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1/4——薛若冰个展Only_a_little_bit_I_could__艺术家-绘画-图像-表达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发布
 
1/4——薛若冰个展OnlyalittlebitIcouldexpress学术主持:杨维

1/4

——薛若冰个展

Only a little bit I could express

学术主持:杨维民

策 展 人 :李涵琪

学术支持:周世麟、郝青松

-----------------

出品:森林中国绿色发展基金

展馆:森林中国美术馆

地址:北京朝阳区观湖国际1座12层

-----------------

展览统筹:李   敏

学术助理:靳   浩

策展团队:安子瑜、谷  祺

田志伟、王彦冰、朱  贺、周胜男

丰凡顺、王柱达、张  宇、周子云

-----------------

展   期:2020年10月10日至11月15日

开幕式/研讨会:2020年10月17日(周六)下午2:30

前言

Preface

文/李涵琪

Writing by Evelyn Li

初见若冰的作品时我就被她的用色吸引了,好像颜色在她的笔下被赋予了生机,不同媒介不同处理方式的色彩抒发着不同的情感。

I was instantly drawn to Ruobing’s use of color when I first saw her work, it was like colors were animated under her brush, and different medium and processing method expressed different emotions.

“1/4—only a little bit I could express”是薛若冰的个人展览,选取并汇集了画家从2016年到2020年的布面丙烯、喷漆、油画、装置以及影像作品。作为策展人,之所以展览定义为“只是我能表达的一小部分”,是在和若冰交流时发现她对很多种艺术表达手法都颇有兴趣,这些年也在结合着思考一直进行众多的尝试。艺术家的创作之旅刚刚起航,想要表达的,希望传递给世界的情感和思想现在还只是一小部分。

“1/4—only a little bit I could express” is Ruobing Xue’s solo exhibition, which includes her artworks from 2016 to 2020, ranging from acrylic and oil paintings to installations and time-based media works. The exhibition is defined as “only a little bit I could express”, and as the curator, naming it this way was because when talking to Ruobing, her extreme passion for trying new way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combined with her constant pondering and reflection over the years was very impressive. Her artistic trip has just set sail, what she wants to express and what she hopes to bring into the world now is merely a small fraction.

看若冰这些年各个阶段的画给我两重冲击,一是色彩——在不断变化的媒介上始终不变的是色彩,二是敢于探索与尝试——艺术家的生命,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升华,若冰作为年轻艺术家更是如此。画家前期的作品偏具象,色彩在这里多为填充和叙事目的,辅助着我们可识别的物体和线条,让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些故事性的情节。 在色彩上看到了她很多的思考,慢慢的从“叙事性”和“象征性”中脱离出来,让颜色成为独立的个体。这两年的作品可以看到很多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子,装置作品也可以看到达达主义中现成品艺术的影响。若冰笔下的色彩成为了她表达情感最强有力的工具:从对几何和颜色的尝试,到渐渐融合不同的色彩块,到更加和谐的更加整体化的共同表达,甚至让人感觉颜色可以继续无限延伸,不受画布的限制。

Looking at Ruobing’s work from various stages gives me two direct impressions: one is color, how it remains unchanged with her ever-changing use of different medium; and the other one is her unwavering attempt to explore and experiment—the life of an artist is to constantly explore and innovate, Ruobing as a young artist is even more so. The painter's early works are more concrete, and the colors are mostly for narrative purposes. They help us identify objects and lines, so that we can construct some kind of stories in our mind. We can see her pondering over which role should colors assume here, and we see her gradually shifted away from “narrative” and “figurative”, and let colors become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Her paintings from the past two years show a lot of influence of Cubism and Abstract Expressionism, and from her installation work echoes the “readymade” from Dadaism.

在更加仔细地阅读若冰对色彩的掌控后又能看到很多对立面——碎片与整体、规则与混乱、表达与思、理性与情感、克制与爆发等等。就好像她的画中充满机理和情感一样,细品若冰的作品也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内涵和她这些年来对自身,色彩,情感表达的思考与呈现。

After reading Ruobing’s control of colors more carefully, many paradoxes surface: fragmentation and wholeness, order and chaos, expression and thinking, reason and emotion, constraint and explosion, etc. In the same way that her artworks are full of texture and sentiment, her musings and exploration over the years on self, colors and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are also all over her canvases.

作为年轻艺术家,未来有无限可能。可以继续读书深造,可以多寻找创作方向,站在无数艺术大师的肩上,结合自己对生命的执着探索与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若冰的艺术创作之旅无限且广阔。

As a young artist, Ruobing has endless possibilities in the future. She can keep working in school, or she can continue to find more inspirations and artistic directions. She stands on the shoulders of countless art masters and with her vehement search of life and acute standpoint on many current societal phenomenon, Ruobing’s artistic journey is promising and has a lot of potential.

关于艺术家

薛若冰

简介

1995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

2017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

2020年研究生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周世麟教授

2020年就读于英国南安普顿自由艺术专业

天津市河北区美术协会会员

近年展览

2020年

A60米兰 “The Body”国际主题展,碇泊第五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平行展第二届艺术对话展,天津滨海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邀请展,Hi艺术新锐艺术市集

2019年

“挖掘当代梵高”——中国当代中青年艺术品征集大赛,上海大艺博,西安首届1935三年展碰撞与蜕变,北京时代美术馆艺术周,马利画材展

2018年

暖冬生活节绘画作品展,东方来信—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意视界天津滨海美术馆全国当代绘画作品展,凤凰画材展

2017年

叙·事—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油画教学联展,马利画材展

2016年

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马利画材展,“小手传大爱”—第四届中澳国际书画展,天津美术学院会生活绘心情展

关于策展人

李涵琪

简介

1998年出生

2020年毕业于美国Mount Holyoke College (曼荷莲文理学院),主修艺术史和法语

其中2018-2019学年于法国Université Paul Valéry (蒙彼利埃第三大学)交换生

参与活动

2020年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展览部实习,参与策划“她水墨—百位女性艺术家大展”,“李雄伊油画展”,“白云浩个展”以及协助“Bob Dylan艺术大展“的展务。

2019年于纽约FRESCO Collective实习,负责独立组织策划为期两周的艺术节,拉近公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2019年于法国蒙彼利埃InSitu法语学校实习,独立研究策划蒙彼利埃街头艺术之旅,带领学生掌握法语同时感受艺术魅力。

2018年于上海乔空间/油罐艺术中心实习,参与组织活动和展览推广。

导师艺评

若冰的艺术

Ruobing's Art

周世麟/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Zhou Shilin/Professor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在我的研究生中,若冰的年纪最小,但是千万别小瞧她,生性勇猛,不惧失败,敢于实践与追求,这是她骨子里的长处。

Among my graduate students, Ruobing is the smallest, but don’t underestimate her, she is brave and never afraid of failure; she is always practicing and pursuing to be better. These are the good qualities of her heart.

她的绘画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她的创作作品画面大多粗犷有力,笔触与肌理错落丰富,笔意中透露着激情与书写的气势,大块色彩纵横,表现作品的分量与深度。你很难想到是出自一个小女生之手,泼辣的画面与不拘泥细节是她的特征。

Her painting experienc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re were more straightforward and vigorous sense in her creation works. Brush strokes and veins of frames are interlaced and ample. The feeling of strokes are impassioned and imposing. The massive colours are in good orders, and convey the depth sense. You can hardly imagine that it was created by a young girl. Strong painting feeling and not limited to details are her characters.

第二阶段时不知何时对色彩色块过多的迷恋于喜爱,这段时间的作品色彩浓重艳丽而装饰,画面多是展现出并置、构成,对接与颠倒,有意思的形与色组成丰富浪漫的动感画面,立体与平面的叠加使画面更细腻与别致。她此时还觉得不过瘾,又把平面的作品转移到空间上去发展,小型的装置与构造运用材料又一次把自己的想法向前推了一步。作品虽不完美,但能从中看到她不甘心已有的收获,急切的从材料和色彩上寻求突破,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

In the second part, she was interested in  colours and colour blocks. In this period, her paintings are thick colourful and ornamental. There are many elements of constitution, design and reset. Interesting shapes and colours form a rich and romantic dynamic painting, and the posi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and plane makes the painting more delicate and unique. She was not addicted at this time, and turned the flat works to spaces for develop. Small installations and structural materials once again pushed her ideas forward. Although the work is not perfect, we can see from that she is unwilling to achieve what she has gained, and is eager to seek a breakthrough from materials and colours to realise her inner pursuit.

