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光不再是物理的存在,尽管它实际上仍然是物理的存在。光是一种信仰,一种态度。诚如耶稣所言:“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对艺术家来说,他们借助于对光的解构,对光的解释,而达到传统思考所无法抵达的彼岸。光于是成为他们的基础,他们的思想,艺术现场成为光的实验场。
——杨小彦
“再影像:光的实验场——2015三官殿一号艺术展”嘉宾合影
2015年12月18日晚上7时30分,湖北美术馆年度学术大展“再影像:光的实验场——2015三官殿一号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小彦、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和南方都市报高级编辑郑梓煜联合策展,展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及加拿大20位当代影像艺术家的影像、摄影、装置、多媒体互动等不同形式的作品50余件。
继2011年“中转”主题、2012年的“雕塑”主题、2013年“再肖像”主题以及2014年的“再雕塑”,湖北美术馆在当下影像泛滥的背景中,将2015年的学术主题转向了对当下影像状态的反思,以“光的解构”为展览线索,邀请丁澄、马良、王宁德、王庆松、王国锋、甘小二、冯原、苏文、张培力、杨国辛、杨福东、周罡、钟适芳、翁奋、顾雄、曹斐、蒋志、曾翰、蔡凯、黎朗20位极具国际影响和市场价值的艺术家形成了超豪华阵容,搭建了一个丰富且具未来指向的“光的实验场”,以不同形式、多样媒介和多维观念“在观念、材质、创作、呈现等直接媒介的转译之外,去寻求某种深层次的、内里的拓展与超越”,探讨当代影像在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致辞
策展人之一杨小彦致辞
艺术家王宁德致辞
“再影像:光的实验场——2015三官殿一号艺术展”开幕式现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热衷于使用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当代艺术实验的群体开始涉足影像艺术,对于这些具备观念性哲学态度和艺术实践的艺术家而言,影像艺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是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艺术家们想要的状态从而促成了影像艺术在上世纪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先锋表达。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影像艺术进行了表达语言的建构。而在21世纪初的十年中,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更新与普及,影像艺术的创作群体和观看群体以迅猛之势急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影像创作将影像艺术的边界推向新一轮的不确定性。
“再影像:光的实验场——2015三官殿一号艺术展”展览现场
“再影像:光的实验场——2015三官殿一号艺术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郑梓煜表示,这个展览的主题正是建立在对这种现象的排除与批评之上的。这个名为“光的实验场”的影像展览中,如果这些作品也在探索一种影像的独特“本质”的话,其路径与上述的复古主义是截然相反的,其逻辑起点往往是怀疑的审视与彻底的解构。这种方法论正在日益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法。因而,艺术创作越来越像一种实验——观看的实验、语言的实验、传播的实验。对于这类实践而言,摄影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已然不重要,甚至于作品可能是“反物象”、“反摄影”、“反神秘”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深知影像艺术的不确定性,却从不宣称一种神圣玄妙而不可说的本体。
“再影像:光的实验场——2015三官殿一号艺术展”展览现场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湖北美术馆,再影像湖北美术馆 再影像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