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场:把激情的商业做大”开幕现场,上海广场,2020
从左到右:学术顾问陆兴华;策划人肖寒、策划人及参展艺术家徐震;主办方上海广场代表顾明;参展艺术家杨振中、向利庆、陆平原、陈莉、商亮、史莱姆引擎李汉威
在上海黄浦区中心地段著名的淮海路上,林立着无数的商厦。2020年9月30日,一栋经过全新改造升级的商场——上海广场迎来了它的盛大开幕。当天一场当代艺术展览也同时在这座商场里举行。参展的9位艺术家中,很多都对这座商场不陌生,因为早在21年前,他们就已经在这儿举办了一场“历史性”的当代艺术群展。
“上海广场:把激情的商业做大”展览现场,上海广场,2020
21年前的“超市艺术展”
1999年4月1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超市艺术展”在一栋购物中心里开展。彼时,无论是商业还是当代艺术,都不是如今已经成体系的业态。
回忆起当时那场展览,无论是担任策划的发起人、还是参展的艺术家,仍觉得那是一个近乎疯狂的计划。
1999年上海广场“超市艺术展”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作为“超市艺术展”的发起人之一,徐震回忆到:“当时发起展览完全是一种自发的状态。一个简单的想法是:希望一个展览与世纪之交的上海环境发生关系。所以我们决定要把一个展览做到大的购物中心里面去。”
“超市艺术展” 1999年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徐震与其他两位伙伴:杨振中和飞苹果一起着手开始筹备,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商场,他们找到了很多的商场,给他们看方案,但都遭遇拒绝。
“超市艺术展” 1999年,施勇、杨福东作品
当时,其中一位策划人飞苹果是外国人,他的一位香港的朋友恰好在即将落成的上海广场工作。听了他们的想法和计划,他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并表示,愿意为他们提供展览场地支持。
“超市艺术展” 1999年,耿建翌、梁玥作品
确定场地之后,展览正式启动。徐震与其他几位发起人:杨振中和飞苹果向全国的艺术家发出了邀请,在一年的时间里,共有33位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受邀参与到了此次展览中。
“超市艺术展” 1999年,许晓煜、尹秀珍作品
世纪之交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对于这样一场展览的举办,策展人与艺术家们都非常兴奋。尤其在世纪之交,在商业与艺术还具有明显界限的时候,这场展览的举办:使得艺术家可以通过展览作品表达他们对商业的一种开放态度。
“超市艺术展” 1999年,郑国谷、刘炜作品
“超市艺术展” 1999年,胡介鸣作品
展览策划人之一,参展艺术家杨振中回忆到:“那时候,参展的艺术家更多的是自发的,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事。99年在专业的美术馆、艺术机构做当代艺术展览都无法实现,所以能在一个商场里做展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超市艺术展” 1999年,徐震、朱加作品
回忆起当时参加展览的情景,艺术家向利庆说到:“当时做展览的时候,这个商场还没有开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实验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里,另外一种可能性会产生出来。”
“超市艺术展” 1999年,张培力、朱昱作品
对于这样一场展览,艺术家们都觉得观众的参与,将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在做作品时,他们都充分考虑到作品与观众的关系。其中有不少作品甚至直接作为真正的商品出售,艺术家们从作品的概念设计、到外形包装,都加入了“商品”的属性,还为它们定了一个合理出售的价格。最终这变成了一场“大卖”的展览,在世纪之交,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超市艺术展” 1999年,飞苹果、卫慧作品
1999年的这场展览之所以能“成立”并且引起轰动,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对艺术家而言,不仅表达了在当时的环境下试图打破艺术体制的诉求,更是对未来的开放性的接受与包容。
“超市艺术展” 1999年,赵半狄、姚金豆作品
如果说当时的“超市艺术展”,从策展人到参展艺术家,都是怀着一种理想情怀与巨大的热情,才最终实现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展览。到了2020年的今天,艺术与商业面临的环境与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巨大的不同,并且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上海广场形象照
