恰当使用现成的流行语更富于挑战性。

中国青年报:是什么带动了这些网络语言的流行?借此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心理?

黄集伟:我觉得原因有三,一是网络属性决定,二是语言创造的生动准确性,三是大事件本身的震撼力与影响力。

语言创造的生动性,其实与互联网属性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汶川大地震后,“范跑跑”这个名字就是网友起的。它将“跑”字以一种“幼齿化”的方式嵌入人名之中,一下就点明了这一新闻人物的特性。随后的“郭跳跳”也沿用了相似的命名法,网络认知度、接纳度、传播度很高。2007年被称为“网络民意元年”,而2008年的网络语言创造将这一概念具象化、丰富化了。

中国青年报:社会矛盾或者公共事件变成某种意味深长的语言符号开始流行,其中代表了公众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黄集伟:比如,汶川大地震后,几乎所有的文本都卷入汶川大地震灾后记录、报告、抒发的行列。在那一股股语言洪流中,成千上万的个人博客在突发的灾难面前,像一个个迅捷的晚报头条,一则则犀利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其有效、开放、透明的表达方式实在引人注目。

这一时期的“痛感onmouseover=showTips(event,this,1) onmouseout=hideTips(event,this); href="http://news.ifeng.com/history/3/wenhua/200807/0721_2667_664191_1.shtml#">语文”不是“强说愁”,像网友Feeling的一句话,就是那个熬啊,“大家一起,把夜熬亮。”久违的“痛感语文”成为这一时期诸多文本的特质之一。这些被记忆并广泛流行的语词和句子中,蕴含着大众的爱憎和喜悲,并逐渐变成一种民族的公共记忆。

中国青年报:网络流行语会否冲击传统语言秩序?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做“导游”,还是“警察”?

黄集伟:当然应该做“导游”。我们应该将语言看作一种国家资源,强调珍惜、爱护的说法也在情在理。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顶楼主!”在这里,所谓“楼主”,就是那些论坛里的语言天才,藏在民间的语言文字高手,乃至热得发烫的网络“雷词”。


关键字: 内容标签:很好,很强大,语文,公众,爆发,生活,雷词
下一篇:科学,你为谁哭泣 (5)||上一篇:广州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出炉 近半不介意贞操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