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于丹:什么是中国文化?(2)

编辑:汀滢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走这三个地方我真是希望建议中国“祥云小屋”里面有点不同的茶,有酒就更好了。我在内蒙喝过马奶酒,也是用大碗喝的。我在全国各地讲课,比较荒唐的一次讲课经历就是在内蒙古大学。他们有巨大的一个体育馆,那么多的孩子铺天盖地在地上坐着,我上台去讲的时候,他们的仪式是上来给你脖子上挂一条哈达,一大银碗的奶酒捧上来。我没深没浅地就喝下去了,我几乎是醉着讲的,等酒快醒了,马上要下台了,又上来一个学生,又献了哈达又端了一碗酒。

  到了浙江一定会想起绍兴的老酒,那样一个小小的壶烫着滚滚的水,温温的酒里面投进去梅子,在梅子和酒当中觉得唇齿留香,鼻息当中萦绕着浪漫的故事,那个酒一定要喝得慢,只有慢才能体会出韵致,才能觉得宋词从你的唇齿当中流过。

  到了云南要喝米酒,只有喝米酒才能体会到一个个古乡寨里面的乡俗。有人用米酒拦你路的时候,你不饮酒就过不去打不开这道门。所以说茶可以清新,酒可以陶醉,无论以茶的名义还是以酒的名义我们都可以酣畅淋漓,你走过这几个地方,你自己的内在首先会受到它的一种濡染和陶冶。

  刚才说到还有外在的东西,这几个东西还很有意思的就是它们的生活方式,说到更深一点的生活方式。我走进内蒙小屋的时候,我直接就把人家这么大的马鞭子摘下来了,我看到这样的马鞭就真希望现在有一匹马。真正骑惯了马的人坐车就很不舒服,我从内蒙骑马回来经常开玩笑说能不能把汽车的座子改成鞍子,让我体会到还在骑马的感觉。马鞭从来不是为了惩罚或者鞭打的,马鞭实际上是人跟马之间一个交流的信号。因为骑手如果不爱他的马,他跟马之间永远建立不起一种恒久的关系。

    刚才内蒙小屋的屋主给我讲了马头琴的来历,一位马主人心爱的马被财主抢去了,郁郁寡欢死了,有一天马托梦给它的主人,用它的骨头做琴骨,用皮做鼓,用马鬃做弦子,这样可以一直和它相伴。逐水而居,用一个更本能的方式来讲,是一种最朴素的、最简单的、最激情澎湃的可以唱着长调的生活方式,现在没有马让我们驰骋天边,手中握握马鞭就会触摸到马背上的情怀。

    我喜欢草原,这个月还要再去草原,七月份去美国讲学之前去了一趟草原,九月份还要去,有很多人觉得我特别忙,没有时间去那么多地方,去一次草原人是去充电的。7月看的是碧绿的草原一望无垠,里面还夹杂着鲜花,9月再去已经是金黄的漕运,那种金黄色能刺亮你的眼睛,在蓝天之间觉得那种风美能让你想起草原上所有的传说和梦想。我还想去看看王昭君的青冢,我们是不是还能看见那种“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故事。大家有机会都去草原,去到草原这个地方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气质,关键要给你一个背景,如果你有了蓝天和草场,每个人奔驰起来都是一个英雄。

    同样我也喜欢去杭州,我也要告诉大家这个月还要去杭州,杭州让我觉得宁静。我以前一直是做电视台的策划,我去各个电视台讲课,内蒙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等。各地电视台邀请我讲课,台长或者领导会打电话说,于老师我们最近要做一个新闻培训或者我们做一个主持人的培训你能不能来给我们讲一次课,大家都是这样的方式。唯独杭州不是如此。

    浙江电视台的台长是我的好朋友钟贵松台长,当年他当台长的时候,一年四季他邀请我的方式,春天来了他会打电话说,于丹,孤山上的桃花已经开了,来看看花吧。我们可以去云溪坐在竹林深处喝一杯明前的龙井茶。这个时候花期相约我该去了。过上两三个月,钟台打电话说,西湖上的荷花开了,现在已经是西湖夏荫深深的时候,能够听到繁盛的鸟鸣,你过来吧,有机会可以去去莫干山,没时间我陪你走走九溪十八涧,荷花有约该去了。到了秋天钟台会说,满垅桂花开了,可以赏秋花,喝秋茶。过了十几天又打电话过来,可以去看秋桂花。到了冬天残雪腊梅该开花了。我经常在西湖边跟朋友说,千年以前这个地方还叫做陵安的时候我一定是在这里生活过的,我一直觉得烟波画舫跟我特别熟悉。苏轼的词是唱“大江东去”,柳永的词是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凡有井水的地方都唱着柳三遍的词,所有这一切对于我来讲不是一段历史,不是藏在文字间的风月,其实是我经历过的生活方式。

