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以史为鉴_可以知兴替:司徒雷登、罗家伦重要文献亮相杭州湖畔大学_文献-杭州湖畔大学-罗家伦-罗家-中国-史料-研究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发布
 
2020年10月26日,“较量”特展——徒雷登和罗家伦的珍贵文献亮相杭州湖畔大学,这也是这所学校乔迁

VVzygw8oINhDDWYEVEU5aUpH7tT1ztFdrERbVybu.jpg

2020年10月26日,“较量”特展——徒雷登和罗家伦的珍贵文献亮相杭州湖畔大学,这也是这所学校乔迁新址后的首次艺术大展,展览由永乐文化特别呈现。

zChVaWrofPG8Bhb6nK0jL9Af0MQxP1sNpi68vFW6.jpg

fwA3MbAGDCF22eBoW43Newfw14Ks1o6LAhMglX1i.jpg

活动现场

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的文献包含其1946-1948年的日记,以及1949年的外交日记,还有一些首次公开的包括与李宗仁、张群、孙立人、费正清、《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R·卢斯等人的往来信件,以及其个人护照等文件,覆盖其个人生活、宗教、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呈现了其极具影响力的一生,关于中国的经历记忆——创建燕京大学、出任美国驻中国第一任大使以及与孙中山的往来等。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这批文献中管窥一个美国人视角中彼时中美外交关系和文化视角之间微妙又冲突的关系——堪称20世纪中国近现代与美国的首次“较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

kOVoZ9BFluCdqLw5gk37msBdRL7k5Sxqrst51WXu.jpg

pGp5SlMOsjqEj9ojUcKEg9i66wKnqadDdcaqoOpM.jpg

7q7ovbzT0uem7Fnwv7J480adv9LaF4cI5XQ30MXp.jpg

活动现场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家伦的文献则更直观地呈现了20世纪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关系和真相。罗家伦在出任驻印大使期间与蒋介石的通信文献里,涉及了良多彼时国民政府的外交细节。从他1946年至1949年三年的驻印外交公函中可以清楚了解20世纪中期中国与印度的外交真相和历史态度,为当下考证历史、了解时代环境提供了具体的细节、背景和旁证。

两批文献均在学界引发巨大反响。

FZZIkMDi2JysFXYuwuYUaYA2jFUa2SXXTfODmvmM.jpg

194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别了 司徒雷登”报纸原件

在北京“司徒雷登、罗家伦重要文献特展”主题学术座谈会中,与会专家给与了精彩的评论。

《燕京大学1919-1952》、《消逝的燕京》作者陈远讲到,自己大约是从2000年开始着手整理燕京大学的资料,当时许多原燕大的老先生都还在世,像巫宁坤先生、侯仁之先生、黄宗江先生等等,他都一一拜访过。在整个走访的过程中,他们中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提到司徒雷登。从他们说讲述中,从自己在这个过程的资料搜寻和研究里,他感觉燕京大学和司徒雷登是一体的,而如果说有谁能代表燕京大学,那个人必然是司徒雷登。

在他看来,燕京大学和司徒雷登却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燕京大学培养的大批一流的人才,这些人才后来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个原因就是作为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后来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深深介入了中国政局,并发挥了重要影响。

“今天这批作品进入到拍卖市场,我想也许是个好事,它不仅给了公众了解司徒雷登这个人及当年那段历史的契机,也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和正面的视角来看到司徒雷登。”

yY0uPucBXMAj9zEzHrBi661F4f9DvHCtr9Ls6asq.jpg

孙立人给司徒雷登的信

河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张宝明谈到,美国那么多大使,但是在这几代人当中司徒雷登比较有名,原因就是毛泽东主席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作为跟中国有渊源关系的美国人,他的情况有几个特殊性:

他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他出生在杭州,后来是燕京大学的校长,他有遗愿把他的骨灰埋在中国,他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也是文学创作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两个特征:特定时代的特殊人物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结合在一起,他就有传奇性,有故事性,有很多历史之谜在里面。

在张宝明看来,历史学家关键在于要从客观事实寻找,司徒雷登的日记和他的一些文献的发现,对于我们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司徒雷登本人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有价值和意义。

“他又是在外交方面让人感到充满好奇的人,同时也是在教育方面,他是燕京大学的创始人,他一开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有他的特点。在外交、教育、学术交流等方面对了解近代中国我们没有看到的层面,通过这些史料可能更全面,所以我对这个资料充满好奇,今天能看到司徒雷登的原稿和史料、日记是很幸运也是很难得的。”

oyA1OV1b15Q2n8CaZjvcJtuvczDWlUIrnauZwKYH.jpg

司徒雷登与李宗仁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李丹慧看完司徒雷登展示材料之后,就司徒雷登的日记来说,她认为它的文物价值高于史料价值,因为司徒雷登日记已出版过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了。如果说它的史料价值,就是要看其中有很多被划掉、没有收录到正式出版物里的内容,要好好地看一下他的这些东西写的是什么。