毕业创作临近了,她边补英语边创作,花上不少的夜晚来完成毕业创作的要求与任务。她的这些作品中无论大小,画面厚重的笔触消失了,肌理减弱了,但是整体的作品让人们再次看到灿烂鲜活的色彩,有力的线条与穿插有序的节奏,画面清爽而艳丽,色彩对比而刺激,给人一种清新的鲜活感,别样的色构,别样的画面,她将其称之为“原始的内部抽象世界地图上的思维导图。”

When the graduation creation is approaching, she spends a lot of nights to complete requirements and tasks of graduation creation, and in the same time she is going to have some English classes. In all her works, regardless of size, the thick strokes have disappeared and the veins of frames has weakened, but the overall painting makes people see bright and vivid colours again. The powerful lines and orderly rhythms are clear and gorgeous, and the colours are contrastive and exciting, giving the people a fresh sense. Different colour structures and different frames, she called it “Thinking maps on the original internal abstract world map.

若冰现在正在为赴英留学做准备,为进一步提高艺术专业水平学习。愿她不断进取,永不满足,走出自己的艺术新路,我们祝福与期待她的未来。

Now Ruobing is preparing for study in the UK to further improve her professional study in art. May she continue to be progressive and never satisfied, and walk out of her new artistic way. We wish and look forward to her future.

艺术家作品

小唐人之一纸本工笔  33×33cm  2017.jpg

#0072E3

120cmx120cm

综合材料

2018

屏幕快照 2019-04-25 下午3.04.49.png

#000079

120cmx120cm

综合材料

2018

小唐人之一纸本工笔  33×33cm  2017.jpg

#E6E6FA

120cmx120cm

布面丙烯

2020

屏幕快照 2019-04-25 下午3.04.49.png

#FFD700

120cmx120cm

布面丙烯

2020

小唐人之一纸本工笔  33×33cm  2017.jpg

堙灭系列之一

120×120cm

布面油画

2018

屏幕快照 2019-04-25 下午3.04.49.png

堙灭系列之二

120×120cm

布面油画

2018

屏幕快照 2019-04-25 下午3.04.49.png

直面人性系列之一

80×80cm

综合材料

2016

小唐人之一纸本工笔  33×33cm  2017.jpg

直面人性系列之二

80×100cm

综合材料

2016

线上展评

2020年9月18日,学术主持杨维民教授特邀了安子瑜、谷祺、靳浩、田志伟、王彦冰、朱贺、周胜男、丰凡顺、王柱达、张宇、周子云、李常胜共12位青年批评家,以在线论坛的形式对青年艺术家薛若冰的近年画作进行品评,10月17日展览开幕当天还将以研讨会的形式进一步展开。下面是大家对薛若冰画作发表的评论文选,同时收录于展览画册,由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社出版。

12位青年批评家展评文选↓

关注与观察

文/安子瑜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绘画艺术从形态学范畴开始转向对方法论的研究,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阶级、性别、种族等问题,更加重视创作过程和观念。他们在对历史和传统观念的批评过程中,不断探索艺术新的表现方式,选择新的媒介来解释文本。当下美术学院的教学延续了现当代艺术的创新意识,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性。薛若冰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系统学习过中西方艺术理论和油画创作技法。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她对西方现代绘画技法的熟练运用,还可以看到她对当下社会现状的种种思考。

在desire这组装置中,艺术家将光滑、坚硬的瓷砖置于柔软的皮毛上,“硬”与“柔”,“冷”与“暖”形成微妙的对比,毛从瓷砖缝中露出来,象征个人欲望在公共关系的制约下保存和发展。用醒目的蓝色榴莲点题,外表带刺的蓝色外壳与内部高热量的柔软果肉对比,一组装置中的两重对比,相互呼应,反复提醒观众提高对个人的权利和隐私的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现当代艺术家关注的对象。二战后,德国观念主义艺术家博伊斯也曾用油脂、毛毡、木质等复杂材料来组织装置,融入个人的战争体验,同时用自己的艺术去治疗当时社会中政治、种族、经济的疾病。本次展览的艺术家虽无博伊斯深入战争的经验,但一直保持对等下社会的关注,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将观念寄托于创作。

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艺术家不断用到蓝色。在自然界中其实很少存在纯正的蓝色,因此蓝色常常被赋予神秘、高贵的含义。在西方文化当中,蓝色大多具有象征意义,从中世纪开始,艺术作品中圣母都身披宝石蓝色的袍子,梵高和毕加索的早期作品中,也出现大量的蓝色。艺术家在《Desire》中用蓝色榴莲来承担作品题眼的功能,在《Deep blue》这组三联画中,也用不同程度的蓝色来分割画面,组成三联画。不同于传统三联画中通过描绘圣经故事或圣经人物以宣扬教义,艺术家抛弃了再现的手段,尝试用几何分割的现代绘画语言来表达宗教意识,用颜色和结构给予观众神秘的宗教体验。

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还试用了各类拼贴手法,在材料的选择上不设限,无论是布料、瓷砖、皮毛、纸张,她都大胆的进行尝试。在绘画语言上,融汇西方现代绘画的成功范例,又别出心裁,即具学术性,又有实验精神。

构建画面新秩序

文/谷祺

在Deep blue系列作品中,作者以蓝色三角这一具象的图形,通过调整色彩的明度,将这些三角进行没有预设的重组,借鉴表现主义以及几何抽象的美学概念,放弃了具体的内容和情节,突出运用点、线、面,色块,构图等纯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节奏。表达的是隐藏在变化万千的现象后面的本质,用恒久不变的元素——线条,创造纯粹的真实。在去除芜杂、简化形状、精简颜色,专注于形式的纯粹性后,我感受到的是简约的图案中蕴藏的智慧、深思和现代性的象征。在深色浅色中作者寻找着一种均衡与秩序之美,蓝色的选择无疑为作品增加了静谧与冷酷之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信息的膨胀代替了原本基本的生活需求和休闲娱乐。在电子图像包裹了人类视觉经验的时代,人们很少能够体味出绘画给予人的视觉欣赏与冲击极大的区别于电子图像经验,过去还是在追求一种传统绘画的呈现方式,信息化时代一切东西都被批量生产,图像传递方式的转变也使得现代艺术家反对用传统的原则去进行创作,摒弃了传统的语言和表现方式,用新时代的手法去阐述自我。在#E6E6FA乱码系列的作品中,作者在绘画中进行了大胆的实验,探求电子化的图像语言和绘画的图像语言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对电子屏图像的视觉感受,整合出独特的意象表达方式,以新奇的思路展现传统绘画方式,绘画中运用拼贴的手法,将从电子屏中汲取的符号和元素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加以置换、截取、整合。在看似无规律跳动的色块间又有着对图像生成的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与之相似的Driver chip, transformer, unit board系列作品中,作者同样在探讨当代社会电子图像和绘画之间的关系,将驱动芯片,变压器,单元板这些电子元件作为媒介来创制图像,用冷暖两色在画面中表现一种交织缠绕后却又极力挣脱的动态,似是作者内心对这种屏幕式的发光的图像进行的一种反抗。当电子化的图像和影像在解释世界或感悟世界的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时,在它为绘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时,也为绘画带来了“图像困局”,如何在“数字化”视觉图像与“手艺性”绘画创作的相互影响与博弈中探寻艺术意象,或是如何走出这一图像困局实现绘画艺术对于媒体图像的转化、超越与升华是作者在不断探究的课题。

湮灭系列:物质和它的反物质相遇时,会发生完全的物质-能量转换,产生光子等的能量形式,此过程即为湮灭。宇宙中存在着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反物质世界”,它的基本属性同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好相反。反物质一旦同我们世界的“正物质”接触,便会在瞬间发生爆炸,产生“湮灭”现象。在这两幅作品中,作者描绘了可辨认的人物形象,画面中的形象似乎在空间中游走,似梦境似现实,有着对现世的短暂逃离也有着对未知路的渴望,作者用深色块加强主题表达的沉重之感,在流逝的时间里,我们或许停留过,迷惘过,忧虑过,逃离过,这些是负面的能量,但世界依旧鲜活,梦想依旧可以描绘,正能量和负能量的较量,存在于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人的身边,当正能量与负能量发生碰撞时,是湮灭但也是重生,阴霾终会散去,阳光将如约而至。

