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有画科门类,二十世纪中国工笔画的发展与演进,更赋予了这一具有悠久人文渊源与画学传统的画科门类以广阔的视野空间和鲜活的生命活力。尤其在新时期以来的四十余年发展与衍变过程中,工笔画创作经历了风格样貌的开拓、表现题材的拓展、技法观念的融创、媒介材料的探索,在承继传统艺术精神的同时,从创作实践、画学研究到展览形态都实现了多方面的拓进延展,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时代格局。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吴中区委宣传部、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共同承办的“诗意江南——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即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下拉开了帷幕。
“诗意江南——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从更为深广的学术意义来看,这次展览旨在呈现当代中国工笔画在人物、山水、花鸟各不同题材的发展与创作生态,从而推进对于工笔画本体的艺术探索与学术研究。参与这次展览活动的艺术家、理论家阵容堪称具有最高水准:“诗意江南”展名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题写,展览作品不仅有从全国各地4280件投稿作品中遴选出的99件优秀工笔画作,更特别邀请了何家英、陈孟昕、牛克诚、莫晓松、夏荷生、林涛、谢振瓯、孙志钧、林容生、贾广健、刘金贵、陈湘波、安佳、苏茹娅、李传真、孙震生、王冠军、罗寒蕾、周雪、祝铮鸣共20位当代工笔画坛名家的精品力作参展,展览一经开幕,便吸引了全国画坛与社会各界的侧目与好评。
“诗意江南——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在特邀作品的呈现中,诸多佳作共同呈现了当代中国工笔画创作的整体风貌,又展现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品格与审美追求。二十幅特邀名家作品各具学术品格和艺术深意,整体来看可分为三类题材与风格:
一是对于人物形象及其所处情境的细腻表现。如何家英的《十九秋》以“柿叶翻红霜景秋”的自然诗境与乡村少女对于青春和未来的憧憬怀想,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大时代下人物个体的细微情愫,已成现当代工笔人物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何家英 《十九秋》110x170cm 1984年
陈孟昕《 暖月亮》 纸本工笔 218x209cm 2003年
陈孟昕的《暖月亮》将云贵地域富有原始意味的人文风情和静寂清幽的自然景致相融合,呈现了一幕如梦似幻的乌托邦式的桃源胜景;
孙志钧《等待》68×80cm 2010年
孙志钧的《等待》以蒙古草原日常生活中富有意味的瞬间作为表现主题,以轻缓的视觉节奏与柔和的线条色彩,将这一寻常的生活场境与草原民众的精神意蕴乃至人生哲学相结合,透射出感人的力量;
安佳《新疆母与子》组画之一50x50CM 金篏卡2015年
安佳的《新疆母与子》将视角近距离地聚焦于新疆人家母子的亲昵情感,充分呈现了金篏卡纸上色墨结合的表现张力,母子投向观者的凝视亦令人过目难忘;
苏茹娅 《忆昔》140.5x151.6cm 2000年
苏茹娅的《忆昔》近距离的精致展现一位女子的背面肖像,以带有变形的写实手法表现复杂编梳的发式与精美耳饰,使画面充满了饱含寓意的质感。
二是对于自然万物、山水树石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微探索。如牛克诚的《绿云春》以富有个性化造境形式的现代青绿山水,呈现了宛若仙境的山行情境与“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乡土情味,凝聚了作者对于色彩的精深探研和对于自然造化的深情礼赞;
牛克诚《绿云春》 132X66CM 纸本重彩 2011年
莫晓松 《乱竹森森幽思清》96cm×240cm 2010年
莫晓松的《乱竹森森幽思清》取唐人秦韬玉“削玉森森幽思清”“独有溪烟数十茎”诗意,纯以水墨语言的墨色、墨韵,工致精微而含蓄蕴藉地表现了幽竹丛林、鸟语花香的静谧世界;
贾广健 《秋来犹有残花艳》 90x90cm 2009年
贾广健的《秋来犹有残花艳》以瑰丽浓缛的色彩与恬淡天真的墨韵相结合,赋予秋日荷塘以一种绚烂、奇幻的现代气息;
刘金贵《夏至》50x50cm 绢本重彩 2006年
刘金贵的《夏至》充分吸收民间艺术意趣,以寓言性的平面化空间和绢本重彩的媒介语言呈现了乡村农田中极富生活意味和母爱温情的一隅;
陈湘波《时闻风露香》68cm×68cm 纸本设色 2006年
陈湘波的《时闻风露香》以小品尺幅展现幽静角落的兰花草,兰草、兰花与粉蝶的清丽明豁的色彩与窠石、背景的水墨氤氲的灰调形成强烈反差,充满哲思与诗韵的题跋更升华了画面物象的寓意;
夏荷生《江南名石冠云峰》191x280cm
夏荷生的《江南名石冠云峰》以巨大尺幅为江南名石“观音峰”写真造像,将太湖石“瘦漏透皱”的形象、肌理与质感与水墨语言的皴擦勾染相融合,以一处苏州园林著名风物浓缩呈现了吴门地域文化性格;
谢振瓯《鉴真东渡》103×102cm 纸本 2015年
谢振瓯的《鉴真东渡》以构成性的现代图式与水墨媒介的拓痕肌理相互映照,通过充满实验性的意象叠加与线条纹饰寄托了深沉的历史观照;
林涛《晨晖》92x57cm
林涛的《晨晖》将窠木红果与伏在树上的花豹置于同一画面,这一充满生机的自然场景被作者赋予了绚烂而和谐的色彩;
林容生《有缘》 纸本重彩 68x45cm 2007
林容生的《有缘》展现了故园家山间的院落树石,悦目的青绿色彩与清透的笔墨晕染将这一情境呈现为文人精神的理想家园。
三是对于地域人文风情与都市人群生活状态的聚焦表现。如李传真的《桃花依旧开》以精微的工笔画语言和巧妙的视角与构图,饱含情感地展现了小女孩与老人雕像之间的精神联系,更寓涵了青春与衰老、生与死的人生感叹和对于亲情、生命的人性沉思;
