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深圳撤县建市;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这两个重要的年份,作为深圳的生日和特区的生日,已成为讨论深圳发展时理所当然的起点。但更早以前的深圳历史,却并不为大家熟知。如果以影像为载体,深圳的历史将回溯至什么时候?
6月19日,《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组委会、南都湾区城市美学研究所、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深圳市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是福田区建区3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分为三个单元。前两个单元分别为“纪实与历史”、“实验与当代”,从本土纪实摄影和当代艺术两个角度回溯深圳自1981年来的城市发展史,并形成对照。第三个单元“视野与全球”则主要关注国际范围内关于深圳的影像创作,进一步剖析深圳与世界的关系。
通过来自4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摄影师、导演的200多件(组)摄影作品、15部电影及纪录片、多部文献,展览为今天的我们认识深圳的过去提供了三种不同维度的生动样本,从而反观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里程碑意义。
成为特区前的深圳并非空白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影像档案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冰峰担任学术主持,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发起人陈东担任策展人。
策展人陈东表示,关于深圳最早的历史影像之一,是由瑞士巴色差会传教士于19世纪末在深圳龙华浪口村拍摄的老照片。本次展览即以此为开始,揭开尘封已久的百年影像档案。
据考证,虔贞女校是于1891年清末由香港西营盘迁入深圳浪口的教会女子学校,原名“巴色义学”。不但课程设置上与现代教育相似,而且师资主要由外籍传教士、本土省内大学师范生组成,教学质量远近闻名,是当时宝安县的“第一学府”,很多学生甚至从东莞、香港、惠州等地慕名而来。而在虔贞女校任教的传教士们在授课之余,还拍摄下了大量关于学校师生和客家村民日常生活的照片,使当时深圳的风土人情得以被保存。
此外,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深圳的情景、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于建国初期拍摄的沙头角中英街、英国教师玛丽·克拉克(Mary Clark)于1962年旅行期间从香港新界拍摄的深圳,也首次展出,描绘出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图景。
改革开放带来城与人的巨变40年
改革开放特别是特区成立后,深圳的发展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这也鲜明地反映在由众多深圳摄影师和摄影记者拍摄的或惊心动魄、或扣人心弦的作品中,让观众重新感受40年来深圳城市崛起的巨大能量。
如在“纪实与历史”单元中,何煌友于1979年拍摄的“蛇口第一爆”,1986年刚开始动工建设、大部分地方还是荒山农田的福田中心区;周顺斌于1981年拍摄的“两万基建工程兵奉命南下深圳参加特区建设”;张新民于1992年拍摄的深圳股潮;赵青于1993年拍摄的“清水河大爆炸”;肖全于1994拍摄的地王大厦建设工地;张迅于1997年拍摄的“香港回归前夕”; 李政德从2006年开始拍摄的专题《新国人》;钟国华于2017拍摄的“二线关”废弃岗哨等。此外,还有杨延康、贾玉川、刘廷芳、汤奔驰、王铮、杨俊坡、黄京等摄影师关于城中村和外来打工者、城市发展等主题的纪实摄影作品。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实验与当代”单元呈现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鸣、郭熙志、韩磊、蒋志、李燎、刘庆元、王宁德、翁奋、徐坦、亚牛、杨勇等艺术家和导演的作品。他们不同形式的、更为实验性的个人化创作,关注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剧变之下,个体所受到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如导演高鸣拍摄的讲述卖盗版碟的小伙子“排骨”的故事的同名纪录片,蒋志以人偶“木木”为主角拍摄的《木木在深圳》,李燎的《侨城花园泳池》、《秋风》等将日常生活荒诞化的行为录像作品等。
