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装置艺术是一场让你“不想走出”的沉浸式体验。随着艺术表达形式的不断变化,更贴近大众的装置艺术、交互艺术这些年渐渐开始流行起来。比起安静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更具“体验感”和“沉浸氛围”的装置艺术好像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10月13日,在长沙梅溪展厅新开幕了一场装置艺术展,这场充满了情绪和互动体验的展览,请你到展厅来玩。
看见≠看见
打破传统“静观”
更融入的“体验式”观展
展厅入口
疫情之后,生活发生了很多改变,障碍也随之变多。能看见的,看不见的,视而不见的……整个社会都受到影响,一种有形或是无形的障碍就这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出于这样的缘由,梅溪展厅邀请三位艺术家用空间装置、行为装置的方式,联合呈现了一场特别的展览——「看见」装置艺术展。
以期通过这些装置艺术,表达出艺术家们对后疫情时代社会变化的关注,也期望在现实社会的语境下,透过作品,让我们每个生命个体,在这里都能被看见。
展览现场
当代艺术的形式丰富多元,此次新展览上,三位艺术家和梅溪展厅的艺术团队选择了更具参与度也更开放的艺术手段——装置。
策展人彭君尧介绍说,“做一个纯粹的装置艺术展,在湖南来讲其实不常见,我们抱着好玩的心态开始了一个新尝试,也希望观众能进入到作品里来。”
展览现场
比起传统的“静观”模式,装置艺术确实更容易让人融入,“体验式”观展也能让观众体会更深刻。
“它不像架上绘画可能会很抽象,或许也不贴近生活,但装置不一样,它营造出了空间感,当你进入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我发现这次展览,大家很喜欢在这里拍拍,那里拍拍,虽然我不喜欢用「网红」「打卡」来形容,但它确实是一种更快的传播,这也是我们想做装置的原因之一吧。”
策展人彭君尧
正如策展人介绍的那样,当代语境中的装置艺术更多强调的是融入和渗透。
不单是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同时它也注重观众在展览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了他们和作者、作品之间的互动。
普通大众如何欣赏装置艺术?
玩起来就对了!
观展现场
策展团队从一开始就不按套路出牌,在展厅的每一处细节上都体现了自己的小心思。
展览门票是每个人都有的「盲点」,展厅入口的设计,充分设置了悬念和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展厅入口
“有时候,一件作品没人互动的时候很苍白,一旦有人加入,它就产生了关系。展厅里来来往往的观众,有些人发现了我们的「秘密」,也敢于和它们互动,这时候作品就变得生动了起来。”
生动、活泼是这次展览的第一观感。
本次展厅的入口就非常不一样,每位领了属于自己「盲点」的观众,从跨过这道门开始就已经沉浸这一场装置艺术之中了。
“每一位跨过这道门的观众动作和选择都不同,这非常有意思,甚至还有人发现我们的隐藏相机,来回摆pose,大家从一开始就玩得很嗨。”
展厅入口,打卡的观众
策展人说,“每个观众对作品的感受都不一样,装置艺术尤其是需要看现场的,我希望大家可以来到现场感受,能玩起来。我们这次艺术家的作品也以视觉艺术为主,目的是想让大家多体验,多看,沉浸到里面去感受。”
展览现场
「看见」装置艺术展是梅溪展厅「2020影响未来艺术嘉年华」系列中的一个展览,此次邀请了三位湖南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进行专题创作。
艺术家刘峰(左)
在纯白色的展厅里,刘峰的作品「隔」很吸引人,色调,布局,都很温馨,营造了一种看似和谐的家庭氛围。
但一步步走近这个区域,你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它的内核其实体现了一个社会现实。
艺术家刘峰作品《隔》
“这跟艺术家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你坐在粉色沙发上就能明显感受到,这是一种特别真实的现状。我们的观众,可能是情侣、夫妻在家里,同一屋檐下,也是各自玩着手机,中间一定是隔着一个屏障,无形的。有些人会选择隐忍,有些人则会选择再见。”
展览现场
艺术家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将当下时代里绝大部分人的写照用这样的方式呈现,很多人深有体会。到这个区域拍照打卡的人特别多,尤其身陷“粉红沙发魅力”的人不少。
展览现场