做史学、历史研究的人,对很多细节都会关注到。从史料价值上讲,它的重要性应在于没有公开出版的这一部分,其价值如何,还须看后才能判断。作为文物我觉得很有价值。因为司徒雷登是知名人物,他的日记是原件,都是他的手写体、手迹,是他的亲笔日记,这个文物价值挺高。

“我是做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从战后到1946-1947年冷战起源这段时间,一直到毛泽东说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这个人物都在这一过程中间,我不知道他起到了什么作用?我看牛军翻译过他的在华工作报告,正式出版过。其实毛泽东一开始在选择美国还是苏联之间,有过那么一段时间的犹豫,其间司徒雷登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不是有作用?他的日记里有什么东西能够反映一些问题?”

oCg7tLKcQDbGt4CVTRzMdpfdoQzrpPeHhHoDnb0u.jpg

司徒雷登A Dream that did not come ture

有机会见到司徒雷登罗家伦新发现的私人收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极为高兴。这是一批值得关注的新史料。做现代史研究的没有人不知道他们两位的地位和意义,但是许多细节除了政治演变的因素不宜讲,讲不清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史料不足。

“我过去做梁漱溟、蒋梦麟研究时,知道梁漱溟和美国使馆有很密切的来往,当时知识圈一波人有来往,但是没有留意过,回去我想办法去看一看。过去也知道,也写过蒋梦麟与美国使馆等交往,但多为抗战时期,不知道蒋梦麟与司徒雷登再后来国共内战中依然往来频繁,特别是为了农复会的组建,蒋梦麟更是与司徒大使反复协商。”

J4034ulw0XgLgA7rCcd1mqnpqSDfcvuZ7fSW0uqB.jpg

司徒雷登1946年、1949年日记

所以这种史料对他来说是非常高的,我们一般都认为司徒雷登是中美外交活动有关,没想到他和中国社会社交和内部活动也有关系,所以当时他看到这批史料就有一个冲动:这样史料的发现应该用原貌呈现出来,学术是天下之公器,能够印出来,毕竟可以看到的人就多。

而关于罗家伦的材料,李丹慧看了第57册,那一卷是专门谈印度独立后,印度和英国谈英国撤走以后的遗产,包括条约、权力等由谁来继承的问题,是印度?还是要和西藏交涉?还有巴基斯坦也掺和其中,印度独立以后已涉及到印巴之间的矛盾了。还有就是罗家伦提出,关于西藏问题、领土问题,都可从印英的遗产继承交涉中找根据,等等。是挺有意思的一卷。

她还看了另外一册(第七十几册)。涉及新疆问题。谈及民国三十九年,新疆民不聊生,国民政府应怎么进行援助等;新疆三区革命后苏联在新疆的影响问题,罗家伦的材料中也应该有所反映。后边大部分都是1950年的,涉及到韩战问题,张大千抵印等等一些问题。其中一份文件反映的是,1950年4月新中国与印度建交,罗家伦作为国民政府驻印度大使撤离印度后的情绪,谈及中国首任驻印代办申健偕夫人和外交部两名随员抵达加德满都时,为怕毛泽东不高兴而拒绝接受印方的欢迎仪式等情,挺有意思。

“我想这两个题目的卷宗,其下分别应该还有多卷吧?从这两卷的内容看,我认为这批史料还是比较有价值的。当然还是需要细看。总之,罗家伦的材料,涉及中印关系、西藏问题、印巴问题、新疆问题等等,还不错。但其价值实际在于供学者研究用,换言之就是,学者利用这批材料进行研究才能体现其价值。  罗家伦其人名气不够大,且他的材料多不是其手迹,故文物价值不高。”

张宝明则讲到,罗家伦这个人,在后来建国以后没有什么影响,其实1949年之前,他的影响是比较大,他在“五四运动”中起草《北京全体学生通告》,喊出了“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饿可以低头”的口号。他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影响下激进青年。

1919年5月26日, “五四运动”发生以后,罗家伦以“毅”为笔名,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每周评论》第23期发表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概念,所以他是很特殊的人物。

后来他又做过清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的校长,在国民政府里面任过职。胡适还曾写信给国民中央政府任职的他,大意是说:1920年秋白话文运动,北洋政府就已把他写进了小学语文课本,国民政府处处标新立异,还用文言文文本掺杂在公文里,你利用你在政府做事情的机会跟政府说一说,不要再弄出那些文白夹杂、不伦不类的文字来。

罗家伦激进且有个性,很多老师、政府都对他有意见,后来教育部长王世杰在给蒋介石有一封信提及如此多人对罗家伦有微辞的原因,大意是说罗家伦敢于开拓,敢于坚持原则,所以为此得罪不少资深的教授。从罗家伦在任不为人情所动的处事原则来看,他性情直率、任性而为,有魄力但颇受争议。

