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谷飞: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复原研究_-宫殿-台基-建筑-门道-偃师-东西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摘要: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位于宫城西南部,与东南部的第五号宫殿基址东西并列。三号宫殿保存完整,经过全面揭露,存在着早晚两期建筑且形制有所变化,体现了商

    摘要: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位于宫城西南部,与东南部的第五号宫殿基址东西并列。三号宫殿保存完整,经过全面揭露,存在着早晚两期建筑且形制有所变化,体现了商代早期宫殿建筑的技术和风貌。对它的复原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究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形制上的变化,技术上的进步和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发掘工作始于1997年,截止到1998年对其正殿(由主殿、东配殿和西配殿构成)及东庑、西庑的大部分进行了发掘清理,但由于南庑等部分基址被现代水利设施等占压,未能全部完成。2012年—2014年,为了配合偃师商城宫城复原展示工程,我们对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进行了全面揭露和复查,并将当年未能完成的南庑、南门塾等部分进行了补充发掘,纠正了过去一些错误的认识并有新的发现。

      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简称D3)是在第七号宫殿建筑(简称D7)的基础之上改扩建而成的,其利用了D7的正殿和东庑部分。D3位于宫城的西南部,是宫殿区西部建筑群最南面的宫殿建筑,其北侧是宫城第二号宫殿(简称D2),其东侧的第五号宫殿建筑(简称D5)与之东西并列。(图一)

      除上述基本情况外,在复查工作开始之前对D3东西两排西庑的认识是:东排西庑为早期西庑,西排西庑为晚期西庑(是早期西庑西侧的扩建部分)。对南部门塾的认识则主要基于钻探资料,尚未认识到其存在着形制不同的早、晚两期门塾建筑。

      经过复查解剖,我们纠正了上述认识,D3的西排西庑才是早期建筑,而东排西庑则是晚期扩建的部分。另外,南门塾也存在着早、晚两期建筑。早期门塾比较宽大,在门塾之上有东、中、西3条门道,在每条门道的中部都有两组(共4个)门柱基坑用以立柱安门。晚期门塾缩窄后,门塾之上仅保留了原来的中央门道,在门塾的东西两侧各修了一个小侧门。改建后的晚期门塾在形制上与D3东侧的D5的南门塾基本一致。

      由于D3存在着形制不同的早、晚期建筑,下文将按早期建筑的形制和晚期建筑的形制分别进行复原研究。

      一 D3早期建筑的复原研究

      D3早期建筑的整体结构呈东西长方形类似“四合院”式的布局。方向北偏东9°。北部为正殿,东、南、西三面为环绕正殿的廊庑建筑,中间为庭院,并在南庑的偏东位置上设置有门塾。整个D3早期建筑占地面积约7600平方米,庭院面积约5200平方米,院落比例约为68%。(图二)

      D3早期的正殿继承了它的前身建筑D7的正殿,并在D7的基础上进行了重修,因此它的规模和形制与D7基本保持一致。正殿坐北朝南,其前方是巨大的庭院。D3正殿的柱网主要由两类遗迹构成,即夯土台基周边的一周檐柱(椭圆形柱坑)和主殿上东西向排列的南北3排小柱(台基面仅见柱洞)。

      (一)主殿

      主殿夯土台基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南北宽13.1米,东西长约51.5米。主殿的上部已遭破坏,现存部分为夯土台基。

      主殿北缘发现柱坑19个,应为20个。柱坑中间有柱洞,柱洞距北缘0.5米左右,间距多数为3米,柱洞下都有石质的础石,础石深度一般在0.3米左右,最深的0.45米。主殿南缘发现柱坑18个,柱坑中部有柱洞,柱洞之间的间距在3米左右,距南缘0.35~0.5米不等,础石深度较北缘的略深。在主殿的东西边缘没有发现柱坑。

