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新世界和新思维:国美“跨界”非遗研培都教了些什么?_当代陶瓷与漆艺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当代青瓷与金工跨界创新技艺-工艺-摄影-实践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历经一个月的课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9中国美术学院当代青瓷与金

历经一个月的课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9中国美术学院当代青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当代陶瓷与漆艺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如今已落下帷幕。本次非遗研培由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承办,主题为“跨界”。对于41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而言,这一次国美的非遗研培开启了大家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思路,无论是研培主题还是教学内容,都获得了大家的喜爱。“既有趣,又有益。”这是学员们的普遍感受。

跨界实践:发现另一个世界

令许多学员颇觉意外的是,来到国美非遗研培班的第一天,他们就被带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原本是从事陶瓷类非遗项目的学员,却进入了漆艺或者金工教室;而原本是从事漆艺和金工类非遗项目的学员,则被带进了陶艺课堂。

陌生的材料、陌生的工具,甚至是陌生的气味……一些学员还在莫名其妙中,而另一些学员则似乎“明白”了些什么:“难道这就是‘跨界’?”

“跨界”是本次国美非遗研培班的主题。对于这一主题的设定,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是这样解释的:“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人们对于手艺的需求也是多层面的,这就需要手艺人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艺;创作的层面则是更高级的层面,建立在对工艺、技艺的熟稔之上,唯有如此,才能更自如地进行表达。”

veapb2qh4NrG1xYkgpnyQSkZTFD1wjJLSdm6KxEY.JPG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在为非遗班学员上课(摄影:郭国柱)

所以,为了让学员们对“跨界”有更深入的体会,研培班的老师们首先安排了15天的“跨界基础实践”课程,将学员们跨专业安排在陶瓷、大漆和金工三个班级里学习,而这也正是为后一阶段“跨界创作实践”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在这15天里,学员们将认识自己过去从未上手过的材料、工艺,并尝试着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

Bn5En93UthbuyuImo4Fp7vGbxwGHGnX0N2ZYHUhU.JPG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副主任吴昊在课堂为学员演示(摄影:郭国柱)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副主任吴昊老师担任这一次的陶艺基础实践课的主要任课老师。他认为,让从事其他技艺领域的学员来跨界学习陶艺,并不是要让这些人也成为陶瓷专家,而是希望学员通过学习对陶瓷成型有一个基本认知。“学员们都是带着各自技艺的人,他们就是他们自己。而我们则希望他们通过陶瓷技艺的学习能够唤醒自己的另一种感知,能够体悟到一些他们在日常创作或者工作当中,还未曾发现过的潜在的认知能力,例如对他们将来创作的造型、创作的手段等,能有一些参考性的价值。老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去启发学员去体会和思考这些问题。”

HQ06bRiSehAbHO44XyPOgWT9h5KqvQhSHad3CyBo.JPG

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伟星在设计跨界作品(摄影:郭国柱)

hUViL1mhZgR4o1raHzgNPQLFGQp9AgjN1VxzHuJl.JPG

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伟星陶艺基础作业(摄影:郭国柱)

这一次的陶艺基础实践课程以泥条成型法和泥片成型法为主。许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本专业的技艺也融合了进来。例如,来自福建宁德的林伟星是“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制作陶瓷习作的表面纹路时,他说自己用的是金属工艺中的“錾刻”的方法。“其实我当时也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吴老师提醒我:我们学习的关键是要通过对泥料的认知,启发自己在金工创作中的可能性,而不要被材料禁锢。要把它看成工具、材质、媒介,要对材料有充分的认知,然后控制它。”

在体会了用盘泥条的方式做陶罐后,他甚至冒出一个脑洞大开的想法:金工领域有一种特制的炉子,可以戴着绝热手套把手伸进去进行金属加工。那么,如果将银在炉子里加热成银浆,把银变成“泥料”质感,是不是就可以在炉子里“盘银条”呢?他告诉记者,自己一定会去试一试。

“这一次的陶艺实践课程,我发现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有些学员会用自己的方式使用陶艺工具,他们的制作方式里或多或少都带有自己原本从事工艺领域的影子,对我也很有启发。”吴昊说。

7D4XjfjUULsIAcGvyx4AcCVpfp5oT2yeAnf3yEPB.JPG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系副主任冯小娜(左)在指导学员髹涂(摄影:郭国柱)

