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缺
研讨会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安远远、侯湘华、董伟、石建邦、张所家、连放、孟筱敏、陈子荣
()2018年8月18日,“梦里孤山:丁天缺纪念展”在798艺术区艺栈ICI LABAS画廊开幕。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资深艺术顾问、收藏家、美术评论家石建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所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连放,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朱其,798艺栈馆长、前文化部外联局局长侯湘华,收藏家陈子荣,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法语教授孟筱敏等嘉宾参加了当天的开幕式,以及学术论坛。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丁天缺逝世五周年的纪念展,展出作品涵盖了其三十多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题材包括静物、风景、人物等。通过展览,得以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位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
1985年,杭州,丁先生(左一)、赵无极(左四)和许江(右一)
对许多人而言,丁天缺并非一个熟知的名字,但他可称得上是早年杭州国立艺专的重要见证人。丁天缺受教于吴大羽,赵无极是他的同学,后来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许江、尚扬等亦从其受益匪浅。
丁先生坐在画前
丁天缺191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35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其一生坎坷,备尝艰辛。抗战爆发,临国难而播迁,他随学校转辗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期间,他曾因慷慨仗义参与学潮而离开国立艺专,应邀来到成都西川艺术职业学校任教,并先后在当地多所中学兼职授课。1947年,他回到杭州母校,担任吴大羽先生助教。
1985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新中国建立后,各种运动降临,他先被指为“新派画”头头,遭学校除名,不得已栖身于浙江医学院。两度戴上反革命帽子,他被囚禁、管制、劳教、抄家,最后押送原籍监督改造,前后蒙冤将近三十年。直到1980年,丁先生才获初步平反,返回母校,暂任《美术译丛》编辑。人间爱晚晴,先生至此方始重拾画笔,留心文艺,逐步回归正常的创作生活。
1999,《人生》
丁天缺晚年曾说,同学赵无极的画“似是而非”,而他自己的作品则常常“似非而是”。尤其表现在山水风景上,他化山林为怪兽,更是“自作主张”。他的人物画不求形似,不尚柔媚,但入木三分,形神兼备,令人难忘。他的静物花卉,深得印象主义三昧,更富东方主义美学。他又善于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山川风景,似乎万物有灵,启人深思警醒。而有几幅以玩偶布娃娃为题材的画作,则是画外有画,引人哲思。
1991,《窗前偶见》
三十多年来,他的创作虽然数量有限,但却多姿多彩,可圈可点。绘事之余,他笔耕不辍,翻译介绍西方画家作品及艺术理论,曾译作《毕加索》、《赵无极自画像》等书。同时,他又醉心法国文学,译有《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和《魏尔伦诗选》。
1990,《花》
而他晚年出版的《顾镜遗梦》自传和《绘事琐谈》画论,更有别样的价值。“梦里孤山醉倒”,“西湖旧梦不胜续”……丁天缺还具备非凡的古典文学造诣,尤其热爱作诗。在这一点上,他与其老师吴大羽先生极像,可视为国立艺专一代人的代表。
1980,《虎跳峡》
在许江所写的一篇追忆丁天缺的文章中提到:“丁先生的一生起落跌宕,坐牢狱,遭囚禁,被劳放,受迁回,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触碰画板画架。但他从未远离过诗。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中,他读诗;在求艺进学、学潮问难中,他读诗;在迁徙回乡、漫漫苦候中,他读诗;在监狱牢房、命运沉浮中,他也读诗。诗是他成长的阶梯,是他生命流放的舟筏。他写古诗,写新诗,写译诗。他的晚年,追随他的美院师生几乎都是他的诗的拥趸。对诗来说,他的洒然是一份难得天赋,是一种生命的质感。他的诗里又总有一份刚强。人生虽相看泪眼,跬成诗,却沧桑如歌,那无语凝噎中,自有一份豪强。”
1987,《女歌唱家黄琦小像》
“谩道经年不遇,英雄自古坎坷。种竹西园励志节,学画南楼图枕戈”(丁天缺《调寄破阵子》),从其诗词中读出:这是一位满腔热忱,有着浓郁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艺术无法被遮蔽,更不会被遗忘。丁先生的艺术成就,在今天越发显现出其真挚可贵的光华来,并成为吳大羽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坚强一分子。
1980,《婉义小像》
当天的学术论坛上,众多嘉宾谈到了各自与丁先生相识的过往,以及这位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重要艺术家给他们的影响。
资深艺术顾问,收藏家,美术评论家石建邦为媒体做导览
石建邦谈到:“我曾去拜见丁先生,他给我们讲吴大羽、林风眠,讲杭州国立艺专的一些故事,对我来说打捞了新的历史。除了吴冠中,苏天赐等很多他们的同班同学其实都很有成就,但是因为历史问题都默默无闻。今天举办丁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展,也是对中国近代美术史的一个新的发现和评价。”
连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连放谈到:“1983年我就认识了丁先生,在我上学时,他是中国美术学院搞现代派的重要人物,当时感觉这样的人思想是非常超前的,很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从那时开始我就一直跟着丁先生30多年。直到今天,他的艺术观点,艺术理论依旧影响着我。年纪越大越值得学习,好像是挖掘不完的一个金矿。今天我来看这个展览的时候,我还觉得有很多以前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学院很多年轻老师慕名而来找丁老师学习,我们在他身上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孟筱敏,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法语教授孟筱敏谈到:“在这个画展中我看到了当时跟丁先生认识时的一些照片,近40年来,在丁先生的指导下我学习到了很多。跟丁先生认识后,他跟我讲了许多他与赵无极的经历。有一天他把赵无极的画册放在我面前让我把法语版的翻译成中文。在丁先生的指导下我完成了翻译。丁先生说在翻译的时候不能看表面的文字,要从整体的连贯性来看,把更深刻的东西挖掘出来。在翻译赵无极先生画册的时候,丁先生也跟我一起校正,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跟着丁先生在翻译方面受益匪浅,后来在他的指导下还翻译了一些艺术书籍,对艺术有了一些了解。丁先生的文笔很好,他也一直教导我,中文的古诗词一定要继续的学习,这是我们国家的精髓,一定要掌握好。”
张所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所家谈到:“8月20号是丁先生逝世五周年的纪念,时间过得飞快。丁先生作为一位艺术家,一位学者,经历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展厅门前有一个雕塑,那是我的同学李秀琴老师的作品,表现是我们这一代人向丁先生致敬。丁先生做人畅快,是他最显著的特点。其作品里能看到毕加索,能看到马蒂斯,也能看到塞尚的东西很丰富,值得我们认真地去重新认识。”
据悉,此次展览从7月15日开幕,将持续展出至9月12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丁天缺,梦里孤山,艺栈画廊,纪念展,,教授,杭州,现场,丁天丁天缺 梦里孤山 艺栈画廊 纪念展 教授 杭州 现场 丁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