      东配殿南缘发现3个柱坑,有柱洞,柱洞间距2.4~2.5米,础石深0.35~0.38米。东配殿北缘偏西处发现柱坑2个,未见柱洞,其东侧为一个长条形门柱坑(与一号宫殿西庑南缘的门柱柱坑相对应),内含东西排列的门柱柱洞4个。在东配殿的东缘中部有一个长条形门柱坑与东门道东侧的门柱坑相对应,门柱坑的北侧有一个柱坑。

      西配殿北缘发现带柱洞的柱坑2个,南缘发现柱坑3个,有柱洞。在西配殿的西缘未见到柱坑,从解剖沟资料看一期宫城西墙基础与西配殿北缘相接,并未进入西配殿范围内。在D7之时,西配殿西缘是有墙体存在的,它与一期宫城西墙和D7西庑之西墙共同构成了宫城西南部的外墙。

      上述这些临近正殿夯土台基边缘的柱坑应当就是正殿“檐柱”的柱坑,柱洞内立有“檐柱”。主殿南北两排檐柱的间距约为11.5米,东西配殿南北两排檐柱的间距约为7米。

      在D3主殿台基面上的发现的3排小柱洞,东部保存的比较完好,西部较差。柱洞呈东西向排列,南北一共3排,柱洞距南北夯土台基边缘约3米,东西范围约47米;每排柱洞间距3.3~3.5米,南北两排柱洞间距6.6~7米(此类柱洞在第二号宫殿主殿的夯土台基面上也有发现)。

      除上述台基北边缘的柱坑可以确定为“檐柱”外,主殿台基表面的3排小柱洞从其分布看显然与墙基无关(或许其具有室内木质地板的支撑作用)。而除了上述柱坑、柱洞遗迹外,D3的正殿部分并未发现如安阳洹北商城一号宫殿主殿上那样的墙基遗迹。因此,从其自身保留的遗迹现象看并无确定主殿、配殿的房屋布局和结构的直接依据。

      D3主殿南北两缘檐柱之间的跨度约为11.5米,以当时的建筑技术在这样的跨度条件下搭建屋顶结构显然是无法完成的(东西配殿檐柱之间的跨度约为7米,应该可以做到)。换句话说就是在主殿南北檐柱之间一定还有其他的物体用来支撑屋顶结构。

      从整体形制上看,偃师商城D3的形制与安阳洹北商城宫殿区一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形制高度相似,而安阳殷墟洹北商城宫殿区一号宫殿建筑基址的正殿之上的房间数与其南侧的台阶数是一一对应的,即10个台阶与10间房间相对应(洹北商城二号宫殿建筑基址亦是如此,4个台阶与4间房间相对应),即“有多少间正室即有多少个台阶”。以此为依据,参照D3早期阶段主殿南缘外共有5个台阶的现象,我们推测它的主殿上应有正室5间,东西排列。再根据偃师商城第八号宫殿建筑(D8)房屋的隔墙厚度0.6~0.7米,并据上述小柱网的长度和宽度,推测其开间面阔东西约9米,南北进深约5.2米。

      但是,这种复原方案需要解决的是东西配殿上的建筑与主殿建筑如何结合才能达到一种封闭的状态,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现存遗迹看,东配殿的北缘东部,东缘中部各有一组门柱与门道另一侧的门柱相对应,那么,东配殿的东缘和北缘就一定有墙体的存在才可以与门道内的门起到封闭的作用。在西配殿西侧与西庑之间是二期宫城南墙将三号宫殿与其北侧的二号宫殿相隔离。而在西配殿的西缘原本就有一道墙存在,在西配殿北缘亦应有一道西接西配殿西墙的墙体存在。如此,将东配殿北缘之墙西延与主殿房屋东山墙连接,将西配殿北缘之墙东延与主殿房屋西山墙连接便很好地解决了三号宫殿的封闭问题。从三号宫殿去往其北面的二号宫殿则需经三号东配殿东、北侧的门道通行。考虑到便利性,或许在西配殿西侧的宫城南墙之上也应有一个侧门存在。(图三)