大漆基础实践课程则主要分为变涂技法和蛋壳镶嵌技法两个部分,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系副主任冯晓娜担任指导教师,她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两个部分的基础课让学员在短短的两周内对大漆这种材料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和感受。

OKMJnWaiHU0nHOnTZ9oFaBOeziiNoSH0lTbgyL2h.JPG

大漆基础工艺的课堂(摄影:郭国柱)

Esf7wTcN4a1Vxpn2iD3u2Sv192BwndLN87ZquM1l.JPG

大漆蛋壳镶嵌工艺的蛋壳也是学员自己动手准备的(摄影:郭国柱)

由于天然漆比较特殊,如果防护不当,或者接触时间太长则容易引发过敏。虽然这种过敏对身体无害,但是会让人皮肤瘙痒,很难受。学习大漆技艺的一共有10位学员,15天跨界实践基础课程下来,有4位都过敏了。“学员们非常认真,他们基本上都是超课时学习,利用晚上、午休的时间在教室里加班,所以就有几位学员过敏了。”冯晓娜告诉记者。

awIXFx7Q4XFILKnIM2JewcTXu7wsLtg71znNrrL4.JPG

紫砂技艺传承人杭鑫在制作大漆蛋壳镶嵌工艺(摄影:郭国柱)

杭鑫原本是紫砂技艺的传承人,为了预防大漆过敏,他上上下下把自己捂了个严实。“我是围裙、袖套、皮手套、口罩全上了,防护措施做得很好。所以只有一点小的过敏,基本上没有发出来。”他说,这些装备其实都是自己平时做紫砂时候的防护、清洁用具。这次发现做大漆更需要它们,于是便拿出来用了。

r6WH53LKLgdlf8eLkticRI4Qwc6mHjf6NZq8wxki.JPG

杭鑫大漆变涂工艺作业(摄影:郭国柱)

他还告诉记者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时冯晓娜老师问我做紫砂是不是比较慢?我说是的。她又问一个月一般能出多少壶?我说2至4把,她说:‘这么快啊!’我说这很快吗?她告诉我,做一件紫砂壶大小的漆器,最快也要三四个月。”这让杭鑫觉得,比起紫砂,漆艺更能磨炼人的耐性。

通过这一次的跨界实践,杭鑫还体会到了不同工艺之间的差别:“我们做紫砂要先画图纸,再根据图纸做工具,根据工具做小样,做出小样再反过来调整工具、调整画稿,就这样反复调整、最后定稿,定稿后再根据稿子来做实物。也就是说,紫砂应该这样一步步做,每一步都要做到所谓的完美,再来进行下一步。如果是跳跃式地去做,不按照常规,肯定不会是惊喜,一定是惊吓。而漆艺可能未必能够完全按照你的设想去发展,它会给你无限惊喜,但我觉得怎样都是好看的。”

“课程时间其实很短,尤其针对大漆这门工艺来说,但是他们最终作业的效果是很好的,整个流程的体会也很完整。而且同学们确实地在这个过程中对这样一个不同领域的工艺和材料方面的知识有渴求,对我来说这就是非常好的收效。而且每个人会将自己做的漆碗带回去,有关这次研培的记忆装载于亲手制作的漆碗中,有着不一样的亲切感。”冯晓娜说。

qw5y1EbOAUSAikHjfIy4dIyMwfexeznVvJXODTzV.JPG

学员们在进行金工锻造技艺的练习(摄影:郭国柱)

u0It9yOz05JsTlfgoigSfnFKsdt1NsVw1YHodKyU.JPG

金属工艺从剪裁一块大小合适的铜片开始(摄影:郭国柱)

QZQez7ezNxpOIfIEY2Gl6O5XI16dGE7QKcCYyqB6.JPG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段燕俪(右二)在为学员讲解珐琅工艺(摄影:郭国柱)

金工基础实践课程为学员们安排了“金工锻造”和“干筛珐琅”两部分内容,由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段燕俪担任指导老师,她为记者解释了课程主旨以及设置逻辑:“金工锻造的部分是分了三步走,分别是金属片基础工艺、立体锻造和立体器皿,这其实是一个‘平面-半立体-立体’的一个渐进过程。学员们通过这个阶段一方面了解金属的特性,一方面也通过组合使用不同的工具来体会金属工艺。珐琅其实就是金属表面着色的一种工艺,前面他们通过了解了金属成型和金属表面肌理方面的工艺,珐琅就是上釉了。由于珐琅工艺种类繁多,我们课堂上在介绍了多种工艺之后,则以干筛珐琅作为实践内容,一方面比较容易上手,一方面也是突破了传统对珐琅定式化的认知”。