展览现场
从外国艺术家作品中反观本土
策展人陈东表示,深圳的历史是一种跨区域、跨文化和多种可行体制并行,充满活力和具实验精神的动态史。正是这种地域空间的全球化重叠和文化创意上的兼容并蓄,造就了深圳在过去百年历史中极为丰富、多元和令人夺目的经济奇观及文化成就。
深圳的特殊吸引力,也让众多国际知名摄影师和艺术家把他们的眼睛投向这里。在“视野与全球”单元中,呈现的正是这些或热切、或冷静的目光。他们以异乡人的他者身份切入城市,作品折射出经济发展对深圳本土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中扮演的角色的变化。
在单元展厅入口,由活跃于香港的法国双人艺术组合地图署(Map Office)创作于2005年的录像作品《和波德莱尔一起回家》(Back Home with Baudelaire)被投影在墙面上。作品里,两位艺术家记录了搭乘货轮“波德莱尔号”从深圳盐田港前往香港葵涌港的短暂旅程,并以诗意的双关标题引出对于身份和“家”的概念的思考。他们的另一件创作于2003年的装置作品《珠三角:精益化规划,精细化模式》(Pearl River Delta: Lean Planning, Thin Pattern),被放置在展厅中央。阵列式、犹如碑墙般的影像装置,展现出艺术家对珠三角城市化进程的冷静研究。
而在展厅四周,依次为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传奇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在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街头拍摄的黑白摄影作品,美国摄影师(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英国街头摄影师Matt Stuart、印度纪实摄影师巴勃罗·巴塞洛缪(Pablo Bartholomew)的彩色摄影作品,以及巴西导演伊凡·阿布鲁(Ivan Abreu)的纪录片作品《上梅林,都市的旋律》。最终,与玛格南中生代摄影师亚历克斯·马约利(Alex Majoli)、克里斯托弗·安德森(Christopher Anderson)在玛格南70周年纪念项目“驻地实验室”(Live Lab)中完成的作品,构成完整的循环。
2017年,两位玛格南摄影师受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邀请来到深圳,进行为期2周的对话式的拍摄创作,探索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作品被直接打印出来贴在驻地实验室中,并随着拍摄的进行不断调整变化,全过程均向公众开放。项目中即兴式的创作场景被完整还原到展览现场,也是该项目作品首度进行回顾性展出。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6月28日,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分享交流讲座。此外,展览作品及学术文献也将整理出版,为未来的深圳历史研究增加更为多元的和跨学科的文献积累。
【展览信息】
《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
联合主办:
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组委会
南都湾区城市美学研究所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指导单位:
中共福田区委宣传部(文体局)
深圳市福田区外事局
支持单位:
深铁置业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
德国哈内姆勒艺术纸
承办单位:
大乾艺术机构
学术主持:
董冰峰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
策 展 人:
陈 东 (2014-2020深圳国际城区影像节发起人)
展览时间:
2020年6月19日-6月28日
展览地点:
关山月美术馆·中央展厅+C展厅
展览门票:
免费
l 本项目由深圳市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开幕仪式】
时间:2020年6月19日15:00
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中央展厅
【展览前言】
以影像和艺术的角度来记录一个城市/区域百年史,首先要将这个区域置于地方、国家以及世界的互动和发展的网络之中,从而可发现非线性的多重叙事的一种动态视角。其次,在大的历史及社会事件的背景中, 具时代印迹和代表性的图像记录与每个时段涌现的先锋艺术,又可以使我们从历史地层中获得持续向前的精神能量。以“影像-城市-历史”的三个维度来回顾深圳百年历史,也正希冀立足于这个既本地又全球,既还原历史又保持创意想象的开阔视野和未来可能。