      如此,则正殿之上构成房屋的墙体可以与台基南北两侧的檐柱一起承担起支撑屋顶的作用。如此则很好地解决了南北檐柱之间跨度过大的问题。

      至于主殿和东西配殿的屋顶结构,参考安阳洹北商城一、二号宫殿建筑的复原设想,我们认为主殿屋顶应当以南北两面坡为主体的四面坡式,东西配殿为南北双面坡式的结构。就现存遗迹看,尚无支持主殿屋顶为重檐式的依据。(图四)

      (二)西庑

      D3存在着东西两排西庑,西排西庑属于早期,东排西庑属于晚期。早期的建筑中只有西排西庑。早期西庑是在修建完第三期宫城墙后修建的(或称为第三道宫城西墙更合适一些,它与二期宫城墙为同期建筑),它的北端搭在了第二、三期宫城墙的夯土之上。在它与西配殿之间仅有第二期宫城南墙(西墙南折部分,东接西配殿)与北侧的二号宫殿相关建筑相隔离。

      早期西庑南北长68.5米,东西宽6.2~6.3米,在其中部偏北处有一条东西向贯穿夯土台基的石砌排水道(P6)。东部向院内一侧保存有三个较短的夯土台,应当是较短小的台阶遗迹。在台基的东侧保存有一排带柱洞的“檐柱”柱坑,共26个(含南北两端拐角处),柱洞间距2.2~2.6米,有础石。在台基的西侧有一排东西向长条形柱坑,长1.4~1.6米,西距台基边缘0.75~0.9米,南北两个柱坑的间距为1.4~1.5米。每个柱坑内有3个柱洞东西排列,有础石,这应当是构成木骨墙的支柱。上述两排柱坑应当就是构成西庑建筑结构的相关遗迹,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格局。在它们中间是一条宽约3米的南北向通道(廊道)。早期西庑的屋顶结构,以其宽度和柱网布局看,东西双面坡或者内高外低一面坡式的结构都是不错的选择,个人认为双面坡式的屋顶结构从建筑美学的角度看更舒适一些。(图五)

      (三)东庑

      D3东庑南北长72米,中部宽5.5~5.6米,南部宽6~6.4米。东庑北缘与D1西庑南缘之间有一条东西向通道;北端西缘与东配殿之间已有一条南北向通道。东庑的北段部分依旧沿用了D7的东庑夯土,其扩建的南段则是新建部分。并且这两部分建筑的建造方法是存在差异的。D7时期修建的东庑东侧柱洞为双排柱洞,在基槽下部挖置柱坑,在柱坑中埋设好柱子后,再填上基槽夯土,这样柱子的柱坑是在夯土台基下部,在夯土台基表面只显现两个小的圆形柱洞。而D3新修建的双排或三排柱洞则是在夯土基槽上挖设柱坑,并埋设有石质础石,之后再栽立木柱,类似于“明柱”的做法。早晚两期东庑西侧“檐柱”的建筑方法是一样的。

      在东缘木骨墙与西缘檐柱之间是一条宽约3米的南北向通道。在清理东庑院内路土时只在早期D7东庑范围内发现一个台阶夯土,夯土面已与院内路土相平,南部新修部分并没有发现类似西排西庑的短台阶夯土,因此推测D3东庑在早期阶段应该没有设置台阶。东庑的屋顶结构应当与西庑是一样的。

      (四)南庑与早期南门塾

      早期南门塾位于南庑偏东部位。由于门塾的存在,整个南庑被分割为东西两段。西段较长,外缘东西长43.1米,内缘东西长36.7米,宽度在5.9~6.5米左右;东段较短,外缘东西长21.2米,内缘东西长14.9米,宽约6.5~6.6米;加上门塾部分,整个南庑东西总长为103.5米(简报给出的数据是约104米)。南庑部分采用的是与西庑和东庑南半部同样的建筑结构,外缘木骨墙,内缘檐柱,对外封闭,对内开放。