直面人性的作品中,作者以夜晚为时间点,描绘了两幅场景不同内容相似的作品,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以强烈扭曲的人物动态表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展现人内心对“欲”的渴望。飞扬的裙摆,倾倒的椅子,褶皱的桌布都在为画面营造一种动势感,以线条,怪眼,圆点做画面的点缀元素,以深色衬托前景人物,拉开画面的远近距离,在动势感的强烈对比下也给人一种梦幻之感,作者还运用了中国元素——带有花纹的丝绸加入到人物的塑造中,增加了审美的趣味。

Redoubt视频:作者选择了卫生间这一极隐私却又具有公共性的空间,而亚克力盒子的选择也代表着私密和公共的共存,要想达到私密性与公共性的适度关系,就要探究人的心理倾向与心理接受程度。这组镜头呈现的不间断的探索也是对个人主体内视化的比喻,当将个人最隐私的部分拿出与公众分享或是展示,处于没有秘密状态下的我们或许会成为无坚不摧的人。在desire这组装置中,作者用到了大量的瓷砖和皮毛,皮毛是一种有温度的象征,而瓷砖的冰冷与皮毛的压制关系正像蓝色榴莲一样,外部的冷色调牵制内部的高热量,有着克制收敛的含义。平衡的状态是人生最舒适的状态,无论是对权利或是欲望的过度追求,都会导致状态的失衡,作者以隐喻的手法来表达一种制衡,自制。

以“1/4薛若冰个展”来看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当下创作

文/靳浩

时下社会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信息的大量生产与飞速流动,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即是获取、存储与传播信息的新媒介的发明与拓展,从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信息传输效率如此发达。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信息交换的高效和便捷,使信息的数字化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为艺术家创作及各种媒介的使用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和图像共享;而另一方面,同时又受饱受信息困扰、图像泛化,加剧了艺术创作激烈的图像竞争。这就使得部分艺术创作的原生形象从最初的来源于“心灵所想”变为对图像的裁剪、拼贴甚至临摹、照搬,造成艺术创作形式、形象“相撞”于摄影图像或是艺术家间的相互重复,缺少了对待艺术的真诚之心和思想注入,沦为机械图像的“摹本”,而这已背离了艺术的初衷,丧失艺术个人化的鲜活性与生命力。

幸运的是,90后乃至95后的艺术家们,面对其艺术表达所选用的媒介和材料已不再需要突破或是成为束缚,相反他们可以随意的运用、拓展和转换所需媒材,使之为表达艺术情感、输出艺术思想观念服务,从而满足表达的愿望。这一群体的当代艺术家们告别了古代书斋式清净、隐逸与淡泊的生活现实;相反他们更多地表现出热切地融入社会,参与对自身、社会问题的反思与讨论,对于自身周边和社会现象提出问题或直接给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艺术创作皆是基于某一具体问题的有感而发,并不局限于单纯艺术家身份,以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艺术表现的先锋性活跃于当代艺术发展的前沿,创造着种种可能。他们这一思考方式和参与社会的愿望也颠覆了传统艺术家的形象,并使这一身份显现地更加立体而丰满。

以薛若冰为代表的年轻艺术家一代,特立独行,自身所具有的求异、求变的艺术创作个人化的心理追求,对新鲜事物和未知的痴迷与探索,追求艺术的鲜活性。在薛若冰作品《desire》和影像作品《Redoubt》中探讨了人自身的欲望、个人的公共关系、隐私在公共空间的位置关系等问题;《乱码》系列是通过视频的图像性翻译成绘画语言,体现的是将电子化图像语言与绘画关系表达;Driver chip,transformer,unit board系列则是探讨了当代社会电子图像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现实社会人们对于电子图像的依赖或是反抗,试图站在一个反视频、反图像的角度来看待绘画。可以看出,薛若冰的艺术创作在追求自身审美与认知的同时,反映出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充分运用一切艺术表达媒介输出自己的艺术观念与思想,她的绘画是面对问题理性思考后思想与绘画的联结,是超越了纯视觉形象的内置观念的呈现。

薛若冰在形式层面对各种媒介、材料、表现形式、展示方式等因素的挖掘性与实验性运用,她的艺术探索包括了抽象、表现、装置、拼接/贴、影像、综合材料等等,这也体现出艺术家哈依姆·施泰纳巴赫所说“我把这段时期看作是一片群岛,不同的岛屿上有各种事情发生。这些事情不总是朝一个方面发展,但却同时发生。”这正是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化、无中心的面貌的现象。当代艺术家将这些媒介从其原有的上下文中抽离出来,将其重新组合到艺术创作之中,成为一种与其来源相关联的符号与传递信息的载体。而从薛若冰艺术探索来看,其绘画艺术尽管面貌多变,但可以看出皆是以具体问题出发而展开的探讨,是其艺术观念的传达。这种观念性特征使得它本身已经超出了视觉艺术的范畴。

“信息和图像交流的速度加快,全球视觉文化是大众传媒散播的影响的统一性……流行文化压制私人经验领域的能力也增强了。如今大众传媒的信息文化被导入到趋于将信息呈现同质化的统一格式中”。艺术家面对上述背景和如此丰富的信息、图像资源这一当下艺术文化现实,解决艺术创作最具竞争力的并非是技术手段,仍然还是创造力本身。在当下图像复制的时代,这种作为具有问题意识的艺术具有着现实意义,它需要艺术家们在庞大繁杂的图像中保持着清醒和机警,努力摆脱来自流行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同质化影响,以前卫的姿态从更用独特的视角呈现出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的各种问题以及个人的社会观感也许才是鲜活的、真诚的也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形态,当下,人们审美视角、关注对象的转移,这需要艺术家切实地将自身的艺术创作融入生活,而艺术创造的高度也许就在于对现实的体验与认识的深度。

艺术创作是画者真实心性的显现,是基于现实感受加入思考注入价值的艺术升华,将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用艺术形态表达出来,是艺术家本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青年个体艺术家一代值得挖掘、推介和培养。他们生长在如此丰富的时代,同时也遭遇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代,艺术家们有着比常人敏锐的艺术触角及更贴合时代的艺术表达的语汇。很显然,青年一代艺术家以当下现实的生活为关注点,并在艺术表达上更清楚何种艺术能与大众相联系,在一定程度弥合了斯图尔特·霍尔所说的“大量差异和巨大鸿沟”。

艺术是不断变化且常说常新,它是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引领着时代和人们的审美不断向前发展。事实上,无论是何类型的艺术叙事方式,采用何种手段与媒介,以何视角的切入与展现,都是青年艺术家可尝试、关注并且深入研究的艺术课题。薛若冰在即将出国深造之际,举办此次展览既是对自己今年学习成果的汇报总结,又是开启新的学习阶段的起点,愿若冰在新的创作环境、更加开阔的艺术视野下,增加艺术实践与理论研判,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作为一个真诚而独立的个体艺术家,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色彩、天性与道德

—薛若冰作品中个人与社会问题的反思

文/田志伟

2020年10月10日,艺术家薛若冰的个展“四分之一”在北京森林中国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艺术家18幅作品,多为油画艺术作品。用不同的画面形式表达了艺术家冷静而又理性的深刻思考,既有个人思考的层面,亦有社会思考层面。

此次展览主题为“四分之一”,也就是“25%”,英文名字为“only a little bit I could express”,翻译为我仅能表达的一点点。艺术家此次的作品内容表达或许只是她所想表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中文采用四分之一的主题表达,一是四分之一只是表达了25%,符合艺术家主题表达的内涵;二是艺术家芳龄25岁,是人生的四分之一,这次的作品表达的是到此年龄阶段所展现出的对艺术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是画家人生四分之一的回顾和总结。所以薛若冰画作所传达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思考多体现在作品内涵和观念上。

“Deep blue”系列是在进行一种色彩的排列组合,在有限的空间内运用单个颜色的深浅组合来构成一幅立体化的作品。色彩非常重要的一种感情存在方式,作者将色彩本身的表达放在绘画作品中的首位,使作品回归于色彩本身单纯且纯粹的美感中,也就是最真挚最朴实的感觉,蕴含“返朴归真”的个人情感。色彩是一种蕴于情感的形式,是艺术家感情的真实表达。

