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走过场II——圆明园南移1400公里_圆明园-傅文俊-历史-艺术-当代-艺术家

编辑:江静 来源:傅文俊
 
《走过场》傅文俊当代艺术作品展继7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圆满落幕后,于8月4日移师上海非艺术中心再次高调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走过场》傅文俊当代艺术作品展继7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圆满落幕后,于8月4日移师上海非艺术中心再次高调亮相。

被称之为”走过场ll'的系列作品展示了当代艺术家傅文俊近两年来创作的历史观念摄影新作。特别是他运用造影的手法,创作的《十二生肖》(12张}、《万国园记》(8张),将历史和当下的冲突挤压到一个平面上,突显了“一切历史都是走过场”的历史观念。另外,值得一看的是他专为这个以学术性为主旨的展览空间非艺术中心量身定制的影像与装置作品,使本次展览成为北京的“走过场I“的延续与超越。

 

圆明园南移1400公里

大型装置作品是此次展览中一大亮点,尤其是艺术家傅文俊别出心裁的作品《圆明园南移1400公里》。该作品以圆明园为思想出发点,取材于圆明园。并征得了圆明园管理机构的许可,收集到了北京圆明园现场的泥土或石头,以及有代表性的其它符号作为材料。更加独特的是他通过艺术的手法使这些材料第一次远离本土来到其它城市,并在观念上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飞赴上海,与万国园——“世博园”对垒。这也是艺术家要传达的意味,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观念。

 

从八国联军中找到灵感

《万国园记》与《十二生肖》在形式上具有一贯性:建筑背景、电脑道具、以及电脑中的图像。但在内容上作了大幅度的更换:《万国园记》把《十二生肖》的圆明园废墟更换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的英、法、德、意、奥、美、俄、日等国家馆的身影,而电脑中的图像置换成了圆明园废墟。电脑之中的图像和外在的空间图像构成了联动关系。外景与内景形成了时间的对比与对峙。

这些摄影作品彰显了强烈的“历史意识”。从圆明园的被劫掠和烧毁到今天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正好一个半世纪。一个半世纪前,八国联军焚毁了圆明园,一个半世纪后,八个国家馆在上海世博园相继设立。曾经被“清场”的国家,重新站到了主场,曾经入侵的国家,如今却“集体来朝”。傅文俊用古今对照的反差手法,强调了历史的场域观念和他的家国情怀,无不使观众感慨万分。

 

运用历史资源反思当代

傅文俊是坚持用摄彰镜头来陈述自己艺术观念的艺术家。他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是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PA)成员,曾多次担任各类艺术摄影比赛评委。现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推动与“搬影·造影“理念的实践。是“大印图片”与“独立映像”两家艺术机构的创办者。

傅文俊大胆运用拼贴和挪用手法,将“造影、造物”放在比技术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其对当代的反思,对信心和困惑的体验,已经远远超过了技术的操作层面。这种造影的摄影观,达到了对历史和现实既控制又挑逗的效应。同时也转变了艺术家和摄影对象的关系。使作为一种行为的摄影,从被动到主动,从写实到写意。

当代的影像创作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出现了这种自觉地运用电脑技术,组合起来形成新视觉现象的方式。它们为今天的艺术家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也意味着更加的主观和主动。对傅文俊而言,这样的技术和手段成为他艺术媒介的一部分,可以使他自由地实现观念。这也是一种艺术的文化表达的潮流和趋势,傅文俊用具体的实践来表达一种姿态,也是进一步推动着传统摄影和当代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以及对于当代文化、社会、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表达观念的结合。《走过场II》由非艺术中心李消非担任艺术总监,《新周刊》主笔、中国当代重要诗人、艺术评论人胡赳赳担任策展人,由《新周刊》、华亚艺术基金会协办。该展览在上海圆满落幕,将返回北京圆明园,接受邀请参加圆明园被毁1 50周年的纪念展出。

 

名家点评

唐克扬(2010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这件作品的意涵看上去似乎再清楚不过:屏幕下方的小图索引着上方变化万端的画面,并未真正出场的“八国联军“‘,仿傍强力磁铁扭曲了“意义在建筑空间中飞行“的方向。可是仔细看来,我们却又有某种隐隐约约的疑问,使得这幅作品的解读成了件不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说,那曾引起轩然大波的铜兽首是如此自然地翻新了圆明园怀古的意绪,那么,这多少有点不应景的西洋楼旧墟风景,是如何将它承载的沉重意义让渡给21世纪的新页呢?艺术家没有给出确凿的答窭,他似乎也不是要做—个清晰的判断,反倒是承载那索引画面的笔记本和网络世界的牵连,欲遮还掩地暗示着作者真正想说的话。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是否是“走过场“,建筑是否是“走过场“,人是否是“走过场”?

这是追问,也是拼贴和接合。在一个个过场的展示中,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记忆都展现了其丰富、微妙和复杂。

这些照片既是历史的“过场”,也何尝不是艺术的“过场”?“过场”,其实艺术也就没有自己的空间,正是对于诸多过场的追寻,让艺术本身成为一个新的过场在这里展现。这正是摄影的价值所在。它就是“过场”的“过场”,聊供我们在这里通过看展览再走一次“过场”。

 

汪民安(艺术评论家)

《走过场》中,其明显特征是强烈的“历史意识”。从圆明园的劫掠和烧毁到世博会的举办,正好一个半世纪,这一个半世纪,中国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恰好是中国同西方的关系紧密相关的。

这是没落的象征,也是被西方羞辱的记号。照片中的遗迹在诉说这个国家多年前的痛苦和羞愧,这种痛苦和羞愧既来自自身的夜郎自大,也来自西方的野蛮蹂躏。然而,150年后的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则言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西方人先前将圆明园这个巨型建筑烧毁了,现在,他们又来到了这个国度,构造自己的建筑。先前,他们是要毁掉这里,现在,他们是要在这里推销自己和展示自己:先前,他们以武力的方式强行来到这里,现在,他们以贸易和和平的方式被邀请来到这里:先前,他们遭到这里的人民的怨恨,现在,他们遭到这里的人们的欢迎。

 

王春辰(艺术评论家)

这里,对圆明园象征下的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再思考,关键在于要做到什么立场,是否提出当代看问题的新的文化眼光。所以,以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词语“八国联军“来命名作品,会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对历史的回忆。实际上,作者试图以一个具有历史含义的词来和当代社会、当代中国包括当代全球化进行对话。显然,艺术家是在追求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视野或新的角度去看中国的社会文化,借以希望今天的中国具有开放的看世界的态度。“八国联军”是一个历史概念,而今已经G8、G20、甚至环亚太地区国家,这个概念已经被拓展开。八国联军的概念被扩展即意味着抛弃历史的阴影,也意味着对沉重的文化心理的释放,这恰恰是在与心得世界景观接触后的一种新的国与国的文化态度,表明一个民族心理、民族自信的态度。只有走出历史的不自信,才能走向更开放、更自觉的文化广域。所以,傅文俊的画面传递的信息或视觉的感受,是积极的,而不是悲壮的,或消极的。弹指间,新的世界开始了。

2010年7月号《库艺术》《走过场II——圆明园南移1400公里》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圆明园,傅文俊,,历史,艺术,当代,艺术家展览 圆明园 傅文俊 历史 艺术 当代 艺术家
下一篇:辽博中国古代绘画展看不够,换一种方式再相见!_书画-辽宁省博物馆-艺术-展览-辽宁省-明代||上一篇:湖南最大规模简牍展长沙开幕_大部分展品首次展出_简牍-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博物馆-展览-长沙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