      早期门塾夯土台基东西长39.2米,南北宽13.8米。在门塾夯土台基上发现3条贯穿南北的门道,其中中部门道一直沿用到晚期才废弃,东西两侧门道被晚期时改建的侧门及其两侧木骨墙等所叠压,所以东西两条门道只能利用解剖沟对其位置和结构进行了解。3条门道都是在各自门道的中间部位东西两侧各设置2组长方形门柱基坑,内置南北向成排门柱,底部有础石。基坑位置分别与D3南庑南北两排柱坑在同一条直线上。另外,在门塾的南北缘均有大型檐柱柱坑存在(4块门塾台基每部分南北两缘各有3个)。门道宽度均为3.2米。这种三门道的设置与二里头一号宫殿的南门塾的形制是一样的。3条门道把早期门塾夯土分成了4部分,以基坑边缘为界由东向西宽度依次约为:7.6、7.1、7.1、7.8米。

      考察门塾台基面上的柱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东西两段南庑南北两侧的柱坑(南侧木骨墙柱坑,北侧檐柱柱坑)均穿过了门塾部分相互连接。如此,则D3南门塾部分的柱网自北向南分别是:1.门塾北缘的12个檐柱(4×3);2.与南庑北缘檐柱一线的门道北排门柱(门塾台基范围内东西门柱之间还有其他立柱配合);3.与南庑南缘木骨墙内木骨一线的门道南排门柱(门塾台基范围内东西门柱之间还有其他木骨配合);4.门塾南缘的12个檐柱(4×3)。上述4排支撑柱足以支撑门塾的屋顶部分,其中以第3排支柱为木骨的木骨墙(包括门塾南排门柱在内),配合门道内的木门,起到了对外封闭的作用,并将门塾分割成南北两个空间。

      参照安阳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南门塾资料,我们将三号宫殿南门塾的屋顶复原为以南北两面坡为主体的四面坡式,在门塾夯土台基南侧约1米处有一条石板铺成的散水(在晚期之时其西端明显宽出门塾台基之西缘),这为我们判断屋顶结构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图六)

      二 D3晚期建筑的复原研究

      D3晚期建筑利用了大部分的早期建筑,但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补和增筑。(图七)

      (一)正殿部分

      在正殿前面的东西两端各增筑了一个台阶,最东端的一个在东配殿南侧中部,由此,东配殿建筑的南墙中部对应新增台阶的位置应当新开一个门。最西端的一个在主殿西南角(使得正殿前方的台阶数量变为7个)。另外,在主殿的西北角也增筑了一个台阶,这个台阶与主殿西南角的新增台阶南北一线相互对应。新增筑的台阶夯土质量较差,其中最东侧新增台阶长度比其他的台阶都要短很多。

      (二)东排西庑

      在早期西庑的东侧新建了一道东排西庑,二者相距3米。其南端打破了南庑夯土,北端与晚期新筑的西北庑相连接(与西北庑中段,二期宫城南墙南侧的夯土台基同时期修筑)。新修筑的东排西庑的基槽深度较早期的西排的基槽要浅很多,夯土的颜色和质量差别也较大。东排西庑南北长57.2米,东西宽6.2~6.4米,其房屋结构相对比较特殊,在它的西侧是一道封闭的夯土墙,东侧设置檐柱。并在朝院子的方向设置有4个短的台阶。这种西侧夯土墙,东侧檐柱的布局方式与洹北商城一号宫殿的西庑布局方式相仿。

      (三)西北庑

      在D3早期之时,西配殿与早期西庑之间只有二期宫城南墙存在,起到与D3北侧二号宫殿隔离的作用。在晚期修建东排西庑的同时,在主殿与早期西庑之间也修筑了西北庑(早期西配殿不复存在,成为晚期西北庑的一部分)。西北庑台基夯土由5部分构成,1.早期西配殿夯土;2.二期宫城南墙被平毁,作为西北庑基础的一部分;3.二期宫城南墙北侧增筑夯土;4.西北庑中部与东排西庑同时修筑的二期宫城南墙南侧夯土;5.位于二期宫城墙南侧,东排西庑与西排西庑之间的一段补助夯土。上述5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西北庑的夯土台基部分。在西北庑的南北两缘均有檐柱分布,构成西北庑的支撑柱网,用以支撑西北庑的屋顶。