画面内仅有蓝色一种颜色,但却是深浅不一的几何形体组合,是典型的“冷抽象”作品,蓝色是一种冷色调,象征理性、克制、神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几何规则的工业化极度理性的美感,有极其深刻的个人思考。一是蓝色色调在艺术家作品中的重要性;二是单一色调的纯粹性和其独立的情感表达。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独有的渗透性和吞噬感,与周围事物有着各种形式的瓜葛。所以这种极度理性的蓝色色调构成一幅几何形式的平面画作,蓝色的色彩情感表达被最大化的表现出来,使得简单的色彩变得纯粹而质朴,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极简性的理性创作,旨在呼吁众人直面自己的人性,直面最真实的自己。

当蓝色被放置在装置作品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表达呢?“desire”系列是一个装置作品,63块白色的光滑瓷砖,铺盖在皮毛的上面,缝隙间伴有皮毛的生长,在瓷砖上放有一个蓝色的熟透了的榴莲。“desire”翻译为欲望,而白色瓷砖艺术家表达的是浴室,中文中,“欲”与“浴”同音,“欲”是每个人的天性,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敏感的一个词汇和话题,绝大多数的表达都与“性”相关,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很少有人提及,几乎都避而远之;“浴”会联想到沐浴,而艺术家所表达的“浴”室是一个个人私密性极强的空间,同时也是家人共用的一个公共空间,两者皆略显暧昧。所以在这个空间中,就形成了极其分离的两极空间。

首先,卫生间作为一个空间来说既包含个人私密性,也包括公共性。个人私密性是我们个人清洁去垢的地方,而“欲”与“浴”同音,隐含有“偷窥”的成分,同时,私密空间里暗含被凝视的成分,来自于男性权力的凝视,也包含个人被集体凝视而不能为所欲为;公共性是我们家人共同使用的空间,沐浴或是公共卫生间,亦或是梳妆打扮的地方,隐含有干净、纯洁的意思,而梳理妆容、打扮又是为了公共社交场所,是为了进入公共场域,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

其次,皮毛代表着温和,是一种温和的人性,是人类的自然属性,而方砖整齐划一,代表的是规范,制度的压制。所以在此空间中,个人私密性的皮毛仅存在于个人空间中,受到方砖也就是公共空间的束缚。榴莲亦是如此,冷色调的蓝色和坚硬畏惧触碰的外壳与内在高热量的果肉形成一种对比,象征着克制和收敛,用自身“冷”外壳去制约“热”果肉,是一种个人与公共权利的异化。

所以在“desire”系列作品中,卫生间或者是浴室的空间带有个人私密性和公共性,连接着两种空间,是个人和公共的一个零界点,也是个人和公共关系的平衡点,同时也有调和两种空间场所的作用。个人私密性空间是个人隐私,在“欲”无意识的驱使下可以为所欲为,个人的天性或原始性显露无疑。而公共空间代表着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的束缚,所以个人在公共空间中必然受到制约,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公共规范或者是科学理性规范对个人人性的压制和剥夺。

“acrylic on canvas”系列又是个人与公共关系另一种模式的解答和呈现。在此作品中,布面油画所呈现出来的是类似于乱码的画面,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电子科技产品,比如手机、屏幕等。艺术家按照自己的艺术创作模式将视频性的图像翻译成绘画语言,将其定格在画面中。而画面中色彩是主要构成方式和艺术语言形式,图像视频是由多种颜色构成,其中也出现多个几何形体,但是形状的大小和形式并不是主要,而是类似于中国画“形随势生”的创作模式,所以画面中的几何形体多是由艺术家颜色表达过程中的自然生成,即色彩的独立性表达。对于油画作品而言,色彩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的语言方式之一,它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情感符号,也最具感染力。所以艺术家最想表达的是色彩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色彩本身给人的感受,将画面的思想表达简单化为画面的构成方式。

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变得越来越容易,这种信息化的交流方式不免会使人迷失自己,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徘徊不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这便是社会理性对个人感性思想的控制。而“acrylic on canvas”系列作品是电子科技产品在生成图像视频时发生故障后所呈现的面貌,是图像视频生成的源代码,解读电子图像视频的形成元素,带有很大的解构主义思想,将图像解构为最初始的呈现方式。意在反对公共性的图像传播方式,对人们观看方式的控制和反思,也是由社会和个人关系问题形成的讨论。

这是与“Deep blue”系列相通的地方,两者皆在表现色彩的独立表达是画面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和个人与公共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又与“desire”系列有相联系的地方。

“deep blue”系列和“desire”系列,两者皆在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探讨个人与公共或者社会之间的关系,压抑、束缚、规范是个人与社会关系最显眼的代名词,个人的天性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而受制于社会和公共关系也是亘古不变的,艺术家一方面探讨社会公共关系的制约影响到了人的天性,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个人的行为准则也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过度遵从个人天性难免会触碰社会道德规范,但完全的遵守道德规范就会压抑个人,很难展现一个人的完整天性,矛盾便产生于此。“Deep blue”系列与“acrylic on canvas”系列又表达出了色彩作为油画艺术语言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是最能表达艺术家、创作者的情感符号,是艺术家情感的蕴藉。“acrylic on canvas”系列还隐含有个人和社会公共空间关系问题的讨论和表达。

综述,首先,艺术家通过对色彩这一情感符号的运用,表达出个人天性的束缚以及社会公共空间对其产生的压抑和约束作用,既发挥出了色彩的情感表达作用,又表达了艺术家对个人和公共问题的思考。

其次,25岁是一位艺术家最有创作活力和激情的年纪,同时这也仅是完美人生的四分之一。作为艺术家她用敏锐的眼光为我们展示出个人与公共、个体与制度之间关系,即使仅有一点点,但也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这是艺术家人生四分之一阶段的回顾与反思,是此阶段的总结与感悟。回顾从艺几年间所产生的艺术观念,反思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式和理念,总结自己创作的经验和思考,感悟人生的四分之一,感悟“only a bit little I could express”。

我所表达的四分之一

文/王彦冰

绘画在当代到底意味着什么?假如我们过去常在一个固定的结构中(比如平面性)来体验绘画,那么在当下,绘画不再仅仅是描绘现实的手段,也是艺术家本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媒介,传达出更多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在薛若冰的‘¼’个人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本人近两年来艺术历程的回顾和总结,‘¼’所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艺术家本人的人生历程,更是一种态度,“only a little bit I could express”。展览中的作品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不局限于平面性的结构,从油画到综合材料、装置艺术,分别表达了艺术家本人关于人和社会的思考。

薛若冰的作品中大多以组画的形式,分别探讨了个人对色彩、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表现主义及几何抽象主义的影响。在“Deep blue”这一系列的作品中,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几何抽象派蒙德里安的作品,由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组成画面。实际上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虽然都以几何图形作为绘画的基本元素,但在薛若冰的作品中用综合材料削弱了画面的平面感,三角形板和玻璃板的应用配合白、蓝、黑的色调,增加了设计感和工业感的气息。作品仅仅是借用了几何抽象的美学概念,传达出的冷酷感与蒙德里安作品中的色调轻快、画面富有音乐感极为不同。

“Driver chip、transformer、unit board”系列的作品中,色彩更加丰富,相互交错扭曲,“#E6E6FA乱码”系列作品中,丰富的色彩叠加配合条纹网格状,令人联想到故障的屏幕显示画面。在这些作品中所要探讨的是当代社会电子图像和绘画之间的关系。在网络时代的今天,除了书本阅读和观看实物之外我们阅读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网络,通过电子屏幕展示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对屏幕的视觉依赖和对屏幕所形成的图像的理解和解读是与现实有差距的。我们很容易的能在网络上看到许多大师的作品,比如米开朗琪罗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礼拜堂所创作的天顶画《创世纪》,这幅巨大的天顶画面积达14x38.5平方米,是画家历时四年多完成的。我们能够在网络上看到其全景图片以及各部分细节的图片,但这与身处西斯廷教堂中抬头观看巨幅画作是有很大差别的,或许我们能够通过屏幕观察到更多现场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但却失去了在环境中感受这伟大作品所带给人的震撼之感。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薛若冰的作品中,抽象的画面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思考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电子图像与绘画本身的关系,这种“故障式”的画面实际上也是一种反视频反图像的表现。

