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下午,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中国民协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问石论艺——姚仲达师生印钮艺术雕刻展”在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云在楼开幕。展览展出姚仲达先生及其学生精心创作的260余枚印钮作品。
开幕式剪彩
宁波市原副市长徐杏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韩小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著名寿山石文化研究专家方宗珪,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章团,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二级调研员吴维敏,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蔡毅,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主任瞿述勤,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蓝泰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杨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
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姚仲达向天一阁博物院赠送印钮作品“獬豸”作为永久收藏。该印钮形象脱胎于天一阁内东明草堂前照壁上的堆塑作品“獬豸”,蕴含了姚仲达先生对天一阁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一种致敬,也蕴含了他对450余年文脉坚守和传承不易的感悟。
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致辞
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章团致辞
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姚仲达致感谢词
姚仲达,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福建省寿山石雕刻艺术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华印石收藏学会名誉顾问,福建省篆刻学会理事。出版著作有《寿山石大图解•古兽钮雕》《唯美•姚仲达精品集》《姚仲达印钮雕艺术》,主编《问石论艺——姚仲达师生作品集》《中国历代玺印钮制》等。在全国专业书刊上发表数十篇钮雕学术论文,多次赴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区举办作品展,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姚仲达捐赠印钮作品《獬豸》,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女士代表天一阁博物院接受捐赠
寿山石雕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与艺术门类,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寿山石作为印材以其脂润如玉,柔而易镌,色彩斑斓的特质,被历代治印文人所偏爱,尊列“国石”。寿山石印钮在传承古代印钮工艺中自成面目,以兽钮门类最为丰富多姿,最为人们所重所宝。此次展览的260枚印钮作品多为兽钮,有蛙钮、蝉钮、猴钮、象钮、狮钮、虎钮、龙钮等,每一件均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技法上,取法寿山石雕鼻祖杨玉璇,凿刀抑扬顿挫,刮刀细腻绵长,产生以刀代笔的圆融和韵味,极具抒情性;造型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做到疏密得当,以实为虚,饱满中求空灵,简洁中求蕴籍,形质外有景象。展览现场有一组对章印钮作品《诗鹿呦呦》引人驻足。《诗经》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岑。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在《诗经》中,鹿是除牛羊马等家畜外描写最多的兽类,有着祥瑞、健康、富裕、爱情等多种寓意。姚仲达以此为题材表达“思无邪”的祈福和慰籍。在雕刻这件作品中,他吸收了传统寿山石雕技艺“七挫十三凿”的主创刀法,结合了当代阴阳面空间造型经验,区分运用圆刀、尖刀、平口刀等技法来表现作品的结构层次,最终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雕刻理念。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老师在篆刻艺术和印学研究方面成就斐然。此次展览图录的序言《问道无止境》就是韩老所撰,文中专门提到一件展品《六牙白象》印钮:莲花铺陈象背上,似一朵轻盈的祥 云;象身躬卧大地上,如一座宏伟的大山;象首低伏,象牙合拢,唯有吸取天地灵气的象鼻 微微蜷起,包容万有的姿态,至善至柔,一见之下,令人生慈悲心、欢喜心。欣赏这样的作品,真使人心一亮,眼目澄明。是不可再造的,这正是中国艺术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不 重复前人,不具象描摹,是创作者从自身生命根性传出的,无可替代的心灵映射,对有情生命的体悟与迹化,如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所言:“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因此,无论艺术价值,还是人文价值,这件文人画般静气、雍和的作品,即使放 到钮雕艺术历史大背景下考量,也属上乘。
展览现场
现场嘉宾
现场观众
现场
合影留念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品,博物院,工艺美术,中国作品 博物院 工艺美术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