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张小筑:阅不尽,是殷墟——“殷墟科学发掘九十周年纪念大会暨殷墟发展与考古论坛_-考古-遗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发现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自1928年10月13日挖下殷墟第一铲后,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岁月的动荡沉浮还是炮火中的漫长跋涉、抑或是海峡相隔殷墟在梦里,考古学者探索殷墟的脚步却始终未曾停

    自1928年10月13日挖下殷墟第一铲后,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岁月的动荡沉浮还是炮火中的漫长跋涉、抑或是海峡相隔殷墟在梦里,考古学者探索殷墟的脚步却始终未曾停歇过。九十年过去了,于2018年10月13开幕,为期2天的九十周年纪念大会如同一次对殷墟考古的检阅,大会上50余位学者做了主旨报告,为殷墟呈上了自己的一份作业。

    晚商考古新发现 周边地区新思考

      在“晚商考古新发现”主题沙龙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岳洪彬研究员、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孔德铭研究馆员分别介绍了殷墟遗址洹河北岸区域布局和安阳辛店遗址近年的发掘收获。

      殷墟遗址洹河北岸区域的布局,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岳洪彬研究员回顾了洹河北岸区域九十年间的主要发掘收获,近年开展考古工作的大司空东地居民安置区、豫北纱厂棚户区发现的商代不同宽度道路和灰坑、水井、墓葬等众多遗迹现象,为进一步确定洹北地区商代道路和聚落结构提供了新材料。研究布局不仅要重视分期还要注意遗迹类型的齐备。殷墟遗址巨型土坑的发现和确认解决了大规模夯土建筑的用土问题、排水问题和高级族群水榭娱乐需求,若厘清巨型土坑的位置关系并结合共存墓葬、青铜器铭文进行综合分析,则可能对各族群的分布研究有所帮助。除了巨型坑,道路、沟渠、陂池等遗迹与都邑布局的密切关系也不能忽略。殷墟都邑的形成模式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以多点布局、由点发展成面的“葡萄式”布局和发展模式。为进一步探究殷墟布局,可以洹河北岸地区为“试验田”启动系统勘探。最后,他提出了洹河北岸区域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如洹河北岸王陵区向南的道路、洹北商城与王陵区关系、北岸区域路网布局等。

      作为传统殷墟范围之外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晚期大型铸铜遗址,安阳辛店遗址的发现也值得关注。孔德铭研究馆员介绍了该遗址的发掘情况,其年代属殷墟文化的二期至四期,该遗址遗迹分布密集有序,族邑聚落、铸铜遗址与墓葬相互叠压,是殷墟文化中“居、葬、生产合一”社会形态的集中体现。出土大量商代晚期漆器,为商代晚期漆木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集中了以‘天’‘戈’ 族为主体的商代晚期族群,应为铸铜家族。发现的商代晚期大型族邑聚落基址,对研究殷墟布局及殷墟文化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资料,共同构成了“大殷墟”文化,成为真正的“大邑商”。继殷墟孝民屯、安阳辛店之后,在殷墟南部核心区域又新发现了一处大型晚商铸铜遗址—任家庄南地“新都汇” 遗址,这为研究殷墟南区布局、范围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资料。

      商代考古获得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是在商王国周边地区的考古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此前在学术研究上商代晋南地区存在空白,但据甲骨文记载,晋南是一个方国林立的地方。山西闻喜酒务头晚商墓地的发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打开了窗口,积累了丰富资料。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高振华馆员介绍了闻喜酒务头晚商墓地的发掘情况,它是迄今山西省发现等级最高、规格最大的商代墓葬对研究商代贵族的丧葬制度意义重大。山东大学陈雪香副教授介绍了菏泽青邱堌堆遗址2018年发掘的商周遗存情况。驻马店市文管所刘群介绍了正阳县闰楼晚商墓地的的发掘与收获,共发现晚商墓葬250余座,应是“亚禽”族族邑墓地。此墓地是继罗山天湖息族墓地之后商代南土又一处重要墓地,为研究晚商时期对于南方的治理提供了重要资料。在文化交流和互动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副研究员从地理角度出发,以遗址点的分布,结合考古文献记述的渡口古道分析了商代中原腹地与晋南地区的沟通途径以及晋南地区的交通概况。他指出至少从洛阳盆地到晋南地区有中条浢津道、虞坂巅軨道、“轵关陉”道这三条道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豆海锋副教授结合晚商至周初该地区北部晋陕高原的文化格局与对应的年代序列,认识到从殷墟一二期因为环境变迁的原因,北方人群因环境变迁不断南下,导致了周人所在的豳地的人群流动。随着商人的西进,影响陕北的李家崖文化南下,沿着子午岭东侧进入关中的北缘地带,与周人在子午岭南缘相对峙,构成了晚商时期关中盆地北缘复杂的文化格局。  

