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再说说《易》与《周易》的区别,这也是很多人都不大分得清楚的。
《易》是在孔子整理之前包括了象、数(术)、理、义的一部典籍,而《周易》则是经孔子整理过的高度淡化了象、数并竭力突显了理、义的“新书”。《周易》中的“周”字,并不是指的“周朝”,因为以孔子对周朝的极端崇拜,也从来没见他称《易》为《周易》,这里的“周”指的是“彬彬”即周全、完美的意思。《周易》这个名称,是孔子的弟子门人们为了赞颂孔子对《易》重新整理的功德和成果而起的。据《史记8226;孔子世家》记载,虽然孔子晚年几乎把所有的时光都用在对《易》的“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上,而且“读《易》,韦编三绝。”,但孔子还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完美:“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虽然孔子自认为还不够“彬彬”,但他的弟子们却认为已经很“彬彬”了,于是就把他们老师重新编撰过的《易》称为《周易》。
综上可知:
1、未经孔子整理过的《易》是包含有预测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的,其核心是“术”。
2、经过孔子整理和重新编撰过的《易》——《周易》已经剔除了其中的预测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其核心是德义之“学”。所以,根据《周易》是没法进行预测的。
3、《易》的六十四卦排列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中的排列,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周易》卦序是孔子按照从“天道”(上经:自乾至离)到“人伦”(下经:自《咸》至《未济》)的秩序重新排列过的。孔子之所以这样排列,是为了弘扬他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德义”。
4、尽管孔子经过了“韦编三绝”的努力,但最终还是出现了上经30卦、下经34卦这种天道与人伦不对称的瑕疵,而且经过了多次筛选出来的彖语(卦、爻辞),系在各卦后也与他所想要表达的“德义”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孔子很希望老天能再借他“数年”,以让他把《易》编撰得更加完美。
(作者:青竹大哥 原题:孔子对《易》学发展的功与过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孔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