深圳在百多年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历史位置和当代发展的变革空间在今天仍然极具影响。从西方文化的介入到边境的动荡,从资本的汇集到人口的流动,从本土文化的自塑到都市梦的构筑,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之际,我们望向了更深的历史。当低矮的村落变成了高楼大厦,当二线关的铁丝网逐渐消失,形态变换之间,我们面对的是百年的纵横。 深圳的历史是一种跨区域、跨文化和多种可行体制并行,充满活力和具实验精神的动态史。正是这种地域空间的全球化重叠和文化创意上的兼容并蓄,造就了深圳在过去百年历史中极为丰富、多元和令人夺目的经济奇观及文化成就。
本次展览围绕上述方向和主题展开。以“影像艺术”为内容,却又不止于感观的沉浸。当观看的方式被阶层、文化和社会环境裹挟和塑造,我们把更多的关注放在由影像产生的思考、行动,以及承载这些力量的重要人物和机构,反观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意义和深圳这座城市的崛起。
《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分为三个工作结构:历史大事记、摄影与当代艺术、学术论坛和讲座,展出的包括来自国内外艺术家以深圳为主题的创作和历史文献资料,并将形成出版计划,尝试为未来的深圳历史研究增加更为多元的和跨学科的文献积累。
【参展人及机构】
第一单元:纪实与历史
陈富、何煌友、黄京、贾玉川、李政德、刘廷芳、汤奔驰、王铮、肖全、杨俊坡、杨延康、张新民、张迅、赵青、钟国华、周顺斌
1921-1928 虔贞女校 China Girls' School in Longheu ©Mission21(图片由瑞士巴色差会档案馆提供)
1949前 香港,罗湖出入境管制站旅客登机列车。摄影 哈里森•福尔曼
1949后 穿过沙头角村边境标志的女人。摄影 哈里森•福尔曼
1981,两万基建工程兵奉命南下深圳参加特区建设。 摄影 周顺斌
1979,蛇口第一炮。摄影 何煌友
1986年,福田中心区动工建设,当时深圳东部的罗湖区已经高楼林立,西部的福田区大部分地方还是荒山农田。摄影 何煌友
1983,深南大道福田段。摄影 钟国华
1993,深圳“8.5”大爆炸纪实,清水河仓库发生连续大爆炸,摄影 赵青
2003, 春节刚过,大批劳务工返回深圳。摄影 赵青
1992,股票交易所大厅,电视机在显示当天的行情。摄影 张新民
1996,在劳动力市场外边,临时拍证件照。摄影 张新民
1994,地王大厦建设工地。摄影 肖全
1997,香港回归前夕,摄影 张迅
2008,《新国人》系列图。摄影 李政德
2006,《新国人》系列图。摄影 李政德
2010,草根原创音乐者的梦想。摄影 贾玉川
2017,“二线”巡逻路沿线的岗哨。摄影 钟国华
2017,进行中医理疗拔罐的人。摄影 杨延康
第二单元:实验与当代
高鸣、郭熙志、韩磊、蒋志、李燎、刘庆元、王宁德、翁奋、徐坦、亚牛、杨勇
1999,《走向更昏暗的地方》 艺术家 王宁德 数字微喷 尺寸 500*600
2001-2002,《骑墙-深圳》 艺术家 翁奋 数字微喷 尺寸 1200*850
2002,《木木在深圳》 艺术家 蒋志
2011 《侨城花园泳池》 艺术家 李燎 片长:2分39秒/行为,单通道数字录像(彩色,有声)
2018,《秋风》 艺术家 李燎 片长:21分07秒/行为及录像文献,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3D 铜材打印 尺寸 230*65*38
2013-2014 《社会植物学 2013~2014》 艺术家 徐坦 四频录像
第三单元:视野与全球
Map Office、Mission21、Alex Majoli、Christopher Anderson、D.J.Clark、Harrison Forman、Ivan Abreu、Leroy W. Demery, Jr.、Mary Clark、Marc Riboud、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Matt Stuart、Pablo Bartholomew
1980,深圳东门街景 摄影 出目里利吕井
1992,深圳街景。摄影 马克•吕布
2003,装置作品《珠三角:精益化规划,精细化模式》,艺术家 Map office
2017,一家美容院的员工在上班前举行动员大会。摄影 Alex Majoli
2016,世界之窗,摄影 Pablo Bartholomew
片长: 106分钟 2005,纪录片《排骨》 艺术家 高鸣 片长:106分钟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关山月美术馆,摄影,老照片,,艺术家,历史,影像,拍摄关山月美术馆 摄影 老照片 艺术家 历史 影像 拍摄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