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最大规模巴西当代艺术展登陆北京 “对流”呈现全球化的另一面

编辑:刘龙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对流—中巴当代艺术展”现场

  中国和巴西是全球两个发展中的大国,双方在政治、经济方面历来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但谈起巴西,大多中国人的认知仍局限于足球、沙滩和桑巴舞等符号性标签,至于更深入的当代艺术方面更是知之甚少。不过如果从历史沿革、文化脉络的发展来看,中国和巴西两个大国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多的共性。12月9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对流—中巴当代艺术展”给了广大中国观众一窥巴西当代艺术的机会。

中国民生银行纪委书记陈进忠和巴西驻华大使馆大使马尚在开幕式上互赠礼物

  本次展览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金砖国家当代艺术展览计划”的最新成果,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巴西驻华大使馆、CURRENTS文化艺术基金会、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学术支持。唐启凤和鲍栋担当策展人,共展出42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

中国民生银行纪委书记陈进忠开幕式致辞

巴西驻华大使馆大使马尚开幕式上致辞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开幕式致辞

现场开幕式嘉宾合影

  作为首个登陆北京的大规模巴西当代艺术展,“对流”并未采取纯巴西艺术家的介绍性呈现,而是选择了21位巴西艺术家与21位中国艺术家相互对应,在一对一的对话中展现出中国和巴西当代艺术实践的共性和差异。

策展人鲍栋

  对于展览主题,中方策展人鲍栋解释道:“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基础、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也是与人类生活最为密切的部分。在全球化进程正在走向多中心阶段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多维度交流依然相对欠缺。尤其中国和巴西两个文化大国,今天依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欧美艺术为主导的所谓‘全球化’的影响,但在欧美之外,依然存在着非常活跃的当代艺术实践,所以现在更应该超越自身的文化立场,去寻求共通性的实践,我想这会是本次展览最大的意义和期待。

  巴方策展人唐启凤则表示:“运用艺术家一一对应的策展方式,是希望通过具体可感的联系,来呈现巴西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而非仅仅给出一个抽象的定义来笼统地阐述什么是巴西当代艺术的简单定义。”

通加 《我、你和月亮》铁材、钢材、石化木、青铜、石膏、陶瓷、玻璃和石英晶体 2014年

  这种一一对应的类比方法,在展览呈现中非常明显。如展厅一层入口拜访的剧场式装置《我、你和月亮》便是巴西当代艺术的灵魂人物之一通加(Tunga,原名 安东尼奥·若泽·德·巴罗斯·卡瓦略-梅洛·穆朗 Antônio José de Barros Carvalho e Mello Mourão))的作品,通加在其中融合宗教、深化、哲学和巫术等元素。呈现了一种强烈的精神仪式。而在一旁与之对应的则是中国当代重要艺术家黄永砯的《桃花源记》,在创作手法上,黄永砯同样创作大型的仪式性作品,此次展览呈现了黄永砯一个作品的手稿方案。

黄永砯 《桃花源记(421-2008)》手稿 2008年

恩里克布面丙烯作品《残红》和《冲沟》

恩里克·奥利维拉《有开口的盒子》木材 280×280×40cm 2014

  再比如二楼展览最显眼处,摆放着巴西目前最活跃的艺术家之一恩里克·奥利维拉的《有开口的盒子》,与之对应的则是刘韡的帆布装置《丛林 No.10》。鲍栋介绍:“恩里克的代表风格便是用不同材料制作成有树木表皮肌理的雕塑,从形态上充满了‘丛林’的力量。巧合的是刘韡的作品同样叫《丛林》,但他却是用象征着程式化激进进程的绿色帆布,冷静地表达力量感,这些共性和差异非常有趣。”

刘韡《丛林 No.10》帆布,木头 470×145×25cm ×2 2012

  对于参与中巴当代艺术展,艺术家隋建国一直很兴奋,他表示:“通过这次展览,我深深地为巴西艺术的活力和多样性所感动。我现在非常希望尽早去巴西看一看。巴西艺术家在融汇欧洲基因和本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也像镜子,对于中国艺术家如何从传统文化进入现当代文明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隋建国《手稿》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08-2017