  我有一篇文章《曾是西湖梦边人》,我挑浙江这个理由应该是足够充分了。那个地方保留着今天真正的遗产,因为它还在传的手工艺。大家看到的这块丝绸上面是百子图,我拿的是其中的一块,这本该是一个长帘,非常非常长。它是用很重很重的模具夹染出来的,两边的图案都是雕的空花,用两块模板紧紧地把一块白绸子夹在中间投入染缸。浙江这个小屋为什么值得去?工程浩大,我没想到染缸和染料都搬来了。这个是他们新鲜出炉的,就在那里染出来的。这是一种民俗,他们说这种百子图是过去这个地方结婚时的风俗,祝福新人多子多福。这样的百子图在那个地方应该挂很长很长的时间。

  到了云南大家会看到蜡染,看到的仍然是很中国的蓝和白,但是它的工艺不同,这是一种轧染,用他们自己的染料。所有的染料非常环保,这种染料是由板蓝根染出来的,显然是天然的、无毒无害的。如果现代工艺里面我们旁边遇到一个染料厂的话,那这个地方大家会觉得环境污染,很遭殃。但是不同的地域文化里他们的传统传承下来的是什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所有这些东西,不管是天然的皮子还是染料,还有浙江小屋拿来大幅的丝绸上的手绘,这么薄的丝绸能绘出来栩栩如生的东西。

   所有的东西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悠然的过程。我在浙江小屋里面看见了让我特别感动的一幕,就是那里有一个织女在那儿织丝织品,红线、蓝线、白线,把梭子投进来压紧,再投过去压紧,我看着小小的一段问她,这一段要织多久啊?她淡淡地说大概要织半天吧。我们都在说惜时如金,今天的生活多紧张啊,谁能拿出大半天的时间来织布。体会体会织布的方式,看看内蒙剥桦树皮的方式,我们能觉得时间变得流动起来,变得宁静下来,变得从容起来。我们的心会在这样的时光里面真正的宁静下来,我们就不再这么匆忙喧嚣。

    所以我说在各个小屋里面我们其实是能够看见自己的心的,看见所有所有这些最淡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想起一个故事来,有一次我和行云大师聊天,在他那里吃素斋,他们的素斋做得太好吃了,我跟行云大师说,这个斋饭香得我下巴快要掉下来了。大师淡淡地说,我要是给你做就更好了,我给你下一碗面能让你想20年。我说是吗?怎么能做得这么好呢?行云大师说,“我们出家人做素斋不光不用荤腥,甚至不能用很多的油,我们也不用酱料,从来不用味素,这些东西都不用,我们无非就是把食材原本的香味调出来,我们用清水煮但是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用心而已,就这么简单。”我喝的第一道汤是世界上喝的最好的汤,比任何赤汤都要好。这么好的汤怎么煲出来的?无非是一些菌,哪个先下哪个后下,如果味浓了的话再丢几枚百果,出锅的时候再洒一把芝麻。今天我们是一个快速的时代,撒大把的香料,遮盖了食材原来的香气,只要用心用时光去熬,熬出来的不光是素斋还有一段禅悟。

    我走进浙江小屋看到那个织女,不急不慌织她的布,我看见了这段禅悟。我走进云南小屋在阳光下的曝晒和月光下的濡染,我看见这种禅悟。走进内蒙小屋,我看见桦树皮一层一层剥成比纸一样薄的层次,还有不同的颜色镶嵌出来不同的工艺品我也看见这样的禅悟。

    什么是中国文化?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各个地域。我们今天的人有时说大都市是没有根的,我们生活在大都市里面,建的立交桥、高楼大厦、酒吧、歌厅全都长得一样。其实去去这些地方吧,去接近草原,我们知道内蒙的气质是什么。去走进高山,我们能听进彩云之南的歌唱,走进浙江的一泓湖水,走进这些地方,文化会变成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文化,于丹
下一篇:于丹:什么是中国文化?(5)||上一篇:科学,你为谁哭泣(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