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年之下,既要展望未来,更需回顾历史。
9月至11月,一场两度延期、集结了戴卫、何应辉、马一平、阿鸽、彭先诚、刘朴、秦天柱、薛磊等知名川籍艺术家的重磅大展惊艳绽放四川省美术馆,吸引全国5万多名观众亲至现场。这场跨越40年的最艺术表达,让古老大凉山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魅力。
戴卫《马帮》
戴卫《老木苏的劳作》
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展,即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文化馆承办的“把大凉山寄给世界”四川省脱贫攻坚主题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它的成功绽放,凝聚了所有参与者的汗水和贡献,既为四川历史英杰造像,亦为蜀地文明绘写图卷,使最贴近群众、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回到群众中,故,更是艺术家们的梦之所归。
何应辉《自作诗·行草中堂》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四川省委、省政府牢记重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动员全省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主题采风写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凉山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这批融国家民族命运与自身创作于一体的杰作的集体亮相,锻造的不仅是一场深情直观的视觉艺术现场,更为东方大国在历史长河的宏大叙事中力添诸多艺术诠释,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几近无私的奉献更使这项工程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品质。
薛磊《为绿水为青山》
薛磊《为绿水为青山》局部
这是四川本土艺术史的成功构建,也是本土文化与文明史的生动呈现。
苏珊·朗格曾言: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主题性创作表现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广大群众的共有记忆和集体意识,以艺术家的个体思想观照主题的集体意识,同时兼顾群众的日常审美习惯,故能获得最广泛的审美认同。迈入盛世,四川省诗书画院以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呼应时代需求与群众诉求,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提到重要历史高度,组织大批杰出艺术家及相关学者,秉持内心觉悟,对深厚的中华文明史和地方艺术形态进行系统艺术解读,产生了此类重磅成果。
彭先诚《凉山写生长卷》
彭先诚《凉山写生长卷》局部
“这是艺术家们用他们的画笔记录的凉山,是最艺术的凉山表达,全面反映了凉山的发展建设成就和脱贫攻坚成果,深情书写了各族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幸福生活。” 凉山州政协主席杨文泉说。历史前行中,始终有一群人牢记使命,以艺术为纽带砥砺前行,陆续在地方文明中梳理重点,将地方史的图式化推至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与文化创作的浪尖。
管苠棡《彼岸·三河新村》
实际上,此类艺术实践扎根蜀地已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省诗书画院的画家就开始奔赴凉山州写生,新世纪后,此类活动精神被很好地继承,青年艺术家们持续用画笔为人民、为攻坚扶贫一线的各级干部、英雄们立像,歌颂山乡之美、人伦之美。
管苠棡、李泱、于晓君《凉山纪行 洒满阳光的三河村》
管苠棡、李泱、于晓君《凉山纪行 洒满阳光的三河村》局部
美术史学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唐林曾费时7年独著《四川美术史》三册,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他于巴蜀三千年的“丹青引”。作为中国地方美术通史研究中篇幅最长的作品,此著作厘清了从史前时代直至晚清历史发展进程中四川美术的风格流变,涵盖了绘画、书法、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五大门类,将四川美术的历史第一次全方位、多视角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袁生中《拾荒婆婆》
周明安《吉祥大凉山》
在他眼里,四川这方水土历来充满艺术气息,如历史上有“黄筌画派”和“湖州竹派”,近代有张大千、蒋兆和、石鲁等大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四川在元明时期经历了极其重大的破坏,但是四川文脉没有断,四川人精神没有被击垮。今天,四川的艺术家,包括画家、书法家、摄影家,继承了古代四川人的珍贵文化遗产,都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希望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已经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罗智慧《巧手织出幸福来》
罗智慧《巧手织出幸福来》局部
藉大展启幕之机,我们特邀唐林老师,深度聊了聊他对此项活动的理解。
周裕国《木里大寺》
Q&A
Q:凉山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对于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艺术故事,可否分享一二?
