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论《周易》的损益之道(3)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儒学网
 
三、损益之道的逻辑形式与"要" 


    由"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可知,损之道是由"乾坤三索"的"数往者顺"推定的,其表明了顺天知人的《易》学原理:"数往者顺"虽然开始于《恒》,中经《既济》的"思患而豫防之",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损》。益之道是由"乾坤三索"的"知来者逆"推定的,其表明了逆天知命的《易》学原理:"知来者逆"始于《咸》,中经《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的努力以防微杜渐,持之以恒,最终达到《益》的目标。 


    损之道表明的是顺天知人的自然途径和归宿,益之道表明的是逆天知命的主体行为方式所实现的价值。显然,益之道表明主体对生命自我操作的逆天而行,从而实现我命在我而不在天的价值承诺。显然,损益之道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内容之一,对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而言,是极为宝贵的资源,极应引起当代哲学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视。 


    损益之道在卦理上承诺着《否》《泰》之理,"乾为天,父也;坤为地,母也。"故,上乾下坤为顺形成的重卦为《否》,上坤下乾为逆形成的重卦为《泰》。所以,"顺数"和"逆数"形成的《否》《泰》之理承诺了损益之道,《恒》、《既济》、《损?quot;顺数"始于《否》,《否》承诺了损之道的价值。故为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否·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由《咸》、《未济》、《益》"逆数"而成《泰》,所以《泰》承诺了益之道的价值。故《泰·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相辅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由此可见《否》《泰》之理与损益之道的关系。 


    因为《损·彖传》有"损上益下,其道上行"的推定,《益·彖传》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的推定。所以,《易》学研究史中曾有一种观点,其认为《损》之"损下益土"是对《泰》之卦体下乾之损,《益》之"损上益下"是对《否》之卦体上乾之损。显然,这一观点无法解释"损下益上"何以为《损》、"损上益下"何以为《益》的问题。所以,只有正确推定了《说卦传》的损益之道,才能正确理解"损下益上"和"损上益下"的意义。 


    损益之道表时,"乾坤三索"是以乾坤为体,以震巽坎离艮兑三索之顺逆之序形成的。三索之经卦由上而下形成三个重卦为上行,为顺,故为"顺数三索"。《损·彖传》之"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即是指《损》之道为上行之道,经卦从上而下即"顺数三索"而形成重卦。反之,三索之经卦由下而上形成的三个重卦为下行,为逆,故为"逆数三索"。《益·彖传》之"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是指益之道为下行之道,经卦从下而上"逆数三索"所成之重卦,是为逆也,"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是指损上行之《损》,益下行之《益》,损上益下由上行而下行。是故,"自上下下"者,由《咸》而《益》者也。因《损》是由顺数之上艮下兑形成的重卦,为顺数三索之下,所以,"自上下下",逆《损》为《咸》,使上艮下兑由上而下互逆而成上兑下艮之《咸》,始于《咸》而成之于《益》的益之道也。因此,损益之道为顺逆所成,上下之行。损之道,上行也,益之道,下行也。"损上益下"者,益道为下,损益之道,为损下;损道为上,故益损之道,为益上。反之则"损上益下":损道为上,故损损之道,谓之损上。益道为下,故益益之道,谓之益下。显然,"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所推定的上下之理证明了《帛书·要》所载的"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之"要"。对损益之道的推定表明,"要之以上?quot;是以《说卦传》"乾坤三索"的上下顺逆的形式与内容作为其"要"的价值承诺的。由此可见"损下益上"与"损上益下"的承诺与推定的统一性。 


    因此,损益之道是由"乾坤三索"的顺逆三索形成的上下两个推定序列: 
    损之道:《恒》《既济》《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益之道:《咸》《未济》《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说文》:"益,饶也。"段玉载注曰:"饶,饱也。凡有余曰饶。" 
    《说文》:"损,减也。"段玉载注曰:"减者,损也。" 


    由《说文》对损、益字义的解释可知,"减""余"之理,是为损益之所用也。损益之道,其本体性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减余之理,损益之用,是主体通过上下顺逆的推定可选择的行为方式,所以,对应于损益之道的整体性,必然是减益必余损,减损必余益,余益必减损,余损必减益,损益必余损,损损必余益,益益必损损,损益必益损。故,由损益之道的上下之行所决定,损下而上必益,损上而下必益。所以,"损下益上"和"损上益下"推定了主体顺逆之行的价值论承诺与形式。是故,"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故《序卦传》曰:"《损》《益》,盛衰之始也",从而要求人们应该遵从损益之道,以达到"尽性知命"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损益之道的上下之行,完全遵循于"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数也"的推定逻辑,使《说卦传》的思想体系完整统一。由此说明了"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於《易》也彬彬矣。’" (《史记·孔子世家》)是不可否定的历史事实,"於《易》也彬彬矣"是孔子的理想,而《说卦传》正是其长期不懈努力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 

关键字: 内容标签:周易,损益,之道周易 损益 之道
下一篇:简论《周易》的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上一篇:王法的死结(1)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