李传真 《桃花依旧开》80x50CM 纸本工笔 2018年
王冠军《少年游系列——踏云行》85cm×135cm 纸本设色 2008年
王冠军的《少年游系列——踏云行》以都市青年的时尚生存状态作为母题,以精细的笔致与蕴含控制力的尚意写真手法,敏感、细腻、精准地呈现了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精神气息;
孙震生 《窗外的风景》60x90cm 皮纸矿物色箔 2018年
孙震生的《窗外的风景》通过对于画面中红、黑、褐、白色块在节奏与章法上的巧妙驾驭,呈现了藏族少女凝思冥想的瞬间情境,及其透射出的朴素、沉静的美感;
罗寒蕾《会过去的》84X62cm 纸本 2019年
罗寒蕾的《会过去的》通过简化画面内容、凸显线性笔致的表现力,以纯粹的黑白语言和线条描绘,充满隐喻地呈现了女孩面对创痛自我疗愈的青春生活状态;
周雪《一个人的海》190x90cm 绢本 2017
周雪的《一个人的海》以童话般的形象语言和丰富精巧的图式,通过视觉境象表现了一阙童年时代自由不羁的探险畅想曲;
祝铮鸣 《灵隐》85X106cm 绢本设色 2019
祝铮鸣的《灵隐》同样以青春生活状态作为表达对象,青瓷般的色彩表现和富有深意的人物表情,都承载了新一代都市青年的趣味追求的精神理想。
“诗意江南——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从此次“诗意江南——全国工笔画作品展”的特邀艺术家作品及诸多入选作品来看,当下工笔画创作至少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与新意:其一,对于经典样式与学院风格的持续探索。在展现传统工笔绘画语言与图像表现的基础上,很多作品致力于传统出新,以求在图式与格趣上取得某一方面的新意。如人物题材注重对于时代气象、都市社群和风土情韵的表现;花鸟题材展现人格情怀与生态家园,见微知著地呈显出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青绿山水题材表现山川造化与河山新貌,抒发人文诗意与自然关怀。很多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秉承工笔语言技法的纯正性,兼顾个性语汇与时代趣味的渗透。其二,都市山水、故园风物与人物题材的时代拓展。
“诗意江南——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当代城市文化与新的社会语境,滋养了与之相应的时代审美与艺术表现题材,关注新兴的城市风物与万家灯火的世俗题材,成为新的创作焦点。如表现繁华、时尚的都市街景,勤恳劳作、朝夕不辍的城市劳动者,行色匆匆、踌躇满志的都市青年等等,新的题材内容赋予了当代工笔画以新的艺术语言,而媒介材料、风格技法的相应拓展,也使这一传统画种激发出动人的朝气与活力。其三,工笔画表现风格的在场与延展。在当下的全媒体图像时代,工笔画艺术如何突出重围、获得新生,成为当下工笔画创作与展览的核心课题之一。难能可贵的是,此次展览中工笔人物、花鸟、山水作品皆不乏在艺术水准与创意方面的上乘之作。此外,媒介拓展及工写结合的创作亦有所增多,在工致严谨中求意趣和生韵,实现了对于工笔画本体风格的延伸拓展。
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问题意识,更显现了此次展览的人文关怀与学术深意。
“当代工笔画的创作生态与精神指向”研讨会现场
与展览开幕同日举办的以“当代工笔画的创作生态与精神指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特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作为学术主持,汇聚邀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中国美术报》社长兼总编王平、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锋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全国知名美术理论家、艺术史学者,及莫晓松、林涛、孙志钧、贾广健、陈湘波、苏茹娅、孙震生、罗寒蕾等参展艺术名家和多位入选作品作者,与尹山湖美术馆馆长朱金风、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活动管理处处长杜松儒、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共同参与了研讨,围绕中国工笔画的当代创作与未来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特别对于当代图像与工笔画表现、工笔画的本体语言与社会观照,及工笔画的历史概念与当代审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学术主持 于洋
尹山湖美术馆馆长 朱金凤
每个时代当有能够展现这一时代的精神画卷,行进中的当代工笔画创作,更需要整个美术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工笔画的本体语言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掘。“诗意江南——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在尹山湖美术馆的开幕及以“当代工笔画的创作生态与精神指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不但展现了主办方独具预见性和文化使命感的精品意识,更将为中国工笔画的当下探索与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时代衍进和艺术发展历程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于洋(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创作,工笔,呈现,诗意创作 工笔 呈现 诗意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