隋建国《盲人雕塑》

  在本次展览中,隋建国展出了他新近的创作《盲人雕塑》,作品呈现了艺术家之手对雕塑的重要影响。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圣克莱尔·切明(St Clair Cemin)2017年的一组青铜雕塑新作,在这批新作中,切明同样通过粗犷的塑造方式探究雕塑自身的历史。

圣克莱尔·切明青铜雕塑作品

  谈起中国文化,切明表示他向往已久:“当我14岁最初接触艺术时,我就曾读到过一本介绍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和智慧的书,它极大地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并使我的东方意识开始觉醒。1999年第一次来中国时,我到处向人打听那些智者在哪,后来我渐渐发现中国的智者并不在山上,他们就是中国的艺术家。我访问过的艺术家都很有智慧,在北京这种快节奏的都市当中,艺术家们在他们的避难所中饱含情怀和理想。所以我们得重视艺术的作用,并用最简要的语言展现给观众。”Cemin还认为现在哲学家们都过于学术而难以理解,艺术家现在取代了哲学家,艺术也应该把人类最纯粹最干净的部分从生活中提取出来。

中巴两位女性艺术家林天苗和莱达·卡通达的作品相互对应,两者都在细腻的女性材料中融入了民族特征

莱达·卡通达的布面织物及丙烯作品《卡杜》(左)和《冠军 III》(右)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之一,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对中国民生银行以及巴西驻华大使馆所提供的的帮助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她说:“如此大体量,高规格,长时间的展览项目,如果没有各方不遗余力的帮助是很难想象的。同时感谢大使馆将本次展览纳入中国和巴西合作的重要文化项目。2015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眼睛与心灵:印度当代艺术新的介入’,今年作为对金砖国家关注的延续,以及中巴高级别对话交流的契机,民生美术馆将关注的焦点对准巴西,希望借此机会加强两国民间对彼此的认识和交流。而在未来,民生美术馆也将持续推进这个项目,也很可能将会有南非、俄罗斯陆续来到中国,希望更多地加强重要文明间的交流。”

“对流—中巴当代艺术展”开幕论坛现场

  而展览开幕式前,美术馆举行了“对流—中巴当代艺术展”开幕论坛。论坛主题发言环节,中国社科院巴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志伟、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科.福特.哈德曼、此次展览中方策展人鲍栋,分别从中巴之间的国际政治交流、文化交流、艺术交流三个方面发表了主题演讲;圆桌讨论环节,在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副主任胡续冬和鲍栋的主持下,中国当代艺术家隋建国、杨茂源、刘韡、胡晓媛与巴西当代艺术家卡伊奥.莱塞维茨、阿丰索.托斯特、安德烈.小松、圣克莱尔.切明展开了关于中巴当代艺术创作的交流。

“对流—中巴当代艺术展”开幕论坛现场

  此次展览的日期为2017年12月9日—2018年3月3日。展览期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共同推出系列公共教育项目“中巴文化对话”。项目将邀请高水准的巴西嘉宾及与巴西相关的中国嘉宾参与其中,在与“中国”对话的基础上举行包括讲座、文化工作坊、特色演出、电影放映等多种活动,向社会公众系统而开放的梳理“巴西”的历史与当下,展现“巴西”的故事与魅力。

伊朗·圣埃斯皮里图《六边形隐居所》,目前仍在创作中

圣埃斯皮里图作品中时间的存在感与王光乐《寿漆》相互呼应

胡晓媛《木/形(六)》木,墨,绡,漆、铁钉 280×70×60cm 2014

安德烈·小松 《自动装置》玻璃,镜面,钢架,钢丝网,水泥板,夹丝玻璃 尺寸可变 2017年

亚伯拉罕·帕拉特尼克和尚一心在作品创作中同样运用了木材料

阿丰索·托斯特和傅中望作品则对木质器物的运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诠释

巴朗 和杨茂源作品

蒋志和卡伊奥·莱塞维茨的作品都研究了摄影中光错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巴西,当代艺术,民生现代美术馆,隋建国,中国当代艺术,巴西当代艺术巴西 当代艺术 民生现代美术馆 隋建国 中国当代艺术 巴西当代艺术
下一篇:《香格纳画廊20年》问世:记载过往 以期将来||上一篇:艺术家书 东方如在:2017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启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