在装置艺术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更深切的体会到薛若冰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装置艺术通过“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我们每个人在其中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这两件装置艺术主要通过私密的场景营造与人之间的交流,传达的是人和社会之间的隐私关系。“直面人性”系列探讨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隐私关系,虽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必要的,但在画面中呈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强调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把握分寸以及必要的疏离感。

在薛若冰的作品中色彩都是非常丰富的,她对色彩的探索受到了德国艺术家Katharina grosse的影响。色彩是Katharina grosse作品中的主要特征,她像一位视觉和色彩创意专家,通过色彩推动边界拓展和想象力,探讨了颜色对常规材料、物品表现和建筑物的影响。这在薛若冰的作品中也可以很明显的体会到,例如蓝色的榴莲、视频中蓝色的卫生间。在薛若冰的创作中,她注重色彩的实践,比如在”Deep blue”系列作品中通过使用综合材料削弱色彩颜料的质感,想要最大化色彩本身的情感表达。在她的作品中所能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思考,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展览的名字“¼”也是基于此意,所能表达的仅仅是四分之一,我们所能体会的各不相同。

徜徉于蓝色之美

文/朱贺

黑格尔曾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薛若冰就是如此。初见薛若冰的作品,我便惊讶于她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她的作品涵盖丙烯、油画、录像甚至装置艺术在内,泼洒、分割、拼贴及点缀等表现手法在这个25岁的甜美女孩笔下运用自如。在天美学习绘画的这些年,薛若冰学到的不止是绘画技巧方面,更多的是她对于艺术本身的感悟、思考与发掘。她对西方前卫艺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对图像、空间关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实现绘画语言与图像语言的自由转换。色彩的运用是她作品中最具张力的地方,在所有的颜色中间,薛若冰对蓝色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用蓝色最多,也用的最好。在她的作品中有的蓝色象征着权力,有的象征着雕塑,有的象征着屏幕,蓝色在她的笔下象征着无限的可能。蓝色也使她的画面更具动态性、更有节奏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蓝色是她创作的灵魂。

在这七组作品中,有两组是关于空间的装置艺术,一组是蓝色的榴莲装置艺术,一组是放映有蓝色荧幕的一段录像。薛若冰很关注空间,着意于对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关系的探究,她试图在空间中找到矛盾性与统一性的平衡点,并将这种平衡用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其他五组虽是绘画,但仍然注重对图像与空间关系的探究,当然,蓝色的元素也深蕴其中。她的绘画作品大多都探讨了一种转换关系带来的意义,因此也从单一性和静态性上升到复杂性和流动性,有看头,有耐人寻味的东西在里边。

在《desire》这组装置作品中,体现出很强的矛盾冲击力。福柯曾说:“直到19世纪,我们才开始明白剥削的本质;然而直到今天,我还未能全面地理解权力的本质。”权力的问题一直是后现代主义讨论的热点话题。薛若冰独出心裁的将蓝色的榴莲覆盖在皮毛之上,它象征着一种权利隐喻。然而榴莲内部巨大的热量被蓝色的外壳笼罩着无法释放,从而展示出多重矛盾的一一对应,她对权力在现当代的解读有着独特的思考。另一个装置作品Redoubt视频是在卫生间完成拍摄的,这让我联想起崔岫闻的《洗手间》,通过拍摄私密空间,展现出真实的生活状态。薛若冰的装置里隐喻性很强,每一样东西都有着它特定的象征含义,她将艺术与宗教相结合,同时强调空间中矛盾性与统一性的结合,也不乏哲学的意味,这让她的这段视频的文化意蕴不断厚重起来。

#E6E6FA乱码系列最具有色彩的冲击性。在这组作品中她受到柏林艺术家卡塔琳娜·格罗斯的影响,用色洒脱奔放,不过多拘泥于细处,也不仅限于蓝色调,画面多了更多的可能性。从一些特殊的艺术处理手法可以看出薛若冰的创作受到了波洛克、怀斯等人的影响。她把对视频的图像性翻译通过斑斓的色块表示出来,蓝色荧幕上的乱码不再显得无趣、乏味,由于这种式微的转化而因此具有了生命力。从电子屏幕的花屏和故障中提取出来的网格和线条等元素,经过艺术化的处理,生动展现了这个状态下的电子屏幕和人类的关系,画面看似是平面化的实则具有延伸感。同样的Driver chip,transformer,unit board 系列也是反映了当代社会电子图像和绘画之间的关系,不过这个系列采用的是一个反视频反图像的角度来看待绘画。这种略显叛逆的精神我认为在年轻人中间十分的难能可贵,现在的我们沉溺于图像带给我们的快感当中,很少去思考这些发光的荧幕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更不用说去对它进行一种反抗,薛若冰给迷失在图像世界中的我们一剂醒脑神药。

Deep blue作品系列是运用蓝色最多的系列,与设计联系的也较为紧密。深蓝与浅蓝色块以及黑白色块的组合拼接成了一个具象形态的蓝色雕塑。我非常喜欢的是这些几何形体上边的肌理效果,这种肌理类似于塑胶跑道上的那种颗粒的感觉,细看有质感,粗看又很逼真。相对于蒙德里安红黄蓝的色调,薛若冰整体蓝色的色调给人以冷酷疏远之感,有一种古典的理性之美,也是对极简主义的独到诠释。

湮灭系列和直面人性系列作品是我最喜欢的两组作品。湮灭系列这组作品蓝色部分的色调偏重于蓝黑色,夹带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这种情愫将我带入一个童话故事当中去,这个故事带有一丝神伤,亦有一丝唯美。在类似于插画的清新的画风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思绪仿佛在空气中回荡。张开的行李箱、上升的热气球还有渐行渐远的女孩背影都在诉说着一种离愁。薛若冰用她细腻的女性视角将美好与忧思、深情与漠然塑造出来,直戳内心。直面人性系列相比之下就更加女性视角化了,值得注意的是,人物碎花的服装是采取拼贴的方式贴上去的,蓝色与红色的结合使主体一下跳脱出来,增强了一种视觉的冲击力。有的人身上有尾巴,有的身上有蝴蝶翅膀,体现出人性与动物性的一种结合。在对“性”的诠释中,有一丝Helen Beard的大胆,但又能做到收放自如,从第三视角更加客观的看待。

最后我想用尼采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句话送给薛若冰以后的艺术创作。在描绘蓝色的这个表象之下,薛若冰的绘画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她今年刚好25岁,处于人生的四分之一的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她来说有些事情刚刚结束,但更多的事情对她来说才刚刚开始,她的未来、她的艺术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出国之后,迎接她的更是一片崭新的天地,愿薛若冰的绘画永远如初见她时的那般美丽。

以个体生效 坚定作境遇的反馈者

文/周胜男

青年艺术家薛若冰个展2020年10月10日至11月15日于森林中国美术馆开展,此次个展共计展出16幅作品,创作时期横跨四年,主要围绕着薛若冰创作以来各个不同时期对于色彩的表达关系,也是以绘画为表述方式对已度过的人生1/4的思考。

一、转变是自觉过程

此次展出的作品创作时间维度横跨了2016至2020年,透过时间纵轴观看此次展出的16幅作品,在数幅作品中形成有序也有趣的变化。

在2016年的《直面人性》系列与其他数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薛若冰对具象的艺术形式语言的使用是极为的明确的,或者说呈现一种不规避并理所当然的态度。我们不可否认这是艺术家本人在创作时自由表达的权利并且捍卫这种天然权利更是艺术自由的根本之一,然而在随后的18年的作品《湮灭》再到《deep blue》中色彩与抽象形式语言开始在画面中拔地而起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画面中大量使用两种单色组成画面,分割重组而成块面占据整个作品,这在以往的薛若冰的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湮灭》中由具象物体伸缩变形演化成为画面中的组成主要部分似乎在顷刻间消失在薛若冰的作品中,原本不规避的态度转向另一极。一成不变总是使人兴味索然,转变更能兴奋神经,起码当我觉察到这样的变化时,想要更深一步追溯其中缘由。

回归到作品中来,2019年到2020年,色彩的使用在作品中呈现出一次大膨胀,如果说2018年的作品中的色彩与抽象语言的组合是艺术家对具象语言形式使用的一次拒绝,那么在2019至2020年间,艺术家已经将这种拒绝转化为自己作品中的一种“常理”,无需多问,已游刃有余。