罗家伦1947年后去印度做大使,这几年的时间也是中国最关键的时期。大使个人在中间起到联络、起承转合和对接的作用,可能个人的一句话、一句旁注比一个电报都对决策说不定都起到重要的影响,可能一句话就起到“扳道岔“的作用 。应该说,罗家伦在印度做大使期间做的一些文件批阅等等,会为历史学研究、中外关系研究、民族学研究、区域史研究等等为很多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的难得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的解读让很多真相大白,也可能很多历史之谜就搞清楚了。这些资料作为文物、作为档案、作为文献出版、作为收藏是寸字寸金的,它作为历史遗存在在那里,通过历史细节的展示有很多温情,使文物活起来,使历史动起来,更多的人愿意看。对于罗家伦的研究,他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地位过去的对他的研究不算多,还有很多可以挖潜的学术空白点。

2fxoXqNsZjHod8wB4HON3PnFnnD78fXH1QeBi360.jpg

John A. Bottorff给司徒雷登的信关于燕京大学周年联谊会及祝贺司徒雷登生日

这两批文献随永乐文化于10月26日现身杭州湖畔大学的“较量”特展,云集了中国绘画艺术顶尖巨作和古董器物的历史定格呈现,跨越时空同台竞技。杭州是司徒雷登的出生地,与其渊源颇深。继北京“司徒雷登、罗家伦重要文献特展”主题学术座谈会引发学界关注持续升温之后,杭州湖畔大学展览期间继续举办艺术沙龙,邀请重要专家学者接棒深入探讨司徒雷登、罗家伦珍贵文献的史学意义,包括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陈香梅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卫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严泉,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仲民,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兼历史系主任杨齐福,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周东华,文史学者、杭州名人纪念馆研究馆员、《走近司徒雷登》、《司徒雷登画传》作者沈建中等。

沙龙由在艺&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主持,带领嘉宾就司徒雷登、罗家伦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司徒雷登、罗家伦重要文献的文物、历史与文化价值,以及当前司徒雷登、罗家伦最新研究学术热点三大话题展开讨论。

比如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严泉讲到,罗家伦的文献主要是涉及到他的外交活动,一般研究者关注不太关注他早年还有一段很重要的外交经历,1921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时他正好在美国留学,我们关注罗家伦先生的外交活动,还是要上溯到青年时期,比如他在美国的经历。罗家伦先生与华盛顿会议的关系,恰恰能证明他作为一个有情怀、有抱负的人物,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展露出他在外交方面的才华。

FwkHqbzDZAfWHLc8UulDRHV80FaG3oo0yG5Et57m.jpg

曾在冰心婚礼上使用的婚礼启礼书

今天简单地知道华盛顿会议的结果解决了巴黎和会的山东问题,我们讲当时国民外交的兴起,在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代表人物就是罗家伦先生。在会议召开之前,作为在美国的留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的工作,某种意义上对当时美国的舆论做了很好的了解,甚至在美国的媒体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对我们在华盛顿会议外交官政治外交活动起到很好的预热作用。在会议期间还为中国的外交代表团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看罗家伦先生做驻印大使的史料,我觉得还是要关注他早年的经历。我们应该把他的人生脉络连接起来,对他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关于司徒雷登,严泉讲到同样面临一个简单化的历史定位,徒雷登是作为教育家在华存在,某种意义上还作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在华活动。现在虽然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他管理燕京大学的经历,严泉觉得这个还是不够的。“我们对他漫长的一生,肯定不是简单的只是关注一两个比较重要的点。他和中国的政界、文化、教育、思想界等各界人士的交往,以及他和美国各界人士的交往,中外文化交流这一块都需要研究。”

看到这次文献,从专业研究角度来说,严泉感觉也会提醒我们历史研究的多元化。不能很简单的认识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VLHUDwIHJzPlJg5Qi4140y74N8SKNcxN9iQRFVaK.jpg

司徒雷登为傅泾波女儿及李汉铎儿子来美国的担保信

同时,他还从公共史学角度谈了特展的意义,包括司徒雷登和罗家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我记得不止一次与学术界的同仁讨论,我们在学术研究领域一些比较成熟的或者一些形成共识的观点,对公众来说,还很新鲜,甚至有些看法是具有颠覆性的。这个角度提醒我们,发表看法时还是要换位思考,普通民众、公众如何认识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讲,像这样的文献特展,无论是从文献角度还是文物角度,是面向公众很好的史学的教育。特展或者是类似这样的公共史学活动,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

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百年,中美和中印之间的大国关系经历过几多暗涌。2020年更是风起云涌的重要之年,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下重新回顾首任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视角下中美外交关系的首次“较量”,回望罗家伦驻印期间的风云往事,显得格外应景,颇具时代意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司徒雷登,文献,杭州湖畔大学,罗家伦,,罗家,中国,史料,研究司徒雷登 文献 杭州湖畔大学 罗家伦 罗家 中国 史料 研究
下一篇:一个城市的记录者:“半脑生长”单飞个展登陆深圳_无际空间-创作-信息-对抗-世界||上一篇: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携特纳奖作品亮相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_特纳奖-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教授-公诸同好-展览-英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