今天 把当代艺术激情的商业做大
当重新装修升级完成的上海广场即将引来全新开放时,这次,商场主动接纳了当代艺术。在艺术家徐震的牵头下,在这个装修一新的商场里,开业当天再次迎来了一场当代艺术展览。
“上海广场:把激情的商业做大”展览现场,上海广场,2020
这场展览被命名为“《上海广场》:把激情的商业做大”。与此同时,“打造一个无边界的艺术消费空间”成为商场的全新定位。
而在参展的9位艺术家的作品里,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应了艺术与商业,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关系。
商亮,《拳击人的头像 NO.1》,2020,玻璃钢、喷漆,280 x 170 x 145cm
艺术如何在今天的商场里,与大众发生关系?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一个出发点。比如商场其中一个入口处,摆放的是商亮的作品《拳击人的头像 NO.1》,艺术家在一个象征着战斗、抗争的拳头上加入了一张卡通的笑脸。当观众出入商场时,迎来的便是这张笑脸。艺术家希望在疫情期间以拳头的方式来为所有人加油、打气。
商亮谈到:“拳头与笑脸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大家都可以解读的状态:当每个人看到它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进行新的一种解读。”
史莱姆引擎,《头条》,2020,视频,4′50″
对于更加年轻的艺术团体史莱姆引擎而言,他们的作品《头条》与互联网直接相关。把时代的特征融入到了作品的创作中。在他们看来:“如今艺术与商业本身就在一个平台上。尤其是潮流艺术盛行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做艺术,更要把商业的激情做大。”
“上海广场:把激情的商业做大”展览现场,上海广场,2020
除此之外,徐震展出的“穿着红色高跟鞋”的罗马柱子,融合了米老鼠、皮卡丘、蓝精灵等多种卡通人物形象的趣味雕塑;杨振中改装的人行道动态红绿灯;陆平原的曲奇饼干雕塑,以及玩具总动员里的土豆先生转化成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火爆洛杉矶的潮流艺术家Steve Harrington 带来的被棕榈树缠住的Dog Mello;以及纽约设计师Jeff Staple's著名的鸽子形象;向利庆一组自带视觉审美快感的圆锥雕塑;艺术家陈莉通过相互缠绕发辫表明了当下任何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等等。
徐震®,《永生(希腊柱,高跟鞋)》,2020,玻璃钢、喷漆,820 x 390 x 133 cm
徐震®,《交流(挤压,拉伸,长高)》,2020,树脂、喷漆,500 x 615 x 380 cm
杨振中,《一二一》,2012,电子装置,尺寸可变
陆平原,《Unboxing -食指》,《星期六-曲奇饼干8.15》,《Look!im Picasso-1810-C》, 2020, 金属、玻璃钢、漆、木板, 635 x 278 x 400 cm、110 x 110 x 25 cm、165 x 80 x 120、88x 49 x 35 cm
陆平原,《“Look, I’m Picasso!” - 1802-C》2018,铝合金,矿物颜料,400 x 280 x 160 cm
Steve Harrington,《GOTCHA》,2020,玻璃钢、喷漆,590 x 245 x 700 cm
向利庆,《自染》,2007,棉线、丙烯、树脂,120 x 120 x 120 cm
Jeff Staple,《STAPLE PIGEONS》, 2020,玻璃钢、喷漆,500 x 350 x 450 cm
陈莉,《关系》,2020,玻璃钢着色,165 x 304 x 265 cm
这些作品出现在如今的商业空间里,无论是对参展的艺术家,还是商场的运营者,抑或普通的观众,彼此之间已经找到了相互共存的平衡点。
展览策展人之一肖寒谈到:“此次展览,我们通过国内、外顶流艺术家的交流,使这个广场真正具有了意义。上海广场本身独特的属性是社交属性,它的楼上是WeWork共享办公空间,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发生关系。后期我们可能还会把没顶教育也引入到楼上WeWork做联合办公。这样整个定位就非常完整了。楼上有教育,教育完之后,到楼下做策展。从1999年徐震首次在购物中心里做一场当代艺术展览,亲自去串联整个过程。到如今这个项目可能会变成一个长期的行为,如果长期运营下去的话,坚持就会是一个好的结果。就像徐震老师从1999年一直坚持把艺术的商业做大,到现在,他就变成行业担当。”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上海广场,当代艺术,徐震,超市艺术展,,艺术家,艺术,作品上海广场 当代艺术 徐震 超市艺术展 艺术家 艺术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