薛若冰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思考了自己艺术表达语言或形式的倾向,被具象压缩削弱的色彩和平面化表达中的色彩装饰性等。实践透映思想的动态,在此次个展中的作品,似乎完成了一次具象的消亡与色彩表达的膨胀。或许对于薛若冰本人来说,不仅是在艺术语言使用的选择上更加自由,更多的是艺术家对本人的创作反思形成意识和视野上的再拓展,对于本人的艺术表达是一次深层自觉的过程。

二、以个体生效

在我们在探讨个体的概念时总是将它作为计量单位去使用,那么抹平个体作为单位时无用的特征是作为使概念成立的基本的工作。例如当“人”作为计数单位时,不再有男女性别,你我主客体关系等之分,人只有一人两人多人之分,在这个概念下个体不再以自我生效。当我们面对社会或者宏观意义时,个体感受的有效性会被掩埋甚至消亡。以艺术表达个体的情感,以创作反馈个体的境遇似乎是艺术家在寻求有效性自己的一条道路。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对当以个体存在时该选择以何种方式生效,薛若冰以自己的创作内容表达自己的立场——坚定作境遇的反馈者。作为观者,亦可以翻转向自身的审视与观看,思考问题的答案。

艺术家的创作是对本人所处的境遇最自身的反馈。装置艺术《desire》中一颗蓝色开裂榴覆盖在毛皮的瓷砖平面上,榴莲与平面之间的接触或关系让人感到锐利,瓷砖与皮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个人和公共关系的平衡点,瓷砖的沉重与坚硬,似乎在关系中形成一种强势力量,覆盖在皮毛上作为一种权利隐喻.蓝色的榴莲自身外壳与自身内部高热量形成对比.象征着克制和收敛.是一种权利的异化。这样铺陈而开的层层关系的感知与探讨是我们成为形成关系的个体,又成为跳脱出来观察关系的“我”,此时此刻“我”作为“个体”生效,个体面对“我”又成立;作品Driver chip, transformer, unit board系列,这组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带有电子科技的疏离感的用色和避开感情的理性而规则形式,充斥于整个画面中,使观者形成一种压迫和逃离感。在我们日常目光从一个电子屏幕转移向另一个电子屏幕时,我们的世界被电子填充,当我们试图冲破充实在我们眼前的由电子组成的图像时所表现出的反叛,对于观者来说会引向对自身境遇的思考。这组系列绘画向观者展示了艺术家本人对当代社会电子图像和绘画之间的关系,站在一个反视频反图像的角度来看待绘画。

当艺术家以个体角度出发对境遇作出反馈,并将个人反馈推向观者,此刻表达与个体才同样生效,两者之间就在这一瞬之间在探讨人的价值与意义上这一纬度上生效。当我们探讨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时,似乎就是在以个体生效的立场之上反窥艺术本身。在此,再次回归到艺术作品的探讨,《直面人性》系列作品,似乎向观者展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呈现出胶着状态的关系,这或许是每个个体存在于群体关系中无法逃避问题与境遇,薛若冰通过作品做出了反馈,使个体生效。

以观者角度看,关系、境遇、思考似乎是薛若冰此次个展的作品中共同触及的词汇,这似乎并非仅仅是出现在薛若冰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是所有人共同面对的课业,诸多个体以不同的视角、方式、功能等等维度思考反馈,这些问题似乎被每个人反复探讨,但似乎从来不曾失去意义,薛若冰选择以此为创作的主要内容时,选择了自己的态度,以个体生效,坚定作境遇的反馈者。

欲的符号

文/丰凡顺

纵观若冰的绘画和装置艺术作品呢,十分地耐人寻味。经过一番细品端详,不难发现会有这样几个关键词会自觉地浮现在大脑中——“拼贴”、“丝网印刷”、“嫁接”、“块面分割”、“色域抽象”、”非具象等这样一些概念范畴,仿佛像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塞尚为周边的理性现代主义的崇拜和追溯,但同时也背离了前代人过于强调理性主义的精神价值追求而创新意。

艺术语言的创新能在若冰的装置艺术作品上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desire》即《欲望》这幅实体三维空间中展示的装置艺术作品中,咱们可以看到若冰在借助反平面的传统绘画语言——即三维立体的生活物质材料和工业现实材料如榴莲壳、皮毛和浴室瓷砖等,通过在长了皮毛的浴室瓷砖上展示出蓝色榴莲壳,即在不对等的空间中展示生活实物,来表达一种碰撞般的欲望调动和克制,因此,我认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可以成为该作品的核心表达含义。

即便如此,类似于现象学家赫施和伽达默尔曾谈及过的关于作品含义的不可复制与还原的问题,若冰给咱们艺术观众留下了可自由想象去填补的无数空白和不对称点,从而完成作品意义的最终生成,既然作品本身的含义是不可还原和复制的,那么从不同角度研究作品意义的再生是有所价值和可操作性的,所以我们可以不妨对这件抽象的装置艺术进行大胆地联想和想象。若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视角解读作品,那么带刺的蓝色榴莲则象征着拥有至高无上权利代表的达官贵族,设身于用皮毛隐喻着原始文明的现代浴室中,好像是在表现人类原始性本能的欲望驱使下的“本我”,与受理性意识管辖的“自我”和“超我”相互博弈,是现代人们心理中感性与理性、意识与无意识这对二元矛盾的摩擦碰撞的抽象再现。

类似却不同于后现代主义时期杜尚的《泉》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的反精英思想和艺术泛生活化,若冰的《desire》将毫不相关的生活碎片挪到了艺术场馆,并出其不意地赋予了它们艺术含义,且更注重物质材料媒介的选用和深刻主题思想的表达,比如刚才谈及的皮毛、瓷砖、蓝色榴莲壳的精心选用,都暗含了欲望的矛盾和当代人心理上陷入困境的主题思想,然而这些在杜尚的小型坐便器的随意选取性中是完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他们或许迷失在了追求反内容反形式的无目的性上而失去了艺术的本质。

那么,如果通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法,来研究若冰的乱码系列作品,不难发现蒙德里安的身影若隐若现,比如《百老汇爵士乐》中的三原色运用,以及具有音乐感的直线矩形的交叠并用在若冰的这系列的油画作品中均有体现,说明现代主义时期风格派的冷抽象绘画对若冰自身独特绘画风格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指导性作用。

除此之外,在形式上仿佛还借鉴了美国后现代时期的波普主义——丝网印刷的融入更是增加了她作品物质媒介层面的多样性,同时也能引起观众对于本雅明口中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作品渐渐失去活力的种种反思。

再者,如果我们继续从研究她作品指称含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出发,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若冰在创作时赋予了她抽象平面绘画的多重不同的含义。在她的乱码系列作品中,若冰好像将现实生活中的图像视频经大脑碎片化和抽象化提炼后,整合转化为全新的平面图示,因此不免存在苏珊·朗格符号论中谈及的情感表达作用。种种类似“符号”的平面抽象表达,仿佛都体现着若冰对于现代文明中过多使用电子图像,而整体忽视实体绘画的不满,希冀人们能经过她绘画语言的转化而进行反思,重新反观绘画本身的价值,从而重视绘画自身不可取代的永恒魅力。

关于薛若冰个展《1/4》

文/王柱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女性艺术走向繁荣,艺术形态愈趋多样,在时代主旋律中寻求个性突破。趋向于非官方、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等具有鲜明女性主义特色的自由表现,不断创建自己的艺术空间和话语体系。薛若冰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以其自身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感染力,通过作品表达其叛逆精神和艺术家本人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关注。她的作品不仅有自我情感体验与再现,还有着现代都市知识女性对于现实处境的思考与探索。

本次薛若冰的展览展出了其2016—2020年间创作的多组系列创作,共计18件作品,包含平面绘画,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其中涉及她对个人-社会生活、当代社会电子图像-绘画(Driver chip,transformer,unit board系列)、私密-公共(Redobut影像装置)等多种关系的思考。本次展览以1/4为题,指薛若冰已走过人生的1/4,而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她近几年来艺术历程的回顾和总结,也是以绘画的方式记录她25年来的思考。

在《Deep blue》系列作品中,画面被蓝色调的三角形所分割。这让我联想到立体主义运动。这些蓝色三角形表现出一系列层次,似乎一个跟在一个后面,既传达出深度感,又能在画面不显平面化的情况下去简化其轮廓。最终这些没有经过预设组织的蓝色三角形通过随机整合,转化成一个具象的,可以被认知的蓝色雕塑,充满了设计感和工业感。蓝色(blue)在西方语境中代表高贵、深沉、严厉、忧郁。这可能是艺术家选择冷色和直线的原因,为了强调作品中冷工业的感觉。这种冷酷感和历史上的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中的理性形式遥相呼应。