FQgJLw8xPjdF1ABwHlFEcCmDfIBH7kx2GoVPk92B.JPG

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简丽华在设计跨界作品(摄影:郭国柱)

1dVQLzGI9QmnsDIYUiYdcVcvArOqhvSr8FiMe8Kr.JPG

简丽华金属锻造工艺作业(摄影:郭国柱)

学员简丽华是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以前从来没接触过金属工艺,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她觉得“很多技法跟陶艺制作有共通之处,只是材料不一样。比如金工也会有压印肌理的工艺,跟我们陶艺的‘印花’工艺有些类似。”她这一次参加研培班是带着目的而来:“我很喜欢金工首饰,觉得如果金工能够跟德化白瓷做些结合应该很不错。”她说自己今后将尝试把金工首饰与德化瓷花进行结合,逐步实现心中的构想。

T2HYT96ty2yoUrsGBJDZWGfZpLON0KBxVbRI0e2H.JPG

金工基础技艺班干筛法琅作业(摄影:郭国柱)

xSjbEnRn5bv6G92mlGI2jiht0wDvnQymhQAuGc0M.JPG

金工基础技艺班金属片作业(摄影:郭国柱)

学员吴超主要从事婺州窑陶瓷研究和创作,学习干筛珐琅技艺给了他极大的灵感。“干筛珐琅的上釉方式和我们陶瓷行业所用的上釉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在上课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我就觉得我可以换个角度、换个方式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进行跨界的制作。”他说自己结业后一回家就开始了尝试,“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无疑为我今后的创作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oY7VvU0PMTUHTjFJbTgYwiJ6YpuKl1UB4kJb9yra.JPG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吴超在设计跨界作品(摄影:郭国柱)

段燕俪对学员基础课期间的学习和作业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她说:“学员们面对工艺和材料其实没有太多的阻碍,而且由于是不用种类的工艺,他们反而并不会被一些传统的、既有的观念束缚,能够掌握更多变的材料语言,甚至理解上也很活跃。课程中出现算比较大的问题只是在设计和审美方面,但这方面的改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并且我认为通过老师在这次课程中不断地将审美和设计的知识强化并贯穿始终,最终他们作品呈现的效果还是让人很满意的。”

跨界创作:开启另一种思维

“界是什么?当我们要跨界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原本的界在哪里?我们不仅要带领传承人发问,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发问,从更根源的地方看待我们的手艺,看待非遗,才能站在更高的格局为非遗的传承找到路线,而这才是中国美术学院做非遗研培要想的问题。”在本次国美非遗研培班的开班仪式上,周武在致学员的欢迎辞中说。

进入了这一次的非遗研培班,也就意味着每一位学员都要面临“跨界”这个命题。研培班后半程的课程为“跨界创作实践”,在前一阶段的实践基础上,学员们带着对不同材料、工艺的理解和领悟,可自由组合成“跨界搭档”,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共同进行一件或一组作品的创作或设计,将前一阶段吸收的信息和拓展的思维在这一阶段转化成跨界实践。

对不同阶段课程的设置,冯晓娜解释:“来的每一位学员其实都对各自的工艺有着独特的理解,都是很厉害的手艺人,所以通过第一阶段的课程,他们对另外一个领域的材料有了真正的认知,而不是听来的或者想象的了解,这样他们在思考结合的问题式,出发点就可以从材料、从工具从多个方面,走得更深。”

