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慈相关的就是忍。在这里,忍指的不是残忍,而是忍耐。但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耐,它是人在处于劣势或不得意时为了将来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但这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策略,而是在洞察了一切世事变化的规律以后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情志。它是一种修养之忍,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深刻的智谋,是圆融无害、圆融无碍的处世智慧。忍之道可以使人立国,其为用亦大矣,忍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在楚汉相争最艰苦的阶段,韩信攻破了项羽所设立的齐国,派使者去见刘邦,要刘邦封他为齐地的假王。刘邦怒火中烧,张良却说:“韩信无非是想试探一下您的态度,您不如干脆封他为齐王,其他的事等灭了楚国再说。”于是刘邦派张良携带印信,到齐地去封韩信为齐王。这一招果真有效,本来犹豫不定想造反自立的韩信,稳定下来,帮助刘邦获得了天下。
而韩信自己也经历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忍的过程。韩信少年时终日游荡,往往寄食于人家。他经常到亭长家里去吃饭,惹得亭长的妻子厌烦,于是提前了吃饭时间。韩信知道惹人讨厌,从此不再去了。他来到淮阴城下,临水钓鱼,有时运气不佳,只好空腹度日。那里正巧有一个临水漂絮的老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每当午饭送来,总分一些给韩信吃。韩信非常感激地对漂母说:“他日发迹,定当厚报。”谁知漂母竟含怒训斥韩信说:“我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几顿饭吃,难道谁还望你报答不成!”
韩信实在穷得无法,只得把家传的宝剑拿出叫卖。一天遇到一个屠夫,那屠夫嘲笑他说:“看你身材长大,却是十分懦弱。你若有种,就拿剑来刺我;若是不敢刺,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打量了一会儿屠夫,就爬在地下,径直钻了过去。别人都耻笑韩信懦弱,他却不以为耻,审时度势,暂受胯下之辱。后来韩信跟刘邦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被封为淮阴侯。他报答了漂母,还把那个屠夫找来,叫他当了一名下级军官。
据说姜子牙80岁还未得志,连做小买卖都不成功,老婆也与之离婚。韩信与之相比,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则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隋朝的时候,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声望很高,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他,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李渊十分谨慎,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故意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明朝的名臣张居正也是在不动声色地暗中结纳人缘、积蓄力量才登上相位的。高拱在未当首辅宰相之前,张居正就尽心与他结纳。等高拱做宰相之后,张居正又紧紧追随。很多人因受不了高拱的役使而离开了,唯独张居正能够卑辞以事。冯保是内宫太监,因落选司礼太监而对高拱怀恨在心,但与张居正的关系很好。后来明穆宗去世,遗诏命高拱等人为顾命大臣,但冯保篡改了诏书,改成高拱、张居正、冯保等人一同为顾命大臣。高拱上书历数太监专权的弊端,满拟可一下子把冯保驱逐出朝。
高拱希望张居正暗中支持,谁知张居正竟把情况透漏给了冯保。冯保立即找皇太后哭泣,列举高拱专权的罪状,太后当即拟旨,斥逐高拱。
第二天,朝廷大集群臣,宣读两宫及皇上诏书,诏书历数高拱的罪状,解除他一切官职。高拱又惊又怒,趴在地上不能起身,张居正连忙把他扶起,雇了一辆驴车把他送走。冯保还想罗织罪名诛杀高拱,张居正从中巧妙斡旋,才未得逞。高拱去世后,张居正还向朝廷请求恢复他的官职荣誉。后来神宗亲政,重理高拱旧案,赠他太师头衔,追加文襄名号。就这样,张居正宫内宫外、先朝今朝,都游刃有余、稳稳当当地升官。
关键字: 内容标签:通权达变,孔子,之道,官场,赞同通权达变 孔子 之道 官场 赞同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