邓枫《大凉山的回响》
邓枫《彝寨新貌》
A:凉山州虽然一直是贫困地区,文化比较贫乏,但一直是有艺术存在的,比如毕摩绘画,比如漆器,当然也有艺术人物,都在全国,一些甚至在国际上都有较大的影响。
比如现代著名画家马骀。马骀是西昌人,生于1886年。青少年时,他师从当地名师周镜塘(开鉴)学画。其后离乡漫游,足迹遍及全国,又东渡日本。马骀1921年定居上海,向著名画家曾农髯学书法兼诗,与张善孖、张大千、黄宾虹、俞剑华等人交善,与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等共事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马骀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院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元代高克恭、清代改琦并称为回族三大画家,是著名的海上画派画家之一。我今年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国回族三大画家马骀 曾与张大千齐名的西昌画家》,发表在《凉山广播电视报》,刚刚还获得了四川省评论家协会的一个奖项。
马骀是凉山州一个著名的艺术人物,他的故事当然也是凉山州著名的艺事之一,是值得分享给大家的。
王道义《大凉山松巢·索玛花开》
冷柏青《岳如萱词一首》
Q:发出凉山声音,讲好凉山故事,是新时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这次亮相的“把大凉山寄给世界”四川省脱贫攻坚主题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精彩纷呈,其中有哪些作品您印象比较深刻?是否可以推荐几件,讲讲其中深涵的故事?
刘浪涛《再回瓦吉木》
刘浪涛《云端之路》
A:在“把大凉山寄给世界”作品展中,其实,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内涵,比如戴卫的《马帮》《老木苏的劳作》,何应辉为观锦屏水电站有感的《自作诗•行草中堂》,彭先诚创作于1981年《凉山写生长卷》等。
不过,如果就“脱贫攻坚”这一主题来看,有四件作品我印象比较深刻。
钱磊《大凉山回响——索玛花开(之一)》
一是薛磊的《为绿水为青山》,它描绘的是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消防员奋不顾身救火时的场景,画面激烈凝重,甚至剧烈,表现了新一代凉山人为保卫自己家乡奋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是张剑的《新风悬崖村》,悬崖村在中国是一个独特现象,千百年来作为一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此画描绘了悬崖村村民在政府的帮助下过上美好生活的故事,描绘了凉山百姓在党的带领下,开启了扶贫攻坚、全面迈向小康的新篇章。
张剑《新风悬崖村》
张剑《新风悬崖村》局部
王申勇《大熊猫》
三是陈志才的《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水电在西部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此画以苍润的笔墨绘胸中大好河山,赞叹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中国力量以及大凉山人民对美术未来的期待。
陈志才《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
陈志才《会理石榴》
四是钱磊的《大凉山回响——索玛花开》系列创作,以翰墨遣兴,以笔毫抒情,关照当地百姓的现实生活,描写党与凉山人民共同奋进的心灵共鸣,用美好的书画讴歌新时代。
这些作品都是发出凉山声音、讲好凉山故事的好作品,体现了四川当代艺术家对“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这里要特别说到张剑绘制《新风悬崖村》经历。张剑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走路非常困难,近十年来,幸亏中医药的调养,方才能走路。所以说让他独自攀登悬崖村钢梯,实在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么他是怎样上山的哩?他是被当地村民自告奋勇背上去!虽然他个子不大,但长长的钢梯,也是需要村民们付出极大的艰辛呀。我们从《新风悬崖村》的表现人物中,可以看出张剑是倾注心血在画,他从内心里想描绘出悬崖村真实的生活质变和淳朴的民风,是有感而画,是为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果而画。
刘刚《珙桐山禽图》
Q:巴蜀三千年,丹青引为傲。9月15日至11月6日,这场集结了戴卫、何应辉、马一平、阿鸽、彭先诚、刘朴、秦天柱、薛磊等著名四川书画名家的展览持续50多天,5万多观众走进展厅,感受古老大凉山在新时代焕发的魅力。您会如何看待这类回应时代呼唤的主题创作实践?