    相隔相连

      “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殷墟文物也正如这歌谣中所言的半屏山一样。史语所于1928年至1937年十年间殷墟考古所得遗物一直保存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陈列馆内,而包括妇好墓在内集1950年至今殷墟出土文物则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李匡悌研究员向与会学者分享了诸多石璋如先生的资料照片,先生用功于“一生唯一念”的安阳出土文物整理研究工作。据介绍,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安阳工作室目前正在整理石璋如先生撰写的《安阳发掘史》、西北冈M1136-1137发掘报告、第三次大连坑发掘报告以及刘耀(后改名尹达)遗稿山东日照两城镇之龙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等。随后他介绍了近期开展的《从殷墟头骨的口腔病理看社群饮食与健康》研究。最后他呼吁两岸之间能以殷墟来进行科学性的研究整合,加强学术交流、互通有无。这对于研究殷墟甚至整个商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黄铭崇研究员认为M1136-1137是M1400墓主武丁的车库,而其东侧的M1162和南部M1120、1121三个祭祀坑则是马厩。他推论武丁时代的马车可能是从北方草原输入的舶来品,或者由草原有制造马车经验的俘虏而制作,显示出一种收集行为,形象的比喻为像有钱人收集豪车一般,所以其使用性不高。此外,还介绍了祭祀坑M1403的车马器,他认为这个祭祀坑的提供者可能为“臿”这个族氏,此族氏被认为与北方草原有接触,可能在早期车马引进与改造中扮演重要角色。安阳殷墟于2006年申遗成功。台湾“中研院”民族所王舒俐介绍了在后申遗时代,安阳殷墟从博物馆运作、遗址管理到周边村落居民生活的变化。

    分会场现场

      首都师范大学钱益汇教授以《迁台殷墟玉石器的整理与初步认识》为题,系统的梳理了侯家庄王陵区出土的玉石器的制作工艺、装饰艺术手法、造型特征以及不同质料艺术间的互相联通,并将玉石器放到平面布局当中探讨它所反映出来的其它的社会意义。美国芝加哥大学李永迪教授认为西北岗大墓出土的骨器反映了殷墟骨器种类及使用的全貌,其骨器制作工艺等级高、材质多、技艺精细,但50年代以后发现的制骨作坊却代表了大规模及单一性产品的生产,由此认为殷墟制骨存在两个生产管理、作坊组织、原料获取不同的运作模式。推测宫殿区北部应有属于王室的手工业生产区。

    科技考古会诊殷墟

      在新技术和理念引领下,冶金考古有了显著的进展,实现了跨学科联合与互动,本次会议上不少论文都涉及商代冶金考古研究。青铜器冶铸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同矿产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陈坤龙副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铅同位素与青铜研究史,随后又介绍了诸多关于商代高放射成因铅来源的讨论,从“西南说”到长江中下游、湖南江西、秦岭地区等说法,从饱受争议的“非洲说”到新近的南阳盆地北缘观点。陈坤龙表达了对铅的“单一来源说”的支持,并提出要注意商代铜和铅关系。最后他表示铅同位素从哪里来固然重要,商代广阔地域上使用的金属资源的一致性也值得深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正耀教授早期便致力于对商代青铜器铅同位素进行分析,近三十年其开拓性工作对该研究做出了不小贡献。据介绍,2017年金正耀教授的团队将目光转向南阳盆地发现的矿洞群,矿石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同位素组成完全符合商代青铜器高放射成因铅典型特征,与南阳发现的高放射成因铅铅锭和殷墟早年发现的铅锭的同位素组成完全一致。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南阳和殷墟的高放射成因铅铅锭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是相同的,可以认为商代开采利用高放射成因铅铅矿位于汝州一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煜研究员分析了殷墟青铜器制作中常用的分铸法的种类和应用,并举例说明榫卯式后铸法、铆接式后铸法、榫卯式先铸法、包裹式先铸法等的技术特点,并追溯了分铸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指出分铸法或许是在从早商到中商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中商后期是这一技术的形成期,到了殷墟二期,达到分铸技术的高峰,四期以后,浑铸的倾向加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欢博士对零星发现的錾刻铭文进行研究后,认为刻铭及其他的铸后制铭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不晚于铸造铭文,她表示这些技术脱胎于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的玉器加工技术与甲骨文錾刻技术,但出难度大、技术高、容错率小等条件的限制,工匠们即便掌握也作为边缘技术而长期存在,且自觉地选择了更为省时省力的铸造铭文技术。

    现场提问与交流

      除了上述对于矿料来源、冶炼铸造技术的讨论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研究员、复旦大学文少卿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陈典博士分别运用科技考古手段,将古环境、古人类DNA分析、多光谱成像技术纳入到殷墟研究当中,从而进一步科学地探索人与环境、内部亲缘关系、人群迁徙、玉料来源等问题,试图复原殷人的生活环境和生计形态。

