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中国特色艺术媒体之问题直呈_-学术-中国-刊物-学术刊物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按:此文与前文《中国特色艺术媒体之现状描述》本为《中国特色的艺术媒体》一篇文章的两部分,由于艺术杂志有文字限制,所以整篇文章无法发表,只截取后一部分发表于杂

      按:此文与前文《中国特色艺术媒体之现状描述》本为《中国特色的艺术媒体》一篇文章的两部分,由于艺术杂志有文字限制,所以整篇文章无法发表,只截取后一部分发表于杂志。现将文章后一部分补发于博客。恳请同行赐教!

      中国特色艺术媒体之问题直呈

      艺术媒体只是当代文化的一个局部领域,它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化问题与社会问题众多显像管中的一根。鉴于此,媒体批评是变相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而非艺术批评。而一种道理也显而易见,如果人类将所有问题归咎于自身,那人类社会、文化问题至少有改善的希望,如果人类将所有问题归咎于非人,那人类永远看不到希望,甚至没法活下去。所以说,问题的揭示根本上是为了构建一种人类自我改善的根本策略。中国当代艺术媒体普遍具有以下几方面弊病。

      1、多而不丰——呈平胸状

      中国当代艺术媒体整体景观就似一位平胸的女人,毫无美感可言。当然,为数极多的人也视平胸为美之最,但那种举动不能不让人评其为审美机能衰退。没有起伏,也就是说,数量多,但面孔、内容并不独特,呈现为一个面貌。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艺术媒体一百多种,还不算其它的大众媒体。足显数量之多。但如随手翻几本艺术刊物,人们便会发现其惊人的相似性、雷同性。“话题、专栏、视界、新潮、资讯”、“新闻、访问、专题、策划、个案、艺术家、资讯”等等。新闻热点、访谈、展迅充斥着几乎所有的艺术媒体,唯独不见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文章和学术评论文章。这似乎应归因于媒体主办人急功近利的价值诉求和当代中国人整体精神诉求的缺失。也就是说,根本的思想、学术研究就缺乏原创性,更不用说媒体主办人有多少新奇的创意。

      当然,多并不是坏事,因为多是“多元”、“自由”的有效前提。如果说在多的基础上变得更丰富,那将是很好的事。为数极多的老理论家批评现在媒体混乱状况的根据是,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刊物做得多纯粹、多学术化,但那显然是荒谬的,因为他们依然梦想着权威的日子。多就是要消解权威,消解话语霸权,消解言论封锁,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媒体是精英化的,那它背后其实有惨重的代价,那就是话语霸权和特权阶层的形成。

      2、学刊空缺——呈平庸状

      中国当代艺术界学术刊物空缺已经达成批评共识。绝大多数艺术媒体倾向新闻化、商业化、时尚化,艺术界的确需要新闻化、商业化、时尚化的媒体,但如果所有媒体以此定位时,那低劣是必然的。

      巡视一下中国当代大多数艺术媒体的团队人员构成结构,人们就能发现一种共用的模式:主办、主管、主编、执行主编、编委/学术顾问、编辑。当然,在遵循这一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商业艺术刊物与学术艺术刊物的差异在于,学术刊物多出“编委/学术顾问”这一环,而商业艺术刊物则缺失这一环,变相多出“视觉总监/运营总监/策划总监”一环。但是商业性艺术刊物与学术性艺术刊物编辑团队整体结构相似。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各个部门任职人员的知识背景的话,人们也不难发现,主编通常会由有一定知名度的所谓“名人”担任,而执行主编实际领导办刊,编辑通常是有一定艺术理论背景的人,至于策划总监、运营总监则需具备一定市场经验和商业操作经验。很显然,当代艺术媒体运行需要整合这一系列结构,因为媒体创制人员与学术人员应该做相应的分工。

      艺术学院院长多由知名艺术家担任、艺术媒体主编多由知名理论家担任,这种现象也是中国特色(至少与欧美国家相比很具特点)。在欧美国家,无论是大学校长还是艺术学院院长都不会由科学家或艺术家任职,而是由专门学*管理的人任职,也就是说,学术研究、科学研究与机构管理是分开的,让尖端专科领域的人去从事管理工作本身是智慧的浪费,同时也会为机构的良性运行造成损伤。相反,机构管理由专门人员任职更科学,同时也更能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欧美学术刊物一般背后都有一个“学术委员会”把持学术。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主编通常既要抓学术又要促生产,这样必然造成整个媒体团队的身心俱疲。