在谈到学员第二阶段的跨界分组创作时,段燕俪告诉记者“学员们的分组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我甚至并不要求他们组成单一固定的小组,有的人既可以是一个作品的核心创作者,也同时可以是另外一个小组的辅助成员,组和组之间呈现一种交织的状态。因为我觉得在这样的课堂上直接出现成熟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跨界成果是很难的,我们最担心的是学员将跨界单纯地理解为‘1+1’的嫁接式结合,所以交流和碰撞才是这个环节的重点,那么这样自由式的分组创作形式其实可以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也促使他们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ZDjHaZyQKuIC2SSjeHdYe0T8qYGB68ijglsmOBvo.JPG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梅红玲在设计跨界作品(摄影:郭国柱)

r5WbFC31M5Cwomw1GQNLmi8C4csznyLtKRjsEaoc.jpg

梅红玲的设计图

学员梅红玲是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跨界基础实践课程上,她学习了金工技艺。进入到跨界创作实践阶段后,她尝试着将陶瓷和金工两种技艺结合起来进行首饰设计。在绘制设计稿时,吴昊老师建议她可以把首饰模特想像为一件陶瓷器物,然后再去创作。

“我鼓励学员把自己对陶瓷器物造型的理解、认识提炼出来,将自己原本有的技艺关联起来,然后再来考虑如何跟其他材质进行结合。我希望学员们能学会用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去做创作,这样才是有价值、有依据的。”吴昊说。

bf91Ad4PVFGRre8QoSortt5vqZwYzH5d2OCgMAO5.JPG

杭鑫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紫砂与大漆跨界器皿(摄影:郭国柱)

进入第二阶段的跨界合作实践后,杭鑫所在的实践小组尝试着以紫砂和大漆为材料,制作出了一套“跨界”习作。这套用不同材料搭配、融合制作的茶叶罐,虽然是在短时间内完成,但仍体现了学员们对不同工艺跨界结合的理解。“但这只是第一步。在我看来,用大漆在陶器上进行点缀只是非常初步的结合和跨界,还没有到达更深层次的地步,我们还应该从跨界之后作品的实用性和装饰性上去总体考虑。所以,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希望可以进一步把这件事情做得更透彻。”经过了一个月的研培,他认为自己对于“跨界”这个主题理解不一样了:“‘跨界’是一个大的课题,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以前只是笼统地觉得讲的就是创新、合作。记得一开始在课堂上,我还问过老师,关于创新的界限在哪里?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变’、什么是’瞎变’?在实际接触了大漆,并且和紫砂工艺进行跨界实践之后,我现在认为,‘跨界’不是简单两种工艺互相点缀、互相结合,更多的应该是从一开始的原材料就进行的一个融合。”

“我认为本来就应该是‘无界’的,人们通常是自己给了自己一个‘界’。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觉得,‘界’不是要去‘跨’的,而应该是‘融合’。”学员林伟星的体会颇有见地。他说未来将会把这一次的跨材料思维运用到自己的金工创作方面,在材料与材料之间,思想就是那座桥梁。

cHu2SMhRdXkrO2Dbr3CGRsUHRDdB1WpE7z3oEoqI.JPG

陶瓷技艺基础班学员的半成品作业(摄影:郭国柱)

XTvGpRlBSkSqpFZQGpvMPhVy6YWtGj0hvEbuA1JG.JPG

通过盘泥条的方式让跨界学员感受陶泥的材料属性(摄影:郭国柱)

“跨界创作实践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一个结果,而是希望不同领域的人针对同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体现出对这个问题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在酝酿的过程中,大家就很可能碰撞出更加有价值的东西。能找到一个所谓的科学的方法,不如找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一次的非遗研培对我们老师自身也有很大启发,很多东西未来我也会运动到我们学院的教学当中。”吴昊说。

LzXpm8uVGeMOwRfD6KXt5e8v7phkuYVkxpiZqh2h.JPG

结业展上展出了学员们绘制的设计图(摄影:郭国柱)

“如果明年国美还有这样类似的课程,我还来!”学员王志刚的这句话代表了很多参加这一次非遗研培课程的传承人们的心声。据了解,中国美术学院的非遗研培接下来还会将“跨界”这一主题持续深入下去。“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一个月的课程我认为远远不够。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跨界’主题,将这一课程进一步完善,以期对非遗活化和非遗传承真正有所助益。”周武表示。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美术学院,当代陶瓷与漆艺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当代青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手工艺术学院,,技艺,工艺,摄影,实践中国美术学院 当代陶瓷与漆艺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 当代青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 手工艺术学院 技艺 工艺 摄影 实践
下一篇:寻回丢失的童心!百年国漫大展述说精彩“中国故事”_百年国漫大展-设计互联-互联-大展-现场-设计||上一篇:2019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获奖作品出炉_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义乌-产品-领域-工业设计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