      王树芝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殷墟晚期树木利用和高分辨率气候》,据鉴定,大司空遗址M303出土植物枝叶为具有药用价值的短梗南蛇藤。对刘家庄北地和孝民屯遗址出土木炭和木材的分析结果表明,栎属是商代晚期先民主要的薪柴材料、也是普通村邑的建筑材料。栎属、枣属的发现反映了古人食用这些树木果实的可能性。至于气候方面,王树芝表示,商代晚期气候是波动的,既有干旱期也有湿润期,环境对对都邑毁弃的影响也值得深入讨论。据文少卿博士介绍,目前古DNA研究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他以杨官寨遗址出土人骨、血池遗址出土马骨为例简述了该技术在考古领域的研究与应用。陈典博士对殷墟花园庄M54号墓和铁三路M89出土的两件软玉样品进行了多光谱亚微结构图像学分析,借用灰度共生矩阵描述纹理量化指标,和眼学特征进行对应。

      对于古代工艺和技术,除了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研究外,还可通过实验来模拟过去的现象,从中得出加强考古学认识的结论。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简要介绍了欧亚大陆史前玉器穿孔技术两大体系,随后从田野考古发现的轴承石器和实验考古模拟结果对东亚史前轮轴旋转机械进行详细阐述。

    传统与创新思考见殷墟器物之美 

      会上部分学者通过殷墟器物研究去观察晚商社会礼制与等级序列,并以此为切入点讨论相关商代的观念和制度的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副研究员以殷墟出土鼓、埙、磬为例,介绍了相关的考古发现情况,这些乐器通常具有带有殷墟世界身份等级意义、文化与信仰的符号意义。“鼓一件,磬一件,埙两件一套,小铙三件一套,完整的乐队应是这样的组合方式。如果再加上管、笛、笙、箫或者弹拨类的乐器,就会发现殷墟这个乐队其实是比较丰富的。”他还指出乐器在墓葬当中摆放的位置,可能暗示这些乐器在实际场所中的一些意义,例如大型乐器要摆放在二层台上或者墓道里面,如果把墓葬当作生前的宫廷建筑,那么二层台就是廊下、街巷、亭,而埙是可以随身带的所以置于棺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文胜研究员从妇好墓出土动物纹样玉器的造型和制作工艺着手,认为玉器功用以及制器目的的差异是当时分别采用片雕和圆雕的最大原因,比如威仪感较强的龙、虎、熊、鹰以及祭祀地位较高的牛、羊、龟等动物多采取圆雕手法,而片雕器物多为组合装饰器物组中一个部分或装饰刻骨刀等器物刀首部分。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井中伟教授从类型演变、功用分析等方面对殷墟墓出土青铜空首斧形器进行研究,各型铜斧从殷墟一期到二期早段发现数量较少,大量出现于殷墟二期晚段到三期早段,三期晚段开始下降,到了四期时又略有增多,但形制是简化的。高等级墓葬中数量不多但形体较大的斧应该是一种礼仪用器。最后他对空首斧的渊源、去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金秋研究员讨论了殷墟出土的四件青铜短剑。

    撬动殷墟的甲骨

      甲骨文的发现撬动了殷墟上覆盖了3000多年的泥土。罗振玉曾说到“今日所不知者,异日或知之。在我所不知者,他人或知之。”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一代代人承前启后,不断发现并考释,续写着一片甲骨的传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源研究员以《殷墟卜辞守兆的几种特殊形式》为题,介绍了犯兆;正反相续;在外内行,在内外行等特殊形式。他指出卜辞在甲骨上的分布规律必须结合卜兆和钻凿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升楠研究员认为四片甲骨上关于“有食”的卜辞应为“侑食”,所谓“癸酉日食”并不是一次日食,而是商王以“侑食”祭来祭祀上甲的一次祭祀活动的占卜记录,而将内容分别刻于四块甲骨上。安阳师范学院韩江苏教授、泰国泰中研究院院长范军教授分别做题为《甲骨文“滑”字考》、《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考》的报告。

      殷墟的研究也成为包括商周考古及其他考古学在内研究的基石,为进一步了解商代社会结构打下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一曼研究员认为三处族宗庙遗址分别为97白家坟东F34、85小屯西北地F29、04大司空村东南F22。F29可能是与王有密切的某子族的宗庙,F22可能是“马危”族的宗庙。首都师范大学朱光华副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从考古发现来看商代都邑的迁徙,不仅是聚落中心的迁移,也包括了大量的中小型聚落。由此可见商代迁都不仅涉及上层权力机构与社会组织、也包括中层贵族与大量平民。

    部分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合影

      殷墟科学发掘九十周年纪念大会暨殷墟发展与考古论坛已落下帷幕,感谢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以十年为刻度,诸位学者也在殷墟发掘生日之际呈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心得,让我们一起等待百廿殷墟,相约2028年,期待又一个硕果累累的殷墟发掘新十年!

    (图片由会务组提供 摄影:李永刚、李东)

    关键字:考古,遗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发现,
    内容标签: 考古 遗址 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安阳 发现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