      就学术刊物来看,事实上“编委/学术顾问”不承担任何工作,只是挂个空名。一般而言,学术刊物上面的大多数文字都来自专业人士投稿,按理来说,“编委/学术顾问”应该把持“投稿”的水准,也就是说,一篇学术研究文章能不能发表,应该是由“编委/学术顾问”决定的,并且“编委/学术顾问”必须由三个以上的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专家组成。但是,中国目前的所谓学术刊物的实际操作显然不是这样,一篇投稿能否发表,要看主编,主编如果同意,即使是“臭狗屎”,也照样排版,相反质量再高的文章,一旦碰触到艺术刊物内部某人的利益时,即刻会被封杀。这同样是中国艺术媒体的独有景观。事实上问题极其严重,如果让极具学术研究能力的人主持艺术媒体具体工作,会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一个是,整个国家的学术研究能力将会愈来愈薄弱,因为具有研究秉赋的人全都挤向媒体,没有人(即使有心思其也没有时间)去安心进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话语霸权,让艺术媒体形成与主编一样的个人风格。

      就是因为中国艺术媒体背后没有真正的“学术委员会”把持学术,所以说,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刊物。这并不极端,是有的放矢。并且,“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也应该吸纳各行各业的不同领域的专家,艺术媒体“学术委员会”至少应该吸纳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家、批评家、艺术家以及市场研究专家,以免导致专横独断。

      3、闭而不开——呈平滑状

      这一点同样是学术媒体具有的严重问题。因为商业媒体本身就不具备言说的价值,让它们去赚钱就行了。

      在中国,学院似乎是学术性的惟一标志性机构,这本身没有任何悬念,因为学院一般汇集了诸多教授、博士等学术人员。但这也是中国的一种独有景观,较之于欧美,一个普通的中学校长都有可能成为国际一流的大思想家或作家、科学家,这在中国是不敢想象的。因为在中国人的一贯意识中,只有“某种人”才拥有研究权力,才有研究的资格,这显然是学术分布结构的畸形表现。

      《美术研究》(央美)和《新美术》(国美)被中国的部分专业人士认为是国内学术性很高的艺术刊物。但人们只需仔细了解一下那些媒体具体的操作,那眼镜准跌落。教授、博士、研究生一系列学历门槛和职称高低的限制横放一道极高的门槛。再者,人们几乎从那些杂志上看不到最年轻一代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文章。更不用说,那些杂志的管理人员知道当前中国最活跃的青年研究专家是哪些了。这些似乎都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哪一个学院主办的艺术刊物对自己学院任职人员非常厚爱,大量的文章(不管是垃圾还是什么)都出自“自家人”。所以笔者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也想写一篇研究性的文章,名为“中国的艺术媒体何以成为一道门槛?”也就是说,那些艺术刊物压根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供业内人士自由交流的平台。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中国的艺术从80年代到现在依然停留在地方割据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进入当代系统,一旦一个艺术家的思维中有地方割据意识,那他已经就废掉了,那只能显现出他自身的狭隘。但是这种地方割据意识大大存在于当代学院、艺术圈内,像某些学院就一直以“从西南出发”为办学、艺术创造导向,简直荒谬透顶。说尖刻一点,地方割据意识之下所创作的艺术压根就没有艺术自身的纯粹性,根本掩饰不了利益争夺的真实嘴脸。

      这种现实状况引出最后一个问题:当艺术媒体呈封闭状态时,它何以成为业内人士相互交流的良好平台?答案是明确的,不可能,永远不可能。所以说,中国人固有的那种太极式的思维系统与心理状态已经过时,将其带入现代艺术媒体的建构更是弊端多多。

      二零零八年九月十五日于黄桷坪

    关键字:学术,中国,刊物,学术刊物,
    内容标签: 学术 中国 刊物 学术刊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