“欲望“这一主题也在作品中频繁出现,如展览中唯一出现的装置作品《desire》。白色的瓷砖直接拼贴覆盖在一层柔顺的皮草之上,上面静置一个蓝色榴莲。瓷砖和花洒这种材料略显暧昧,花洒代表浴室。在汉语中 “浴”和“欲”同音,“浴室”本身是一个隐私的空间,暗示欲望,而“欲望”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词汇。瓷砖与干净整洁有关,就像客厅与厨房,是一种个人和公共关系的平衡点。这里体现出艺术家对于私密与公共空间之间关系的思考。皮草顺滑性感,似乎象征着人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欲望和性本能。而代表公共空间的瓷砖覆盖其上,似乎代表着公共秩序对于性本能的一种强行介入和压制,所以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力隐喻。蓝色的榴莲外壳和内部的高热量形成对比,象征克制与收敛。整件装置作品像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欲望受到克制,又彼此充满矛盾,似乎是克制和欲望的连接点。《desire》体现了薛若冰的一种叛逆精神,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大胆的描绘自己的感受。

此外,薛若冰对当今人类过度依赖媒介化观看导致迷失于现实和虚幻之间这一现象也作出回应。例如Driver chip,transformer,unit board系列探讨的是当代社会电子图像和绘画的关系,薛若冰将这种图像性的生成和显现用绘画这种传统语言形式进行描述,是对屏幕式发光图像的一种反抗。这种有趣的做法还体现在#E6E6FA乱码系列中,艺术家用油画媒介来表现电子屏幕损坏的图像。而光怪陆离的色彩和明显的笔触又让观者意识到这只是一幅布面油画作品。这类作品提醒我们当今数字化媒体所产生的完美体验是虚幻的假象,要在虚拟媒介中保持理性,不要被中介化的间接观看蒙蔽双眼,束缚自主性从而丧失创造力。

透过本次展览,我们直接了解到薛若冰在类别、题材、风格、手法,乃至创作理念均有巨大转变。从单一的直给的方式在向含蓄且包容的方向转变,也看到她对于色彩和空间转换的探索还有不断尝试用不同的媒介来传达自己的思想。薛若冰的作品通过个性化的艺术表达传递她的情感体验,敏锐独到的观察力以及在当今社会中难得的保持自省的理性精神。

观薛若冰作品展

文/张宇

初见薛若冰的艺术作品,我就被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复杂和耐人寻味的讯息所吸引和震撼,薛若冰的作品所展示出来的更像是当代艺术家在现当代的环境中不断追求艺术的创新与融合的过程。正如周至禹教授的书中所说:“艺术是关于图像的力量”。任何人看到图像,都可以大声的说出来我喜欢或者不喜欢,尽情的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那一面,而并非要被教育才能懂得。当代艺术更加强调作品三个层面的存在,即生产,流通和接受。观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和观看过程以及观众的接收效果均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的创新与进步,现在当代艺术出现了两种趋势,其一就是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和展示作品时更多的考虑到身体观看的各种可能,观看的方式更是朝着体验式观看方向拓展。desire系列就表现出了当代艺术的这一特点,这是一组装置艺术作品,在这幅作品中,运用到了瓷砖,毛皮,水果等不同材质的物品,作品所构建出来的场景是类似与浴室的空间,若冰所选用的这几个物品——瓷砖,花洒以及榴莲的搭配会使观众不自觉的进行思考,来根据自己认知去判断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瓷砖和花洒会使人不自觉的就联想到浴室场景,而其“浴”又与“欲”同音,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矛盾和碰撞,同时蓝色的榴莲也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蓝色在西方宗教义更多传达的是一种宁静,神秘的气氛,这种色彩所带来的象征寓意与榴莲内部所包含的高热量又形成克制与欲望之间的矛盾。

其二则是当代艺术的创作充满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充满了图像的象征和寓意,因此当代艺术不是叙事的艺术,而是表现与象征,“Driver chip, transformer, unit board系列”“Deep blue系列”和“直面人性系列”都展现了这一特点,其中“直面人性系列”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表现,所传达出来的丰富色彩更像是巴洛克艺术的风格,激情的画面打破了宁静和和谐,充满了强烈的运动和变化,同时画面又极具装饰性,仿佛暗示整个人类社会的关系也是如此的混乱无序,使我们不禁会去思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又像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把握人与社会交往时的分寸感和距离感。而“乱码系列”则是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现出自己对于绘画之间关系的看法,作品所构成的美感对象是用非具象的形状或图式构筑而成,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以蒙德里安的冷抽象风格,整幅作品运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觉和情绪 ,来阐释自己心中对于绘画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前人艺术流派的运用和融合也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薛若冰的作品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同系列的作品所带来的感受也完全不同,也说明了她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她也无意把自己受限于一个稳定的意义里,不在事物的内部做过多停留,而通过“表面”流动把内在的 “无穷性可能”敞开来。

现如今当代艺术打破了艺术的传统疆界,探寻各种可能的个性语言,天马行空的奇思玄想,自由的构思理念,是艺术的风格呈现出爆炸式的多样化,当代艺术代表了这一个时代的一种自由表达,自现代以来,艺术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模糊,也体现了自由平等所创造的的主流价值和文明进步。

蓝色生长

文/周子云

本次画展定名为《1/4》,若以百年为一个时间单位,1/4则代表了若冰在一个世纪中所走过的路程。“四”这个数字有着完整的寓意,“春夏秋冬”,“东西南北”,这些概念都是从四个角度来阐释一种全面的秩序。刚刚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学业的若冰,已对艺术创作有了较为清楚,扎实的认知与体验,在人生四季中的一角深入扎根。若冰近年来创作的十余件代表作品在本次个展中均有展出,展览既是她近年来艺术历程的回顾和总结,又更像一本“日记”,以绘画的方式所记录25年来的思考。

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时间早晚顺序排列可大致分为《直面人性》《E6E6FA乱码》《DeepBlue》《Driver chip驱动芯片》《Desire》系列,若冰在创作中的大胆尝试产生了许多新鲜的艺术效果。这些系列在类型、风格、题材、手法上虽不尽相同,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系列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强调,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若冰在近年来的创作一直对人与外界的关系,社会现象等议题较为关注,这一理念在作品中有诸多体现。从《直面人性》到《Desire》系列,“关系”这一潜在线索贯穿于若冰的创作当中,16年创作的《直面人性》组画中,若冰通过对圆润的人体的扭曲,夸张刻画,辅以高跟鞋,酒瓶等象征性意象,制造出奢靡、纵欲、诡谲的艺术氛围。此时探讨内容更侧重于人与自身,即情感性的关系。而至《E6E6FA乱码》系列时,关注点则由向内转为对电子化的图像语言和绘画的图像语言的转换关系的探讨。作品中交错的直线与交错关系令人联想起百年前蒙德里安对现代生活的构想。到作品《Desire》时,创作已脱离了架上绘画的范畴,但装置中瓷砖与毛发质感的对比,覆盖关系,仍旧围绕着个人和公共关系的平衡点这一关系进行探讨。

在“关系“这一线索以外,“色彩”的情绪性表达构成了另一条贯穿全局的线索。法国画家艺术理论家康定斯基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着重强调了色彩的作用,他认为色彩具有情感性,能给观者带来纯感官效果及心理效果。若冰的创作线索的核心正是围绕色彩的情绪性表达做各种形式的尝试。

在早期系列作品《直面人性》《湮灭》中,作品仍具有较明显的具象痕迹,叙事性较强。色彩本身的意义更倾向于辅助造型,丰富画面的“赋彩”功用,并未强调放大情感表达的功能。而在后续的《Deep Blue》《迷踪》系列里,随着创作的推进与感受的递增,若冰赋予了色彩更多的情绪职能,其中蓝色在若冰的作品中有着重要意义。康定斯基认为,色彩的性质与精神的内在结构有所联系,颜色的冷暖明暗会给观者产生视觉上的离心/向心运动,蓝色在物理运动中,表现为后缩,远离观者。在作品《#000079》中,画面由诸多蓝色碎片构成,碎片交织如同西方教堂飞窗上的玻璃画,折射出天国的光,给人以平静肃穆,疏离的感受,画面中虽无任何叙事成分,但依旧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而在《#FFD700》作品中,蓝色则被赋予了独特的寓意,。当电子屏幕无法成像时它只能显示一块蓝色,大面积蓝色的运用象征着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感性印象。若冰在创作这类作品时希望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最大化色彩本身的情感表达,将色彩放为画面表达的主要输出。从观者的角度来看,她已经达到这个目的了。