让你沉浸其中,在离开的时候又引发你的反思。艺术家特别在「隔」里选用了《梅子鸡之味》这部电影,让这件组合作品生动立体了起来。这部电影也映射了艺术家的生活点滴,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和观感。
“在现场播放,我看到有观众坐在沙发上又笑又哭,最后流着泪看完了电影。”
艺术家 蔡东(中)
蔡东是湖南艺术圈里的前辈,他特别为这次展览创作了一件大型装置——《禾》,将中国的水墨画和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结合来呈现。
艺术家 蔡东行为表演现场
在开幕表演上,他还邀请了三位湖南艺术家朋友邹建平、刘采、杨凌志一起来完成行为表演。
传统的朱砂红和水墨黑的碰撞,艺术家们的共同合力,让这个作品更有意义,现场观众见证了艺术品诞生的过程。
艺术家 蔡东作品《禾》
胶带上滴落的墨汁,水墨晕染在宣纸上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出来的画也会有自己的变化。
展览现场
“这种变化是不确定的是值得期待的,也是艺术家在水墨上做的新尝试。装置艺术和行为表演一起,最后呈现了是独一无二的一件作品,是即兴的结果,也是没有办法复制的。”
艺术家郭天天
郭天天是此次参展艺术家年轻一辈的代表,相比起蔡东、刘峰的作品,年轻艺术家对于「看见」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艺术家郭天天作品《永不相交的凝视》
她的作品和她的诗好像更冷静,“四个人,四个方向,一个鸟笼里面藏着老虎、天鹅和肉,将这些东西并置就形成了它自己的隐喻。”
布老虎
火天鹅
是谁把漆浇到
柚木的纪念碑上
偶像出走庙堂
只剩下
永不相交的凝视
断了念头
插上门闩
再见
固化的灵肉
逃逸
时间的格栅
特别呈现
艺术新血液&「四分之四」艺术小组
展览现场
现场生动的作品不止一件,「如一文化」这几年在推荐湖南青年艺术家的同时,也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艺术创作小组。
本次展厅里还有两件艺术品值得玩味。
四分之四作品《duang》
在展厅一侧,一件名为《duang》的弹簧装置艺术作品便出自如一文化「四分之四」艺术小组。它的材料都来自垃圾堆,是整个小组花了一个半月在垃圾场里翻箱倒柜找回来。
「四分之四」艺术小组
“我们创作的时候想法也挺简单。就像这些被丢弃的垃圾一样,生活中有不少这样已经对人产生障碍的东西,我们通过艺术手段的再创作,它就不再是障碍而变成有益的东西了。其实很多人事物,只要换个观看方式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展览现场
让物品再度循环利用,让不再“有用”的东西产生光亮,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它,看见它。
从前来观展的观众行为上就能看到它的效果,大家平时对垃圾视而不见,可是在展厅里,观众们玩得上头,拍照打卡捉迷藏,从老到小,都很喜欢它。
展览现场
这也应了策展人的那句话,“我真的希望大家走进展厅,能玩起来,和作品互动,不需要你非要去理解艺术家在表达什么,但你只要参与了,和它有自己的互动,你就离理解艺术更近了一步。”
展览现场
另外一个装置作品就是《巴别塔》,它的作者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彭君尧。
他选取了《圣经》巴别塔的一个选段,将它翻译成盲文在展厅里进行展示。
“「巴别塔」讲的是上帝为了阻止人类修建通天塔,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人类相互之间无法沟通最终导致修塔计划失败。从这个故事得到创作灵感,我采用了平面的方式来呈现这个作品。盲人不能用眼睛看见他能读懂的文字,正常人能看见盲文却无法读懂其意,所以我将翻译成盲文的「巴别塔」在展厅里做了这样的视觉呈现。”
展览现场
在现场,有不少细心的观众发现了策展团队的小心思,偷偷将自己的「盲点」门票,也贴上了墙。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这也是我们契合展览主题做的设计。当然,我也鼓励来看展的观众把手上门票贴上去,也参与一下,其实只要你贴的位置够隐秘,我也发现不了你调皮了。当然,你要撕掉一个盲点带回家也是没问题的,因为这个点越少越好,证明我们的沟通就更顺畅了,哈哈。”
梅溪展厅邀你来馆「看见」,
用你的盲点创作,
加入这场艺术嘉年华~
文、图 |同去 fener
部分资料来源 | 如一文化
关键字: 内容标签:装置艺术,,展览,自己的,作品,观众装置艺术 展览 自己的 作品 观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