      修建晚期西北庑时,为了保持其空间的畅通,位于早期西配殿西缘的西配殿西墙应当也被推平。而为了继续保持与二号宫殿的封闭、隔离,早期西配殿之北缘处的墙体亦必须延伸至二期宫城西墙才可以做到这一点。修筑晚期西北庑之时,二期宫城西墙与三期宫城墙仍继续存在使用,否则无法封闭。早期西庑与晚期西北庑之间的外角部分的缺失,应当是其佐证。(图八)

      (四)晚期门塾

      晚期门塾形制相对早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门塾夯土台基的规模大大缩小,晚期门塾夯土台基东西长约19.6米,相对于早期缩小了近一半。尤其是门道的设置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门塾夯土台基上只保留了原先的中门道,东西侧门改设在了南庑之上,在侧门门道的南部与南庑南缘木骨墙一线的位置上各有一组门柱用以安门。侧门门道宽约2米,比中部门道窄了很多。这种门塾中部设置一条门道,门塾两侧各设置一个侧门的做法与偃师商城宫城东南部D5的门塾风格一致。(图九,图十)

      三 结语

      偃师商城宫城遗址的发掘工作自1984年正式开始,到2016年完成全部发掘和复查工作,历时30余年,宫城范围内的各种遗迹得到了全面揭露。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位于宫城西南部,是宫城内西排建筑中处于“前朝”位置的一座宫殿建筑。对它的复原研究意义非凡,对厘清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二里头宫殿建筑的继承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自1960年起就开始了对宫殿建筑的发掘工作,先后发掘了一号、二号、四号等多座宫殿建筑基址。截止到2006年的资料,在宫城范围内确认了两大建筑群。西部以一号宫殿为中心,分布有1号、7-9号4座建筑;东部以二号宫殿为中心,分布有2-6、11、12号共7座建筑,其中2、4、6号建筑基址处于同一中轴线上。

      上述宫殿建筑中,保存最好,资料最为完整,研究相对充分的当属一号和二号宫殿建筑基址。主体建筑位于庭院北部正中夯土台基之上,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廊庑环绕四周,门塾建筑位于南庑中部等为其主要的建筑风格。这些主要的特征在偃师商城宫城内的宫殿建筑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继承,所不同的是,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建筑的主体建筑或有东西配殿,或有东北、西北廊庑(杜金鹏先生称之为耳房)与东西廊庑相互连接、互通。其中偃师商城第三号宫殿建筑早期南门塾上三门道的设置与二里头一号宫殿南门塾的三门道设置情形如出一辙(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建筑的南门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门多道形制,不排除其具有一定的政治礼仪功能)。

      (二)在二里头与洹北之间起到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安阳洹北商城发现于1999年,2001年-2002年发掘了一号宫殿;2008年发掘了二号宫殿建筑基址。这两座宫殿建筑基址虽因客观条件未能完全揭露,但从其已发掘的部分和勘探资料相结合,已经可以窥其全貌。虽然学者们对洹北商城的时代归属还存在不同的意见(有学者将其归入中商阶段,也有学者认为其应当归入殷墟时期),但大都认为其介于殷墟与二里岗上层之间。

      洹北商城一号宫殿、二号宫殿建筑的形制可以归纳为“主殿在北,门塾在南,廊庑环绕,四合封闭”十六个字。虽然与偃师商城的三号、五号宫殿等在细节上略有差异,但总体上看极其相似,用“如出一辙”来形容并不过分,显示了商文化自身强烈的传承特征。

      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偃师商城为早商都城,洹北商城为晚商之初始。后二者同属商文化范畴,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自不必多言。前二者即便不属于同一文化范畴,但新兴的商文化从发达的前朝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发扬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宫殿建筑技术的角度来看,偃师商城无疑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

    (作者:谷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关键字:宫殿,台基,建筑,门道,偃师,东西,
    内容标签: 宫殿 台基 建筑 门道 偃师 东西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