若冰正在迈入人生中的下一个1/4,扎根深厚的她定能走得更好,正如周易中“四“中所代表的”震“卦的寓意一般,希望她厚积薄发,痛快生长。

“媒介的幻觉”

——薛若冰“乱码”系列作品的图像生成

文/李常胜

当今世界,新媒体技术将一切信息转化为0和1,人们通过观看变成信息的接收器和发射器,一切都可以被量化为信息计算。信息化的图像只是符号,人们对它解码,而不需要全身心的感受或凝神观看。我们沉醉在电子媒体中,所有的身体实践都被数字影像作了替代满足。当观看被媒介化之后,图像所包含的内容全部被转化为可量化的信息,然后通过线路板和显示屏进行传递,并最终影响我们的记忆。因为相比人脑记忆,数据库和图像磁碟显然更加方便而且(我们以为)容量更大。久而久之,人们会渐渐习惯于在屏幕的那头消化各种信息和图像,而它们实际上是“遥远的被编造出来的”。人被赛博知识所主导的权力结构所异化,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渐渐丧失了把握自身的能力,在观看中丧失了创造力和行动力。

媒介化观看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会使人产生虚假的创造体验,很多互动装置和观看内容会让人误以为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但实际上这种活动并不能让人得到锻炼,反而会吞噬大量的时间,使其丧失真正自我发展的机会。人类迷失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在这种迷失中,躯体从最尊贵的容器变为令人厌弃的躯壳,除了眼睛以外身体的其他部分都成为无足轻重和可替代的。在这种趋势之下,究竟是人类在自我进化,还是已经被机械异化,人类陷入深深的矛盾当中。海德格尔说:“唯当存在者成为表象之对象之际,存在者才以某种方式丧失了存在。”这个所谓的图像世界,不再是生命的世界,有的只是精于盘查的主体和被工具化的客体。

人们通过观看媒介设置场景,不仅使世界沦为可计算之物,而且也使人类自身变为可测度之物。虚拟现实领域的研究型艺术家布伦达·拉莱尔博士说:“每个人都想创造某种让人全身心投入的梦幻,使自己沉浸其中忘乎所以,每个人都想得到一种蒙骗自己的完美幻觉,我们就像撞到玻璃窗的鸟一样,把它误认为仿物的原物。”媒介技术的飞速扩散和演进,创造出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景观社会,世界图景转化为一个积聚的图像景观,真实存在全部转化为一个虚拟表象,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使图像景观从工具变成了目标。薛若冰的“乱码”系列作品,就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回应。

薛若冰“乱码”系列作品的标题并非真正的乱码,而是目前电子屏幕显示所使用的16进制颜色代码,在网页、图像处理等多个方面均有广泛应用。系列中每一幅作品的题目,都是由画面中面积占比最大的颜色来决定的。一方面,本系列作品都是使用油画这种传统技法对电子屏幕进行表现,此举是为呼应作品“电子成像”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隐晦地指出作品的重点在于色彩,同时用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抽离作品本身的叙事性和象征性,利用“纯物质性”的形式为创作服务,将艺术家自己对于色彩情感的理解最大化地呈现在作品中。在创作初期,艺术家对色彩的安排是无意识的,随着画面不断完善,就越来越掺杂着自身对于色彩的认知,情感也越来越浓烈。所以这一组作品也是艺术家思想体系的表达和个人对抽象概念的解读。

这个 “乱码”系列作品的画面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规则的体块形状,看似破坏了整个画面的完整性,但它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电子屏幕生成图像时,偶尔出现的故障,形状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这些故障可能是电子设备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损坏,这些小故障有时会影响我们的观看体验或者获取信息的精确度,有时也或许是无关紧要的,但重要的是,这个“损坏”的画面实际上是在还原电子屏幕和它背后的线路板生成图像的过程。同时,即便是画面中剩余的那些“未被破坏”的部分,实际上呈现出的也是一种光怪陆离的炫目色彩,是反叙事性的,没有任何意义。屏幕所呈现的图像依靠电子屏幕极高的刷新率快速变化,但那些“已经损坏“的部分,却只能维持单调的一种色彩。动与静的组合以一种静态的方式时刻提醒我们,这里所呈现的图像是虚假的,是随时可被替换和损坏的。作者想呈现的是这个状态下的电子屏幕和人类的关系。这个系列的所有作品都是布面油画,作者并没有按照当今新媒体艺术形式的主流,以新媒体媒介来表现传统绘画,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使用油画这种传统媒介来表现电子屏幕损坏的图像。画面中电子屏幕的特征显而易见,作者明显的笔触特征又让观者的思维始终保持在绘画的维度。电子屏幕是机械性的,本质上是借由线路传达的信息;而油画则是创作者经由自身的身体器官,一点一滴创作出来的,是物料的堆叠和被安排的直接组合。作者使用绘画的语言和符号对电子屏幕进行了“翻译”,让观者产生了一种“媒介的幻觉”,仿佛面对的不是绷紧的油画布,而是一块块损坏的电子屏幕。真实图像转化为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本身也是无意义的),被电子媒介传达出的这个过程,被艺术家毫不留情地打断了。

今天的观看是一种被媒介中介化的间接观看,“纯真之眼”很大程度上已被“机械之眼”所替代。技术崇拜似乎让我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先是在创造中用技术彰显自己的灵性,随后却在自己的创造中被技术俘获,成为技术的奴仆。如何处理我们的自主性和计算机的灵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虚拟实践中保持理性?也许,薛若冰创造出的“媒介的幻觉”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无论媒介的演进有多么令人瞠目,它都不过是我们人类工具理性的延伸,作为人类创造成果的艺术,其本质也不会发生改变。在赛博空间巡游的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护持,更是主体信念的加强,是人类独有的自省和纠错的理性精神。↑

编后记

学术主持 杨维民教授

我总觉得“红、黄、绿”是规中规矩的颜色,这也许是交通指示灯所选颜色的缘故,所以大红大绿时而成为一些艺术品的主色调。七色之中的蓝色,以其深邃自在的“蓝调”不易调和随搭且不为左右。当我去年看到薛若冰的艺术创作主打“蓝调”时,不由得刮目相看。于是提议我的研究生们为薛若冰和几位在读周世麟教授、郑岱教授油画表现艺术方向的研究生先在天美做个群展,然后等薛若冰毕业创作完成了再在北京做个展。我还与靳浩、王彦冰同学去油画研究生的教室、画室一边看作品、一边沟通......后来包括疫情在内多种原因群展搁置了。

今年暑假国内疫情好转,薛若冰研究生毕业在等待今年年底赴英国就学深造;李涵琪海外留学回国内实习一年,正在今日美术馆展览部实习。大家一拍即合,开启“薛若冰个展”,展览在北京森林中国美术馆展出,画册在今日美术馆出版编辑中心设计制作。开幕式同期举行研讨会邀请周世麟教授、郝青松博士出席。线下展览前还邀请了靳浩、李常胜等12位青年批评家举办了“薛若冰个展”线上论坛。关于展览的标题,策展人与艺术家二人初有“果断·踌躇”之说,我也曾提议为“回车”,现在的展览标题“四分之一”是若冰与涵琪多次讨论而定。我以为此次展览也许可以理解为,她们两位二十多岁的中国女艺术家以世界人文艺术大时代为背景,回望她们人生四分之一小时代的心路历程,再启未来新的国际艺术征程。她们异口同声:“NO!远远不是这样。Only a little bit I could express.”我茫然了,也许“你懂得”。

2020年10月8日写于京城嘉苑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家,绘画,图像,表达艺术家 绘画 图像 表达
下一篇:1/4——薛若冰个展Only_a_little_bit_I_could__森林中国美术馆-薛若冰-艺术家-绘画-图像-表达||上一篇:1/4——薛若冰个展Only_a_little_bit_I_could__森林中国美术馆-绘画-薛若冰-艺术家-绘画-图像-表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