A:我认为在中国,这类回应时代呼唤的主题创作实践,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因为主题创作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创作不仅是党的需要,政府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要,是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当然,也是画家个体的需要。
姚叶红《金沙江畔》
这次展览原本计划展出10天左右,但根据各界请求,却整整持续了50多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旁证。从展览的观众来看,不单单只是小众的、小圈的,而是大众的,可以说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观众中不仅有艺术爱好者,还有机关干部,包括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当然更多的是普通民众。这些观众通过观看、观摩这次四川书画名家展览,充分感受到了古老大凉山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焕发出的新时代的魅力,从而坚定了消灭贫困、贫穷的信心、决心。
因此,我要说,2019年初,四川省诗书画院组织50多位优秀艺术家,开展“脱贫攻坚”主题采风写生、创作,是成功的,因为他们从不同角度,记录、描绘了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都奉献给大凉山的中华儿女。他们用细腻的笔触、灵动的色彩、真挚的情感,赞扬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绘出了一幅幅彰显时代精神、体现脱贫硕果、颂扬奋斗典型的优秀作品,为凉山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和奋斗活力。同时,四川省诗书画院作为四川省文化与旅游厅管理的事业单位,忠实履行了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赋予的职责,通过“把大凉山寄给世界——脱贫攻坚主题创作展”,将四川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精彩呈现在观众面前,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爱无疆的亲切关怀,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初心,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承载人民群众共同书写的美好篇章。
“脱贫攻坚”主题创作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必将载入史册。
万成凤《花影》
Q:从个人角度而言,您又是如何理解“扶贫攻坚”这个主题在艺术史领域的重要价值?
A:关于如何理解“扶贫攻坚”这个主题在艺术史领域的重要价值这个问题,个体不同,看法也不同。就我个人看来,“扶贫攻坚”这个主题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这个主题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消灭贫困的决心,是一场在中国贫困地区消灭落后的战争。这些活动都会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如同明代大画家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一样。跟上时代,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刘洪《阳光照在寸东海子》
举一个例子吧。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以筹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为契机,我国开展了“革命历史”美术主题创作活动。中央政府此次活动的入选作品极度重视,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小组成员有陆定一、康生、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当时的中央书记处负责把关,包括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主题创作活动吧,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档次最高的主题创作活动。入选作品的美术家很多后来都成了著名的画家,如吴作人、叶浅予、刘开渠(雕塑)等。经1958、1960、1961年三次作品的征集、修改、增加,最后共产生149件美术作品。1961年7月1日,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开馆,展出了这些作品。
李圣峰《泸沽湖》
1962年6月,已经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对馆藏特级、一级美术作品开展鉴定、编目工作。其中特级美术作品的鉴定标准是:凡世界名画为特级品。在这次鉴定活动中,我们四川人的作品大放异彩。在三幅鉴定为特级美术作品中,四川人就分别占了两幅,一是四川仁寿人石鲁创作的国画作品《转战陕北》,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院,二是四川泸州人蒋兆和创作的国画作品《流民图》,今藏中国美术馆。另外一幅是山东人王式廊的《血衣》。。这三幅作品均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是新中国第一次主题创作实践中最优秀的作品,而其中,石鲁的《转战陕北》、蒋兆和的《流民图》,则可以说是四川人在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活动中产生的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
张跃进《彝乡新春》
1958年,中国主题创作活动的许多作品,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那么,今天“扶贫攻坚”主题创作活动,在不远的将来,也会产生一些传世之作。通过四川省诗书画院“把大凉山寄给世界——脱贫攻坚主题创作展”这扇打开的艺术窗口,我怀抱希望,并有信心。
关键字: 内容标签:唐林,四川省美术馆,四川省诗书画院,把大凉山寄给世界,,主题,艺术,中国,作品唐林 四川省美术馆 四川省诗书画院 把大凉山寄给世界 主题 艺术 中国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